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Hello,河南   |   直觀中國  |   熱點專題    |   文旅   |   金融   |   國際播報   |   豫見國際    
被低估的河南 正閃耀的科創星火
2023-09-08 18:13:48來源:頂端新聞編輯:萬慶麗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被低估的河南,正閃耀的科創星火 |頂端特稿

【原創】被低估的河南,正閃耀的科創星火

  為河南正名。

  頂端新聞特約撰稿人 陳楊 王博 張一甲

  七十年前的一天,酷暑還未到來,鄭州西郊的馬路上涌入了大量馬車,每一輛馬車上都有三四十個人和不少的行李。在馬車旁邊,還有很多年輕人徒步前行,其中有些人步行了上百公里。旅途的勞累並沒有影響他們的熱情,他們的目的地很明確:

  到鄭州去!到國棉一廠去!

  1953年5月1日,鄭州第一家大型棉紡企業鄭州國棉一廠破土動工,1954年建成投産。短短5年間,五大棉紡廠相繼在鄭州建成,形成了紡織工業區,國家還從江浙滬地區調來了大量技術工人支援生産。那時候,不少外省人以及在外地謀生的河南人聽説國家的工廠招人,可是卯足了勁兒地要進廠。剛剛建廠,基礎設施不完善,建設路都是大坑大溝,工人們就自發地去填坑補溝,自豪和光榮寫在每一個人臉上。

【原創】被低估的河南,正閃耀的科創星火

鄭州國棉一廠(圖片來源:歷史照片)

  三十四年前的初夏,一家商場在鄭州二七廣場開業。商場開業當天,直升機懸挂著條幅在空中盤旋,穿著藍色制服的迎賓小姐站在門口,摩托車表演隊、鑼鼓隊吸引了眾多顧客的目光,90%以上櫃檯的貨物被一掃而空,用“萬人空巷”“勢如潮涌”形容當天的情況並不誇張。商場後來推出的一句廣告語,成為了當時的流行語:

  中原之行哪去?鄭州亞細亞!

  鄭州亞細亞商場創新了經營模式,點燃了商戰戰火,吸引了全省,乃至全國商業同行的關注,一段時間,媒體、考察團、合作方絡繹不絕。

【原創】被低估的河南,正閃耀的科創星火

新亞細亞展館中展示的老亞細亞照片墻(圖片來源:甲子匯科拍攝)

  然而,五大國棉廠造就了輝煌後,經歷了改制重組、搬遷改造,成為了“工業遺産”;亞細亞商場在高調發展了約十年後,于千禧年宣告破産,成為了“時代眼淚”。

  再後來,在互聯網時代的大潮中,從鄭州到整個河南省,幾乎沒有從本地誕生出全國知名的互聯網行業“弄潮兒”;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的中原地區,也沒有成為互聯網大廠和科技巨頭的重點關注對象;不少豫籍商人和豫籍人才在外創造了很多成就,但由於種種原因,回鄉就業、創業、投資並不是優先級最高的事情。

  河南像是一台被遺忘在庫房裏的發動機,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傳出轟鳴聲,但是近幾年,轟鳴聲再次傳了出來,而且這一次,聲音不一樣了。

  2020年,在北上廣深多家科技公司工作了二十多年的李輝選擇回河南老家休息一陣子。沒想到,朋友偶然介紹的一次機會,讓李輝這次留在了鄭州,擔任一家科技公司的河南業務負責人。“這邊市場的潛力和需求特別大。”李輝説。

  同樣是在2020年,朱力強決定在鄭州註冊一家科技公司,將其杭州公司的部分業務以及本人“遷”到鄭州,回老家鄭州開啟新産品的研發。有著施樂、IBM等公司工作經驗的朱力強,做出過小有名氣的産品,也經歷過激烈的行業競爭。“現在開個車,穿過隧道就可以到家。”朱力強很享受這種舒服的狀態。

  在回河南這件事上,從鄭州大學畢業,在外闖蕩了近三十年的信陽人張廣林更為主動。“本來總部要將中西部中心落地在其他省,我一直在想辦法將中西部總部落戶老家河南,為家鄉做些貢獻。”儘管有著這樣的遊子情懷,但張廣林向甲子匯科坦言,公司落地離不開當地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與支持。2021年底,統一標識代碼註冊管理中心(河南)有限公司落地鄭州。

  以李輝、朱力強、張廣林為代表的豫商、豫才們,正回河南就業、回河南創業、回河南興業。如今河南的科技産業就像當年的國棉廠和亞細亞一樣,産生了“向心力”。

  那麼,這種科技“向心力”從何而來?

