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高品質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2023年,鄭州市上下全力以赴拼經濟,著力打好“穩工業、擴投資、促消費、惠民生、防風險”組合拳,主要經濟指標好于全國、好于全省、好于預期,跑出加速度、實現高品質,交出了一份靚麗“成績單”。
躬身加油幹,春色倍還人。本報今起開設《第一要務看鄭州》欄目,組織記者走進鄭州重點項目建設工地、先進製造業基地、大型商業綜合體、物流分撥中心等多處基層一線採訪,感受綠城經濟發展的強勁脈動。
昨日驚蟄,萬物復蘇。
鄭州市重大項目建設已是馬蹄疾馳、機器轟鳴。
在鄭東新區,中原量子谷建設加速推進,5年後,百億級量子産業集群將巍然屹立。
在中牟,中核集團智慧科技創新基地項目正加快建設,建成後年産值將達50億元,年納稅額逾3億元。
在鞏義,河南艾銳海新材料有限公司去年投産,當年即創造納稅破千萬元的好成績。艾銳海的到來,讓同處一個産業園區的萬達鋁業實現鋁材就地消化,鋁精深加工的産業鏈由此延長。
…………
今天的投資就是明天的産業。2023年,全市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6.8%,增速分別高於全國、全省3.8個、4.7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提高15.3個百分點。其中,高技術産業投資同比增長39.3%。
一個個高品質項目建設、投産,為全年經濟向好提質積聚起堅實動能。
大項目拉動投資持續恢復
1月2日,全省第十一期“三個一批”項目建設活動舉行,鄭州新增“三個一批”項目(含航空港區)153個、總投資2332.5億元。
工業、建築業、基礎設施和民間投資一同發力,大項目強勢支撐,拼出全年固定資産投資一路上揚的好勢頭。分析顯示,全市固定資産投資一季度強勢開局、二季度承壓修復、三季度穩步上行、四季度加快回升,呈現出穩中向好、穩中提質、穩中蓄勢的態勢。
全年工業投資同比增長31.1%,增速居全省首位,佔固定資産投資比重23%,同比提高4.3個百分點,拉動全市投資增長5.8個百分點。
同時,建築安裝工程投資拉動作用顯著。建築安裝工程投資同比增長15.5%,拉動全市投資增長11.1個百分點,佔全市投資的比重為77.3%,同比提高5.8個百分點。
基礎設施投資持續回升。圍繞鄭州樞紐地位提升,新建鄭州南站及相關工程開工建設、鄭濟高鐵開通運營,帶動基礎設施投資增速3.6%,分別比上半年、前三季度回升15.6個、2.2個百分點,較上年提高21.4個百分點,拉動全部投資增長0.6個百分點。
此外,民間投資趨勢向好。市發改委先後三個批次面向民間資本推介181個項目,項目總投資3094億元。2023年全市民間投資增長4.3%,比上年提高19.1個百分點。
重大項目投資支撐有力,全年全市億元及以上重點項目投資同比增長21.8%,拉動全部投資增速10.2個百分點。
投資結構持續優化調整
3月2日,全市重大項目建設觀摩暨奮戰一季度確保“開門紅”會議召開。當天觀摩的16個項目中,10億元以上項目達8個,同時項目的“含金量”“含新量”喜人,不僅有比亞迪、海爾等行業領軍企業,還有量子科技、核科技等新興産業,更有圍繞數字經濟、鋁深加工等主導産業的強鏈補鏈項目。業內人士認為,在未來的産業轉型、高品質發展中,這些項目無疑將擔起主力軍、領頭羊。
2023年的投資數據,折射出鄭州市投資結構持續優化調整的強烈信號。
工業投資年度增速達到31.1%,居全省首位。全年工業投資比重達到23%,比2022年提高4.3個百分點,較2019年提升12.4個百分點。圍繞建設先進製造業高地,比亞迪新能源汽車、上汽乘用車二期等項目建成投産。
圍繞創新能力提升,超短超強鐳射平臺等項目開工建設,帶動高技術産業投資同比增長39.3%。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46%%,高於全省23.4個百分點,佔工業投資比重22.8%,高於全省7.3個百分點;工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29.2%,高於全省11.8個百分點,佔工業投資比重37.3%,高於全省12.6個百分點;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67%,連續兩年增幅位居全國主要城市前列。
強招商優服務為項目保駕護航
保證好項目、大項目源源不斷建設、開工,做好項目儲備則是基本功。去年,全市相關部門利用一切機會、創新各種方式招引項目,強化項目儲備。
據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暨2023全球豫商大會,鄭州市簽約6個重大項目,總投資89億元;中國河南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簽約項目59個,總投資1046.38億元;2023商用密碼大會簽約項目24個,投資總額23億元。
與此同時,全市上下強監測抓建設促進度、多措並舉優化項目環境、破解制約項目進度難題瓶頸,搭建起有利於項目落地建設開工的良好大環境。
高效運轉“16141”協調機制,省市重點項目常態化開展“一對一”精準服務,採取日調度、協調會、周例會等措施,及時分類分級解決項目建設問題。組織16個督導組,定期開展專項督導,對各審批部門、保障部門履職盡責情況進行核查,為項目建設保駕護航。
持續簡政放權,向各開發區下放13項市級經濟管理權限,全面激發各開發區體制創新和項目建設活力;深化審批改革,構建線上“一網通辦”、線下“一窗通辦”服務模式,實現全市開辦企業全程零收費、零成本。加強土地供應、資金支持;持續開展銀企對接活動,全年累計通過國家各類政策性資金申報審核項目2129個,較2022年增加753個,增幅為55%;共計爭取各類資金321.8億元,較2022年增加84.4億元,增幅為36%。
熱火朝天的項目建設局面,奮勇爭先的經濟發展勢頭,描畫著又一個令人憧憬的豐收年景。(記者 侯愛敏)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