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Hello,河南   |   直觀中國  |   熱點專題    |   文旅   |   金融   |   國際播報   |   豫見國際    
【中國故事世界説】中國農業大省助發展中國家端穩飯碗
2022-06-01 09:13:51來源: 參考消息網編輯: 張雨晴責編: 趙瀅溪

  參考消息網5月27日報道(文/劉金輝)受俄烏衝突、新冠疫情、部分國家禁止小麥出口等因素影響,世界糧食安全遭遇重大挑戰。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近日發出警告,人類或面臨“二戰後最大糧食危機”。中國在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裏的同時,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等多種途徑幫助發展中國家提升農業和食品加工技術,為他們的糧食安全作出積極貢獻。

  作為農業大省,河南積極發揮自身在種植、養殖、食品加工等領域的優勢,一方面鼓勵企業“走出去”,培育了一批在海外開展種植、養殖、深加工等産業的企業;另一方面積極培養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留學生,讓他們將中國先進的農業、食品加工等技術帶回國,推動當地相關産業的發展,從而幫助發展中國家也將飯碗端得更穩。

  老牌農場造福“高山之國”

  在被稱為“高山之國”的塔吉克斯坦,距離首都杜尚別70多公里的塔中農業合作示範區內,3000多畝小麥即將迎來豐收。這是老牌國有農場河南黃泛區農場在異國租種的第一塊土地。

  塔中農業開發公司總經理楚文傑説,他們在這裡租種了13000畝土地,均為灌溉土地,主要種植棉花、小麥和玉米。“去年我們小麥産量是每公頃5700公斤以上,普遍高於當地農民種植的小麥産量。這些小麥都被加工成種子,銷售到塔吉克斯坦各地。”

  河南黃泛區農場地處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黃河因戰爭決堤、氾濫造成的大面積區域。在三代農墾人的努力下,10萬畝鹽鹼地已變成沃土良田。

  隨著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黃泛區土地不需要那麼多人來耕種了。黃泛區農場境外投資部主任翟金中説,農場現有的10萬畝耕地難以負擔3萬多職工的生活,急需尋找新增長點。十幾年前,農場開始瞄準海外市場,先後赴非洲的納米比亞、烏干達和東南亞的柬埔寨、緬甸等國家考察。最後,2013年,農場在塔吉克斯坦找到了適宜投資的土地,開始建設塔中農業合作示範區。

  目前,黃泛區農場已在塔吉克斯坦投資2.6億元,並一直把農業科研作為重點,持續加大農作物品種研發、繁育和農業技術推廣應用工作,已研發繁育推廣小麥、棉花、玉米新品種20個,為塔吉克斯坦農業技術水準的提升作出了顯著貢獻。塔中農業開發公司通過推廣優良品種、合理密植、配方施肥、膜下滴灌、農機農藝等農業新技術,在塔種植的農作物平均産量均大幅高於當地水準,還創造了當地農業生産的最高紀錄。

  “我們剛來這裡時,當地農民基本上都是一年種一季小麥或棉花,小麥種完就不再種了,因為再種玉米的話,産量特別低,投入不划算。根本原因還是種植技術和基礎設施不行。”楚文傑説,“我們引進了滴灌等先進農業技術,實現了播種、打藥和收割的全程機械化,再加上種子品質好和田間管理水準高,所以産量就高,能實現‘一年兩熟’。”

  現在,示範區“一年兩熟”的種植模式已非常成熟,帶動了當地部分農民和示範區合作,使用中國種子、技術以及大型機械進行農業生産,推動了當地農業生産技術水準的提高。

  除了種植和育種,公司還建起了中亞地區最大的棉花加工廠,生産的棉花主要出口到伊朗和土耳其。

  目前,示範區除了十幾名中方管理人員外,其他工作人員均為當地居民,其中長期工50多人,短期工每年數千人次,僅棉花採摘季就需要1000多人,促進了當地就業。此外,示範區還安排部分長期工到黃泛區農場考察和參加培訓,現在他們已成為示範區的骨幹力量。