  1.遠遠被低估的省份

  河南,素有“中華之腹、華夏之母”的美譽,地理位置優越,地形以平原為主,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作為華夏文明的發源地,河南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中國八大古都,河南佔據四個;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兩腳一踩就是秦磚漢瓦。

  提起河南,人們往往還會想到“人口大省”“農業大省”。的確,河南常住人口總數穩居全國第三,並用全國1/16的耕地生産了全國1/10的糧食。

  巨大的人口基數和戰略定位,導致過去的河南工業化城鎮化水準低、人均GDP低。2009年河南省人均GDP只有20477元,相當於全國平均水準的81.3%。改革開放以來,不少河南人選擇外出謀生,但地域歧視也隨之而來。

  河南雖然人口眾多,卻沒有太多好的高校。全省沒有一所985高校,只有鄭州大學一所211高校,人才本就缺乏還不斷外流。鄭州大學、河南大學兩所河南重點高校發佈的畢業生就業品質報告分別顯示:2017年,鄭州大學畢業生省內就業佔七成,到了2018年這一比例則下降到50.43%;河南大學2017、2018兩屆畢業生中,省內生源佔比均在八成左右,但留在本省就業的比例分別為44.45%和56.48%。

【原創】被低估的河南,正閃耀的科創星火

鄭州大學校園風光(圖片來源:鄭州大學官網)

  人才的不斷外流,使科技創新屬性本就不強的河南,在科技創新方面困難重重。互聯網時代,河南沒有誕生出什麼全國知名的科技公司,即便是有著“鄭州中關村”“中原腹地矽谷”之稱的河南科技市場,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是以光碟、MP3、手機、電腦等IT産品的售賣為主。

  李輝2001年從鄭州大學計算機工程專業畢業,卻因在當地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只能在河南科技市場賣跳舞毯。“那個時候河南的科技環境不好,但河南科技市場裏面真是火爆。我賣了半年跳舞毯,覺得沒什麼價值,去了一家系統集成的公司,後來就去了北京,才有了後來的發展。”

  河南智訊通網絡安全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國利,則一直在河南工作,她親身經歷了河南IT市場那些短暫的輝煌。“十幾年前河南各種各樣的系統集成公司、渠道代理,賣伺服器、網絡設備、防火牆,後來隨著技術成熟,競爭越來越激烈,這些慢慢就被優化了。”

  事實上,這些問題出現在河南,但並不是河南特有的;這些問題需要被重視,但不應被標簽化;在複雜的輿論場域中,河南仿佛陷入了“沉默的螺旋”,一些閃光點被忽視了。

  今天的河南,是個遠遠被低估的省份。河南依然是“人口大省”“農業大省”,但河南並不只有這兩個“標簽”。

  今天的河南,還是“經濟大省”。雖然人均GDP還有待提升,但河南GDP總量已連續19年全國第五,穩坐中部六省第一。中部六省各地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河南GDP為31326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3.8%,是中部六省中唯一一個“3萬億”檔成員。

  其中,鄭州市2023年上半年GDP為7008.6億元,在全國 GDP30強城市中排名16。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3%,增速自2016年以來首次居全省第一,在中部六省省會城市中居第1位、國家中心城市中居第2位。

  今天的河南,還是新興的“工業大省”。工業門類齊全、體系完備,製造業總量穩居全國第五、中西部地區第一,誕生了包括一拖、中信重工、宇通、鄭煤機、平煤神馬、遠東傳動、中航光電、許繼等在內的眾多知名製造企業,並引進、落地上汽乘用車、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寧德時代新能源電池、超聚變伺服器等一批重點項目。

  中原大地上一些帶有韌性的創新也應該被看到。

  當人們認為亞細亞商場將會一直沒落時,亞細亞商場於今年8月重獲新生,提出“去商業化”的創新思路,將文創與商貿融合,打造年輕人的“潮玩食趣新領地”。亞細亞商場的工作人員告訴甲子匯科,重新開業後的幾天,亞細亞商場平均客流量在10萬左右。

【原創】被低估的河南,正閃耀的科創星火

新亞細亞商場,顧客正在排隊進入(圖片來源:甲子匯科拍攝)

