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Hello,河南   |   直觀中國  |   熱點專題    |   文旅   |   金融   |   國際播報   |   豫見國際    
【文化中國行·坐標鄭州】斯文盛千載 俯仰皆文明
2024-05-21 15:19:54來源: 鄭州日報編輯: 萬慶麗責編: 石麗敏

  原標題:文化中國行·坐標鄭州之文化鄭 斯文盛千載 俯仰皆文明

文化中國行·坐標鄭州:斯文盛千載 俯仰皆文明

感知中華文明,省內外觀眾五一“樂享考古”

  核心提示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為全方位展示鄭州市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弘揚鄭州特色文化、展示鄭州城市風采、樹立鄭州形象的生動實踐和創新經驗,鄭州日報推出“文化中國行·坐標鄭州”系列報道,聚焦“年輕鄭”“文化鄭”“國際鄭”“科技鄭”等主題,持續擦亮“天地之中、華夏之源、黃帝故里、功夫鄭州”城市品牌,推動鄭州加快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旅強市。

  初夏時節,華英成秀。

  帶著花香的清風吹過黃河南岸鞏義雙槐樹遺址,三五成群的遊客在參觀結束後,一邊交流心得,一邊在天幕下享受著露營、文創咖啡、互動手工帶來的休閒時光——5000年前,“河洛古國”的居民也曾棲居在這片黃河南岸、河洛匯流處的高臺地上,他們所代表的中原文明模式,正是從這裡層層傳播開去,直到5000年後的今天。

  浩瀚歷史,文脈韆鞦。

  漫漫5000年文明進程中,鄭州這片土地見證了人文始祖黃帝在軒轅之丘為“華夏”奠基、見證了大禹定都登封“陽城”宣告夏王朝建立,也見證了商湯“居亳”開啟殷商600年的輝煌;更見證了當下“黃帝故里”品牌蜚聲全球、“鄭州一環”商城出圈、唐宮小姐姐成為頂流、博物館熱持續升溫……鄭州的文化,不止存在於文獻的記載與輝煌的過去,更活色生香地交融于廣大市民的現實生活。

  何其有幸,中原大地上流淌著泱泱文脈,涵養著我們的氣質底蘊;何其有幸,今天的我們將有機會創造新歷史、留下新的文化印記,與千年後的人們隔空擊掌。這座城市能為未來留下什麼,答案正在書寫——

  從“地理”到“理念” 鄭州文化變成“根脈”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考古學家韓建業在《中華文明的起源》學術論著中提出,中華文明起源可追溯至距今8000年以前,距今3800年之後,以中原為中心,相容並蓄、海納百川,形成二里頭廣幅王權國家或者稱夏代晚期國家,中國文明走向成熟。

  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在談到“中原地區在中國文明形成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時提出,大約距今5300年前後,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北方地區的紅山文化及稍後的長江下游良渚文化先後進入了高於部落之上的、穩定的、獨立的“古國”時代。在此後的進一步發展中,各地區“古國”選擇了不同的發展道路或演進模式。中原地區“仰韶古國”表現的是以軍權和王權結合為基礎並突出王權的道路,“紅山古國”則選擇了神權道路,“良渚古國”選擇的是由軍權、王權和神權相結合併突出神權的道路。以“神權”為核心的演進模式崇尚祭祀奢華、耗費社會財力以致竭澤而漁,後續發展動力顯然不足;以世俗化的“王權”為核心的演進模式是更務實、更穩健,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具有較強且持久的發展動力。由於這種模式具有強大的發展潛力和動力,在隨後的時間裏它後來居上,最終成為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形成華夏文明的主幹和根脈。

  中華先民為何選擇鄭州?

  ——嵩山腳下、黃河之畔,“天地之中”的獨特位置,使得這裡成為人類棲居的樂園。

  早在舊石器時代,人類就選擇了環嵩山地區繁衍生息。舊石器中晚期以來更呈現加速發展的趨勢,這裡是我國舊石器時代中晚期文化分佈最為密集的地區之一。李家溝遺存的發現,為研究我國黃河中游地區農業起源和新舊石器過渡的文化演進提供了重要線索;裴李崗文化的強勢發展,影響到整個華北及鄰近地區;仰韶中期的廟底溝類型文化廣泛傳播,為日後統一的中華文明塑造奠定了基礎……夏商周至北宋南遷的數千年間,環嵩山地區大部分時間都是歷代王朝建都立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如果説鄭州是“天地之中”,代表著中華先民最初的宇宙觀、地理觀,如今的“中”則徹底融入中國人的血脈裏。

  “清華簡《保訓》篇載,舜‘追中’于陶,又記載商湯六世祖上甲微為夏禹建都‘求中’于嵩山。在‘天地之中’的嵩山地區附近考古發現的夏代早中晚期都邑城址、商代周代王城遺址等,均反映了夏商周時期國家在都城選址方面的‘求中’‘追中’理念。”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著名考古學家劉慶柱認為,“中”相對於“四方”,反映了國家對“四方”不偏不倚之“公允”“公正”,從而達到國家之“和”;“中”與“中和”是中華文明發展道路的文化基因。

