原標題:河南出臺二十條舉措持續增加農民收入 到2025年提升高標準農田1009萬畝 建成萬億級現代食品集群 創建400個A級鄉村旅遊示範村
老百姓的日子過得好不好,要看老百姓的錢包到底鼓不鼓。記者近日從河南省政府獲悉,河南省政府出臺《關於持續增加農民收入的指導意見》,河南將採取20條措施,保證農民的“錢袋子”。
發展鄉村産業
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
增加農民的糧食生産效益,河南省將實施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到2025年,提升高標準農田1009萬畝,新建1929萬畝,累計建成8759萬畝,優質專用小麥發展到2000萬畝左右。
發展優勢特色農業。加快發展肉牛、奶牛、中藥材等高效農業,全面提升設施農業發展水準,建設十大優勢特色農産品基地,到2025年,優勢特色農業産值達到6500億元。支持每個縣(市)重點培育1~2個特色主導産業,加快優勢特色産業集群、現代農業産業園、農業産業強鎮等建設,到2025年,60%以上的縣(市)培育出特色鮮明的主導産業。
發展農産品加工業。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農産品分級、清洗、烘乾、冷藏、包裝等初加工,減少産後損失,到2025年,果蔬等農産品産後損失率降低到10%以下。到2025年,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萬億級現代食品集群。
同時,要發展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到2025年,創建400個A級鄉村旅遊示範村,全省鄉村旅遊年經營總收入達到3000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佔農林牧漁業總産值比例達到8%以上。
科技和裝備支撐方面,河南省要加快建設現代種業強省,到2025年,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7%以上,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0%以上。
促進就業創業
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
《意見》提出,河南省要加快鄉村人才培養。推進“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多途徑開展鄉村人才培養,每年完成農業農村從業人員和轉移就業勞動力持證培訓任務50萬人次以上。
市場主體培育方面,到2025年,省級以上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1000家以上,家庭農場發展到30萬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21萬家,農業産業化聯合體發展到500個以上,省級以上農業社會化服務示範組織發展到1000家以上。
怎樣拓寬農民就業渠道?《意見》明確,河南省要採取以工代賑方式實施的項目,勞務報酬不低於該項目中央及省安排資金的15%。積極開發公益性崗位,在村集體經濟基礎較好的地方,探索開發道路養護、垃圾污水處理、高標準農田管護等崗位,優先安排符合條件的脫貧人口、監測對象特別是其中的弱勞力、半勞力等就業。
深化農村改革
增加農民財産性收入
《意見》提出,河南省要穩妥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的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就地入市或異地調整入市,通過出租、出讓等方式提高農村集體土地收益。
同時,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到2025年,所有行政村都有集體經營收入,其中年經營收入5萬元以上的達到80%以上。
強化政策扶持
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
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推動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實現小麥、玉米、水稻三大主糧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全覆蓋。支持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上市或在新三板掛牌。
百姓關注的農村基礎設施方面也將提檔升級。優化農村路網建設,加強農村資源路、産業路、旅遊路建設,到2025年,新(改)建農村公路4萬公里。強化農村供水保障,到2025年,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3%。推進農村信息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實施縣域城鄉信息通信網絡一體化建設,加快5G、千兆光網“雙千兆”網絡協同發展,到2025年,全省縣域內5G基站數量達到5萬個,實現鄉鎮以上區域和重點行政村5G網絡全覆蓋。健全鄉村物流網絡,降低農村物流成本,到2025年,行政村快遞物流服務通達率達到100%。
同時,河南省還將推進農村公共服務提質降費。到2025年,300所鄉鎮衛生院達到或接近二級綜合醫院水準。加快鄉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完善特殊群體基本保障制度,適度擴大低保覆蓋範圍,逐步提高城鄉低保、特困人員、孤兒保障標準及補助水準,落實殘疾人“兩項補貼”政策。
健全增收體制機制
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河南省要不斷推進縣域經濟高品質發展。實施産業集群提速行動,聚焦主導産業,支持各縣(市)培育壯大2個以上龍頭企業,每年實施10個以上重點企業轉型升級和承接轉移項目,高水準建設産業集群公共服務綜合體,到2025年,力爭每個縣(市)均有百億級産業集群。
脫貧地區農民增收方面,到2025年,脫貧地區脫貧人口收入增速持續高於全省平均水準,力爭一批脫貧縣農民收入達到全省平均水準。
城鄉融合發展,到2025年,培育發展一批3萬~5萬人的中心鎮。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品質,完善以居住證為載體的城鎮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機制,推動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向常住人口全覆蓋。(鄭州日報記者 李娜)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