  創新的基因,一直刻在這片中原土地的骨子裏。創新並不僅僅是發明,也是融合、轉化、再造,更是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如同一件藝術品,散發著瓦爾特·本雅明所説的“靈韻”(aura)。

  2.科創星火,閃耀中原大地

  曾經有人問比爾·蓋茨:你最恐懼的是什麼?比爾·蓋茨回答:“我最恐懼的是那些正在破車庫裏沒日沒夜搗鼓新名堂的年輕人。”

  惠普在車庫裏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款産品“音頻振蕩器”,喬布斯在自家倉庫裏組裝出第一台蘋果電腦,比爾·蓋茨自己也是和他的同學艾倫一起在車庫裏開啟了微軟的創業之路。

  在當年的矽谷,車庫幾乎就是創新的代名詞。對於朱力強來説,老家鄭州就是自己的“車庫”。

  “創新和創業一定不是在卷和非常 tough(艱難) 的環境中誕生的,舒服才能産生創新。”説出這句話的時候,一隻貓就趴在會議室的桌子上睡覺。

  這種感覺是朱力強此前在杭州沒有體會到的。回到鄭州後,他幾乎是重新出發,選擇了一條之前從未嘗試過的産品方向,帶領團隊從0到1研發了數據可視化平臺“山海鯨”,該平臺將物聯網、3D實時渲染技術以及大數據採集和分析進行整合,提供從物聯網設備接入,數據中臺到數據展示和設備控制的完整解決方案。短短三年的時間,他在鄭州創辦的新公司營業額就從十幾萬元飆升至千萬元,今年則有望達到五千萬元。

  “運作成本低、競爭壓力小、市場需求多”是李輝選擇留在鄭州工作之前調研得出的結論,見過了滬上“互聯網風雲”的他,在家鄉找到了創新的動力。“雖然比不上北上廣深,但是河南近些年産業轉型的速度確實比較快,很有潛力。”李輝説。

  雖然河南本地高校資源不多,但在交通、通訊發達的今天,越來越多的河南科技企業選擇走出去合作。在河南出生、上學、就業,從未長時間離開過河南的張國利,在經歷了IT渠道代理的落寞後,正參與著河南本土的科技創新。張國利介紹,她所在的團隊計劃與復旦大學、格爾軟體合作,聯合推出抗量子技術,以應對基於量子計算發起的網絡攻擊。“量子攻擊能分分鐘破解當下的商用密碼,抗量子技術能夠在原有安全技術之上,為密碼進一步加上量子屏障。”

  中原動力智慧機器人有限公司依託科學家團隊、德國漢堡大學多模態技術研究所和上海理工大學機器智慧研究院的技術、人才,在智慧視覺分析、自然語言處理、多模態人機共融、智慧精密裝配、室內外定位導航、關節模組等領域具備領先的研發能力,如今已面向公共服務和智慧製造兩大領域,推出多款機器人、關節模組及數字孿生技術解決方案。

  除了培育出一大批本土科技企業,河南也正吸引著眾多全國知名的外省科技企業和研究院。

  包括華為、阿裏雲、紫光股份及旗下新華三集團、科大訊飛、有讚、360集團、亮風臺、雲跡科技、視岳科技等在內的眾多科技龍頭企業紛紛落戶河南;哈工大鄭州研究院、北理工鄭州智慧科技研究院等科研機構正加快落地鄭州。

  以紫光股份及旗下新華三集團為例,近年來已在河南落地新華三大數據技術有限公司和研究院、紫光計算機有限公司、紫光數字河南技術有限公司,形成了三大産業佈局,後續還將在河南重點投入。

  亮風臺作為國內AR領域的領頭羊之一,在2022年初與河南省科技投資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通過落地智慧製造、智慧城市、智慧旅遊、智慧養老和智慧農業等場景,推動河南元宇宙産業快速發展。

  雲跡科技在2022年4月與河南省發改委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在河南建設機器人産業研發及運營加速中心,推動河南機器人人工智能産業發展。雲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戰略發展副總裁謝雲鵬表示:“以前一直覺得河南是個農業主導的傳統省份,現在能夠明顯感覺河南在向第三産業轉型、數字化轉型勢頭很好。在數字化轉型上,河南有著明顯的後發優勢:很多應用場景都是後發建設,這更適用於數字化、智慧化的産品和技術,所以我覺得河南是個非常好的市場。”