  長期致力於甲骨學和古文字與先秦史研究的鄭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章秀霞研究發現,作為中國古代長期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河南地區的思想觀念、價值判斷曾長久地引領著先進思想文化的發展方向,代表著古代中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念。“中”字正面意義的內涵演變在河南地區至少經歷了3000餘年,並隨著中原王朝的統治而擴展成為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中國人、中華民族成為華夏兒女共同的身份認同。

  在幾千年的時光中,“中”的文化影響潛移默化中流淌在中國人的血脈裏,從國名到都城,到國興之域中原、中州,再到人文理念中庸、中和、中正,以及在事物系統中起關鍵作用的中樞,都冠以“中”——可以説,“天地之中”概念不僅影響了中國人的政治、軍事、建築、哲學、宗教、文化、民俗等各個方面,也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為人處世,乃至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2010年,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成功入列世界文化遺産,並以古老與博大、凝練與舒展、滄桑與輝煌,向世人展示著中國古代文化、哲學和建築藝術的瑰麗。“中”的種子,在鄭州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從“地下”到“地上” 鄭州文化變成“果實”

  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鄭州文旅交出一份“全市接待遊客1077.6萬人次”的亮眼答卷,八方來客相約鄭州,品味厚重歷史、感受文化底蘊。遊客化身商代小陶工、小銅匠,沉浸體驗商代社會生産生活,還能在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嘗一嘗“舌尖上的文創”,品一品商都特供的文創美食。當3000多年前肅穆威嚴的符號與現代的新興生活方式相融合,歷史迴響在咖啡香氣之中。

  3月22日,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在京揭曉。鄭州商都書院街墓地從全國22個考古項目中脫穎而出,成功入選。至此,鄭州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總數達到16個,位居全國前列。不斷涌現的重大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將中原大地上早期人類起源、史前文化與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發展歷程娓娓道來,不斷刷新著人們對歷史的認知,彰顯出鄭州作為中華文明起源的中心區域地位。

  “鄭州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具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諸多考古重大發現為探討中原地區處於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核心地位提供了實證。”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舉辦的“2023年度考古成果彙報會”上,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四川大學、鄭州大學、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及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的專家學者齊聚鄭州,一致對鄭州地區的重要性給予高度評價——豐厚紮實的文化“家底”,為鄭州文旅文創高品質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憑藉擁有的2項世界文化遺産、83處國保單位、147處省保單位和近萬處不可移動文物,鄭州各大博物館,為全國乃至世界各地觀眾開通了一列列認識鄭州的“直通車”。而鄭州在原有博物場館免費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利用公共空間開展數字劇場、演繹劇場等沉浸式體驗項目。截至目前,全市博物館總數逾百家,在鄭州“逛博物館”,已成為新時尚。

  “從2023年文旅市場可以看到,‘博物館遊’越來越熱。如2023年國慶假期,鄭州各大博物館共接待觀眾71萬人次,日均接待觀眾8.8萬人次,相比2019年同期參觀人數增長145%。今年五一假期,鄭州各大博物館策劃活動130項,惠民活動1397場次,接待人數40.1萬人次。”鄭州市文物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各大博物館以“尋根地、朝聖地、體驗地、實踐地”為核心,串珠成鏈、全景展示、形成體系,博物館每年舉辦各類主題宣傳社教活動600多場次,推出《古都鄭州》《星空下村落》等精品展覽630多個,受眾覆蓋700多萬人。

  展覽精品迭出也是吸引遊客的基礎。記者了解到,在輪番開幕的展覽中,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巍巍亳都 王都典範——鄭州商代都城文明展》,鄭州博物館《繁星盈天——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展》分別榮獲第二十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和優勝獎,而在國家文物局首次聯合中央文明辦、中央網信辦啟動的2023年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徵集重點項目推介中,《大河文明展》榜上有名。

  博物館不再是單一的展覽場所,而是本地居民和外地遊客體驗歷史文化、感悟現代文明的公共文化服務空間。同時,鄭州圍繞打造“華夏曆史文明傳承創新基地全國重地”這一文化戰略,繼續發揮文物稟賦優勢,培育文物主題遊徑,建設以古遺址、古城址、古建築、博物館為支撐的主題遊路徑體系,推動文物文旅文創旅遊融合發展,推介文物領域研學旅行、體驗旅遊、休閒旅遊項目和精品旅遊線路,全方位提升文博場館“研、學、遊、行”沉浸式體驗。

  從“遺産”到“産品” 鄭州文化變成品牌

  從手邊的一件木雕拓片到一整座文化産業園區,從一個獨具特色的饕餮紋飾到一種生活理念,來自久遠非物質文化遺産帶來的積澱,使現代人們的生活充滿了趣味。眼下,各類産品紛紛向歷史文物、向傳統文化“借力”,使文化融入當代生活,呈現出新的氣象和力量。