  示範區所在地的塔吉克亞灣區政府為表彰其在農業發展方面作出的突出貢獻,授予塔中農業開發公司“國家獨立日”獎狀以及經濟發展貢獻獎。

  引領“亞洲之星”農場復興

  面積5.67平方公里的吉爾吉斯斯坦養殖場“亞洲之星”在蘇聯解體後逐漸沒落,最終瀕臨破産。2011年,河南貴友集團全資收購了這家企業,將其打造成為一個中吉農業産業合作區,目前已有多家中國農企入駐。

  貴友集團副總經理劉俊永告訴記者,他們進駐“亞洲之星”時,這個農場幾乎處於廢棄狀態。他們首先對土地、功能區、道路進行了規劃,然後對水網、道路、熱力、電信、廠房、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進行了改造提升。

  經過多年持續的投入和改造,貴友集團在“亞洲之星”建成了集種植、育種、養殖、屠宰加工、飼料加工、國際貿易於一體的全産業鏈條。

  劉俊永説,“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越來越多的中國農企想到中亞地區投資,但卻缺乏信息和平臺,於是公司成立了幫助中國農企投資吉爾吉斯斯坦的合作平臺,目前已有超過8家企業入駐。“‘一帶一路’倡議就像催化劑一樣推動著中國企業到中亞尋覓合作機會。”

  目前,“亞洲之星”的種植以玉米為主,主要用來育種並銷售給當地農戶。養殖業主要是養雞和牛,也以在當地銷售為主。

  2019年,吉爾吉斯斯坦投資促進和保護署與“亞洲之星”農業産業合作區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同意將合作區作為重點推動項目,給予更多優惠措施和政策支持。雙方同意共同推廣和升級吉中“亞洲之星”自由貿易區項目。

  除了在當地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外,貴友集團還邀請農場雇用的當地工人到中國考察學習。2018年11月,時年39歲的馬裡克獲得了這一機會。他們一行30人在河南濮陽市的農村黨支部書記學院學習農業技術,參觀“互聯網+農産品”電商園以及位於河南商丘市的貴友集團。

  “合作區引進了優良的種子和先進的技術、機械,玉米的産量提升了一倍;還雇用了大量工人,為當地的就業作出貢獻。”馬裡克説。

  同樣參加了此次培訓的一名吉爾吉斯斯坦官員説,該國大部分地區都是山地,農田稀少,因此更需要中國精耕細作的理念和技術,比如大棚和滴灌技術以及深加工技術,希望在這些方面能與中國加深合作。

  吉爾吉斯斯坦農業專家扎茲古爾説,感謝中國邀請他們來學習,他們考察了農業種植、農産品加工、木材加工等産業,感到很有幫助。

  漂洋過海學習中國技術

  近年來,中國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加大了對發展中國家的農業培訓力度,涉及種植業管理、食用菌技術、農機技術、動物疫病防控等領域,以增強這些國家的“造血”能力,提高農業技術水準。

  蘇丹青年沙一杜是一名漂洋過海來中國求學的博士研究生。

  蘇丹是聯合國宣佈的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1987年,沙一杜出生在蘇丹一個中等城市辛納市的農村。大學畢業後,他到辛納市衛生局工作了3年。2015年,他獲得了到蘭州理工大學留學的機會,享受全額獎學金。拿到碩士學位回辛納市工作一年後,他又來到河南工業大學就讀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研究生。

  河南工業大學的前身是鄭州糧食學院,該校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是國家級特色專業。

  “沙一杜給我的印像是沉穩而好學。2019年剛來的時候,實驗對他來説很困難,許多儀器都不會用,”沙一杜的導師鄭學玲教授評價道,“他很認真,一點一點地學,積極向老師和同學們求教,很快就趕上來了。”

  按照計劃,沙一杜將在明年畢業,現在正忙著寫博士論文。當記者跟沙一杜約採訪時,他只有中午和晚上有空,其他時間都在做實驗。

  他的研究課題是高粱發酵等方面的技術,因為高粱是蘇丹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我非常感謝老師們支持我做這方面的研究,也非常感謝中國政府給我留學的機會。”沙一杜説,“畢業以後,我想回國繼續從事食品科學的研究,希望我的研究能轉化為實用的技術,生産出更好的食品。”

  與沙一杜一樣,津巴布韋人瑞沃德也在河南工業大學攻讀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學位。

  “我來中國留學,首先是因為津中關係很好,雙方在很多方面都有合作。其次是中國有著先進的食品加工技術,並願意與發展中國家分享。”瑞沃德説。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