  張廣林大力促成落地的統一標識代碼註冊管理中心(河南)有限公司,是由中關村工信二維碼技術研究院主導成立的統一標識代碼註冊管理中心中西部總部,負責MA國際標識代碼的全球發行和運營,為全球用戶提供標識代碼的註冊、解析等服務。

  統一標識代碼註冊管理中心的落戶,對河南科技産業的發展無疑是件具有風向標意義的事:唯有科技企業足夠多、科技産業足夠集聚,形成一定的市場規模之後,才需要統一的標識體系。

  集涓為流,轟然成勢。

  河南省科技廳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到2022年,河南高新技術企業從不到800家發展到8387家,增長10倍;科技型中小企業從最初的300余家發展到16583家,總量居中西部地區首位;河南省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由2012年的21.5%大幅提高到45.1%。

  中原大地,星火閃耀。

  3.全國領先的三大産業集群

  這些星星之火,正在形成燎原之勢。

  甲子光年聯合河南匯科高新技術研究院進行行業研究發現,目前河南已經在裝備製造、汽車製造、新材料三大領域全國領先,産業集聚效應正在形成。

  裝備製造方面,鄭煤機已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且國內唯一能夠提供智慧成套綜採裝備和解決方案的供應商。其液壓支架産品市佔率穩居第一,10米超大採高智慧化液壓支架創下多項世界之最。

  中鐵裝備在盾構機市場佔有率連續九年位居國內第一、連續四年産銷量世界第一,出口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河南省盾構産業發展報告》顯示,河南省基本形成了從隧道掘進機産品設計研發、關鍵部件國産化、産品製造和再製造、技術諮詢、技術服務、設備租賃、掘進服務、配件銷售等為一體的全産業鏈條。

【原創】被低估的河南,正閃耀的科創星火

中鐵裝備研發的盾構機(圖片來源:中鐵裝備官網)

  汽車製造方面,河南省規模以上汽車及零部件企業600余家,擁有鄭州宇通、上汽鄭州、東風日産、開封奇瑞等16家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産企業,漢威、威科姆、華駿、拓普等22家知名物聯網骨幹企業,培育了洛陽鉬業、多氟多、中航光電、遠東傳動等一批本土骨幹零部件企業。

  如今,河南省年産整車超過58.6萬輛,産業規模達到2600億元,形成了從原材料到核心零部件,再到整車、配套設備、物聯網的智慧網聯汽車産業鏈。

  新材料方面,已有“全球超硬材料看中國,中國超硬材料看河南”的説法,以超硬材料、耐火材料為代表的新材料也是河南的優勢産業。河南在超硬材料領域已經在全國和全球創下多項第一,人造金剛石和立方氮化硼産量分別佔全國的80%、95%;在耐火材料領域,僅鄭州市的耐火材料産量便佔全國比重的30%以上。

  河南在新材料方面的産業集聚效應同樣明顯。如超硬材料形成了從原輔材料、生産工藝及設備到金剛石、立方氮化硼及其製品的較為完善的産業鏈,並成立了信息中心、工程技術中心、工程化中試平臺、檢測中心、培訓中心、創業孵化中心等較為完整的成果轉化公共服務體系。

  三大科技産業集群的出現,讓河南不再是科技創新的洼地。河南正以全新的姿態加速推進國家創新高地建設。

  4.對科技創新前所未有的重視

  “今日之河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視科技創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渴求創新人才!”2022年8月28日,河南省委書記樓陽生在“中國這十年·河南”主題新聞發佈會上的發言,表明瞭河南對科技創新和人才的重視。

  甲子匯科注意到,近十年來,河南出臺了一系列招商引資政策、人才引進政策,以推動科技創新、産業集聚,以企業、産業吸引人才,以人才反哺企業、産業,從而形成正向循環。

【原創】被低估的河南,正閃耀的科創星火

鄭州CBD夜景(圖片來源:拍信創意)

  早在2014年,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便印發了《關於促進創業投資和産業投資基金健康發展的意見》,提出鼓勵社會資本申報國家新興産業創投計劃參股創業投資基金,圍繞河南省戰略性新興産業,推動有行業背景和專業特長的天使投資人、法人機構及專業投資管理機構發起設立天使投資基金,投資處於種子期、成長初期的高新技術企業。

  “我和團隊覺得這是個機會,大家都是河南老鄉,在北上廣深各自打拼了十來年,都想回河南做點事。”看到這條政策後,鄭州籍投資人耿叢迅速回到河南和團隊一起推動了幾支國家級戰略性新興行業創投基金落地,回想起當時的情況,他記憶猶新,“先從濟源開始落地,再到焦作、濮陽,後面到鄭州。這個過程我們磨合了隊伍,也為在河南的發展積累了先發優勢。”