  “鄭州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鄭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鄭州擁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6個,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87個,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64個,縣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791個;擁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5人,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67人,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61人,這些非遺項目已經成為鄭州文明探源、文化自信、文化交流的名片。

  省級非遺傳承人李仁清介紹,傳拓是中國古人的一項偉大發明,讓甲骨、碑刻等歷代金石器物的銘文圖像,以紙質墨本形式原樣大小複製。千餘年來,拓本與古籍一起,構成了記載、保存和傳播中華文明的紙質文獻主體,“它不僅助力歷史學、史料學、文獻學、考據訓詁等學科的深入開展,更形成了自成一體的形而上的審美體系,是中華民族獨有文化特質重要的組成部分。”

  近40年的傳拓生涯中,李仁清將古老傳拓技藝在傳承中創新,開創高浮雕傳拓,成為“大國工匠”。李仁清還創造性地解決了對古代高浮雕、圓雕石刻等進行立體傳拓的難題。他通過水墨傳拓使雕塑作品回歸到平面的構圖“粉本”,解析、還原了一大批珍貴的漢魏唐宋藝術珍品。這一創新極大地拓展了傳拓這一古老技藝的創作領域及表現方式。此外,李仁清還把其高浮雕作品,通過現代科技手段製作成“彩拓”,並變身為客廳挂件、擺件,以及口罩、手提袋等文創産品,讓傳拓技藝走出博物館,走進尋常百姓家。

  30多年光陰,讓泥與火淬煉成“珍”——國家級非遺登封窯陶瓷燒制技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李景洲致力於登封窯的調查、研究、保護、恢復、傳承和開發,終使失傳達千年之久的登封窯歷史名瓷白釉珍珠地劃花得以恢復,填補了鄭州乃至河南的陶瓷文化空白……與此同時,李景洲打破了過去利用原礦切割、打磨製作麥飯石産品的常規,開創了使用陶瓷燒制技藝製作麥飯石器皿的先河,他創新推出的水墨瓷和陶制麥飯石均獲國家發明專利,擁有“水墨瓷”“麥飯茶道”等註冊商標……

  從“文獻”到“現實” 鄭州文化變成生活

  衣食住行,人間煙火。

  沿著城東路經東大街往北,一道城墻矗立在車水馬龍的路邊。在管城居民老海的記憶裏,那道城墻有如“老友”:看著童年的他在墻根下踢球、抓知了;陪著他結婚生子、成家立業,如今,修繕一新的城墻,成為他退休後遛彎、陪老伴跳廣場舞的休閒空間。“這可是商代的城墻,3600年曆史了!”遇到外地來的遊客,老海總是很自豪地介紹,“除了城墻,商代都城的遺址就在車水馬龍的地底下,出土的文物都是重器,厲害著呢!”

  鄭州向西,書寫夏代輝煌的登封陽城,在4月24日得到來自河南省社科院歷史與考古所的“認證”——“大禹故里故都”,並獲授牌。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王星光查閱資料發現,《古本竹書紀年》《孟子》等多部文獻記載有“禹居陽城”“禹避舜之子于陽城”“禹都陽城”的説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考古工作者在這裡陸續發掘了1萬平方米的王城崗龍山文化晚期遺址,城墻和城壕的發現,為“禹都陽城”的記載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在今天的鄭州,典籍裏的記載如同歷史早就寫下劇本,依然被這裡的居民生動演繹。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情景音樂會《鄭風意象》演出現場,男女主角在《詩經·鄭風·風雨》經典篇目吟誦中相擁而泣,現場觀眾似乎穿越至2700多年前的鄭韓故城,感受那自然率真情思歌唱。鄭國民眾創造出具有地方色彩的新曲調,激越活潑、抒情細膩,“鄭衛之音”作為新興音樂流傳廣遠。而《詩經》中僅記錄鄭州地區民間歌謠的詩歌就有25首,“出其東門,有女如雲”“一日不見,如三月兮”等經典篇目影響深遠,在《詩經》中佔有重要地位。

  同樣還是吟唱。在登封寫下《將進酒》的李白,讓“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傳唱了千年,王維《宿鄭州》、李商隱《登鄭州夕陽樓》、蘇軾《辛醜十一月十九日既與子由別於鄭州西門之外》等篇目,都在鐫刻著鄭州的點滴。

  2024年春節,一場“巍巍亳都 熠熠新年”文化活動,讓“鄭州一環”商城再次刷新了市民的印象;剛剛結束的五一假期,“在鄭州考古工地以最潮的方式過五一”“考古工地一不小心潮成度假勝地”頻頻登上熱搜,考古與度假組成奇妙的CP,吸引上萬人走進考古工地……

  嵩山腳下、黃河之濱,鄭州在豐厚歷史底蘊的“加持”下,在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乘勢而上、不斷超越,立天地之中、探華夏之源、拜黃帝故里、遊功夫鄭州,正當其時!(記者 孫新峰 左麗慧 文/圖)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