  2018年,河南出臺了以《河南省優化營商環境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為核心的“1+15+N”政策體系,明確指出要實施更具吸引力的高端人才引進政策、簡化企業開辦和登出程式、全方位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切實降低企業稅費負擔、有效改善企業融資服務、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等。

  2020年,河南再次出臺19條招商引資舉措,提出重點圍繞電子信息、高端裝備、汽車製造、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科技産業,編制産業鏈招商圖譜和路線圖,建立完善招商引資重點項目儲備庫,並給出了多條招商引資支持政策,包括加強金融支持、優化土地保障、加大獎勵力度、夯實人才支撐等。

  2021年7月,河南舉行全省重大項目建設暨“三個一批”(即新項目簽約一批、開工一批、投産一批)推進會,提出每個季度舉行一次“三個一批”項目建設活動,推動全省上下樹立“項目為王”鮮明導向。自此,河南高品質發展迎來新動能。

  在剛剛過去的8月份,河南迎來第九期“三個一批”項目建設活動,全省集中簽約項目655個,總投資約5954億元;開工項目565個,總投資約5454億元;結轉投産項目1072個,總投資約8595億元。

  公開數據顯示,河南省前八期“三個一批”項目中,投資100億元以上的項目81個,佔項目投資總額的16.06%;50億元以上100億元以下項目182個,佔項目投資總額的10.2%;30億元以上50億元以下項目260個,佔項目投資總額的8.41%。其中,先進製造業項目數量6269個,佔比49.43%,佔總投資額約41%;戰略性新興産業項目數量1802個,佔比14.21%,佔總投資額約14%。

  而這些項目,除了需要政策的支持,也離不開科創“沃土”的培育。

  5.企業是種子,園區是土壤

  築巢引鳳棲, 花開蝶自來。

  將企業引進來,只是河南所做的第一步。近年來,為吸引外省科技企業,豫籍科技人才返鄉創業、就業,以河南頤城控股有限公司為代表的國有企業與當地政府聯合打造了河南省信息安全産業示範基地、鄭州元宇宙産業園、鄭州鯤鵬軟體小鎮、中原科技城等一批高品質科創園區。

  如河南省信息安全産業示範基地(簡稱“信安基地”), 以信息安全方向為主,聚焦新型安全晶片、信息安全模組與終端、信息安全軟體與服務、信息安全服務與測評等重點領域,主要面向信息安全企業招商;鄭州元宇宙産業園以元宇宙方向為主,聚焦元宇宙的底層技術、交互設備、開發平臺、應用與內容四個方向,主要面向元宇宙企業招商。

【原創】被低估的河南,正閃耀的科創星火

河南省信息安全産業示範基地(圖片來源:頤城控股)

  保證入駐企業的品質,是這些高品質科創園區的基礎工作。河南頤城金安産業發展有限公司招商運營負責人李思蔚表示:“信安基地入駐的企業,首先一定要是科技企業。其次,企業的業務一定是産品驅動而不是項目驅動,有核心競爭力,能夠規模化;第三,業務盡可能實現從G端到B端再到C端的下沉。”

  為入駐企業做好服務,做好産業培育,才是這些高品質科創園區的目的,也是其核心競爭力。對於入駐企業,信安基地會盡可能幫助入駐企業申請一些政策、補貼,對接潛在客戶,邀請院士、行業專家分享等,同時在園區的環境、企業員工的衣食住行上做好配套服務。

  鄭州元宇宙産業園則打造了元宇宙産業聯盟、元宇宙産業研究院、元宇宙展廳、元宇宙企業孵化器以及眾創空間、元宇宙産業基金、元宇宙大講堂“六元體系”,為後期元宇宙的産業集聚打下基礎。

  “其實就是想讓企業把精力都聚焦到産品上,其他的全部交給我們。”李思蔚説。

  園區為吸引企業入駐、服務入駐企業所做的努力,也得到了外界的認可。一位關注鄭州科技産業多年的創投人給予了園區工作人員很高的評價:“園區的基層員工很專業、很辛苦,他們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盡可能地服務企業。”

  在信安基地,園區工作人員隨手撿起地上垃圾的行為引起了甲子匯科的注意,雖然這只是一個很小的細節,但是他們是把園區當成自己家在愛護。

  河南智訊通網絡安全科技有限公司2020年便開始和信安基地接觸,直到今年年初才有合適的機會搬過來,産業集聚和國企背景,是信安基地一直吸引智訊通的地方。張國利表示:“信安基地和我們的主業關聯度高,園區的産業佈局和集聚能力與公司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的規劃吻合度比較高,有利於形成規模效應。信安基地的國企背景,具有政策穩定、可信度高等優勢。”

  從2018年7月開工建設到2019年8月正式開園,信安基地用1年時間實現了 “交付即招滿”。目前已引入優質企業170家,包括上市公司15家、高新技術企業38家、科技型中小企業55家,是河南省信息安全龍頭企業集中度最高的園區,吸引了科大訊飛、珠海高淩、綠盟等眾多省外龍頭企業以及中原動力、山谷網安、賽歐思等省內龍頭企業入駐。

  正在建設中的鄭州元宇宙産業園,規劃佔地600畝,將分成三期建設。一期做標杆,吸引優秀的元宇宙初創型企業;二期聚生態,圍繞元宇宙産業上下游,進行強鏈、補鏈;三期上規模,完工、投産,達成規模效應。鄭州元宇宙産業園全面建成後,預計每年可實現總産值約400億元,總共納稅約33.3億元,帶動高品質就業崗位6萬個。

  從科技洼地到加速推進國家創新高地建設,河南用十餘年的時間實現了在科技領域的蛻變。這是河南各級黨政機關、科創園區、投資機構、企業共同創造的成就。

  後記

  儘管這些年河南在科技創新方面成績喜人,但也必須正視,在達成基本建成國家創新高地這一目標上,河南還有一段路要走。

  一位深耕河南當地産業的投資人認為,河南的科技産業還沒有完全形成氣候,一些領域還面臨著産業鏈薄弱、人才缺乏的問題,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本土企業的培育以及實施更精準的招商引資政策。

  甲子匯科近期訪問了多位關注河南科技産業的企業家及投資人,在問及“河南當下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時,很多人的回答是“宣傳問題”,無論是“城市形象宣傳”還是“政策宣傳”,都有待提升。

  一位河南籍投資人坦言:“河南這幾年確實很注重豫籍企業家和人才的回流,但不能完全化解外界對河南的輿論。即使是豫籍商人,出去太久了,由於了解不深入,對河南的經商環境、投資政策也會有一定疑慮。”

  而這些問題並不是河南“不夠創新”“不夠努力”,而是“不夠自信”。

  在《唐宮夜宴》的視頻下方,一位B站網友的留言獲得了兩千多個讚,“我們曾是世界的巔峰,現在只是要重返,為什麼不自信,何來的不自信。”

  面對大山的愚公沒有不自信、紮根蘭考的焦裕祿沒有不自信、紅旗渠近十萬名建設者沒有不自信。

【原創】被低估的河南,正閃耀的科創星火

紅旗渠老照片:“一顆紅心兩隻手,自力更生樣樣有。”(圖片來源:紅旗渠風景區官網)

  “一顆紅心兩隻手,自力更生樣樣有。”這是紅旗渠建設者打出的標語。

  對於河南科技産業來説,也是如此。

  因為熱愛,所以希望這片土地更好。因為付出,這片土地與人民融為一體,共生共榮。

  如今已是管理省內多支産業基金的華信柏年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的耿叢,非常慶倖自己見證並參與了河南科技産業這十年的蛻變。“2014年我回到河南時,河南的科技産業確實和北上廣深一線地區還有些差距。但經過快十年的快速發展,河南已經在新材料、新能源、裝備製造等某些細分領域做到世界領先,有著完整的産業鏈和競爭優勢。在此發展過程中我們很榮幸能夠與各級政府合作推動一些産業項目的投資和落地,實現了地方政府、投資人與創新企業的多方共贏。”

  已回到河南就業、創業、興業的李輝、朱力強、張廣林們,或收穫了更廣闊的職場前景,或在愜意中業務蒸蒸日上,或享受著回報家鄉的滿足感。落戶河南的眾多科技企業,則在中原沃土上,開啟新的增長之路。

  這些科創的星火,終將匯聚成炬,照亮河南科技創新的崛起之路,賦能中原民生,惠及中原人民。

  (應受訪人要求,李輝為化名)(甲小姐對本文亦有貢獻。封面圖來源:pixabay)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