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5年春節聯歡晚會如期上演。黃河飛龍、洛陽牡丹瓷、豫劇《花木蘭》、確山鐵花等眾多河南元素登上央視春晚,為晚會增添了獨特風采,更展現了河南文化的獨特魅力。
黃河飛龍
當晚,在開場節目《如意舞步》中,焦作市級非遺黃河龍獅代表性傳承人楊飛龍和其他舞者踩著鼓點、高舉舞棒,9條彩色綢緞布龍經由他們的動作時而翻滾、時而遊走,活靈活現地穿梭在舞臺和觀眾席間。
“黃河飛龍”來自“中國黃河文化之鄉”武陟縣,是生活在黃河流域勞動人民的精神文化載體和智慧結晶,是黃河文化的一部分。
“黃河飛龍”是在傳統舞龍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採用單人獨龍舞法,通過高桿延展舞龍高度和表演空間,讓龍騰飛起來;也可以多龍組合,進行群體表演。楊飛龍表示:“‘黃河飛龍’除了觀賞性方面的藝術價值,還融入了太極、武術等元素,是一項易於學習推廣的大眾體育健身項目,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洛陽牡丹瓷
傳統文化短視頻創作者李子柒攜“國瓷”洛陽牡丹瓷亮相春晚,精雕細琢、瓷上生花,令人大開眼界,引發熱議。記者第一時間採訪了帶李子柒製作牡丹瓷的洛陽唐白瓷燒制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李學武。
“非常興奮,也很自豪!”李學武表示,錄製節目時,以春晚體驗官身份來訪的李子柒,嘗試製作的是一款黃白色的牡丹瓷頭飾,最終用在由各地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共同創作的整套成品服飾配飾中,光鮮奪目,十分搶眼。
從小受爺爺熏陶的李學武,長期以來就對陶瓷等中國傳統技藝十分癡迷。1992年,21歲的李學武從部隊光榮退伍,也是從那時起,他樹立了今後的目標——將唐白瓷燒制技藝發揚光大。當時的唐白瓷燒制技藝在洛陽瀕臨失傳,燒出來的瓷器顏色和器型都很單一,而且過於傳統。在這種情況下,他毅然投入陶瓷領域,承擔起發揚唐白瓷燒制這項中國優秀傳統技藝的重任。
豫劇《花木蘭》
“劉大哥講話理太偏,誰説女子享清閒……”伴隨著豫劇《花木蘭》經典唱段響起,在戲曲節目《聲動梨園》中,豫劇表演藝術家王惠頭戴木蘭冠,英姿颯爽,與眾多戲曲界的名家新秀一道,共同展現中華戲曲的魅力。
第一次參加央視春晚的王惠,感觸良多。“春晚承載了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是文化藝術薈萃的平臺。作為一名戲曲工作者,能夠通過春晚這個平臺讓更多觀眾感受戲曲、欣賞戲曲、愛上戲曲,我倍感榮幸。”
王惠是河南孟州人,國家一級演員、常派傳人、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在豫劇行當中主攻旦角,以其寬闊明亮、豐厚圓潤的嗓音,塑造了戲曲中諸多令人難忘的女性角色。
確山鐵花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確山鐵花代表性傳承人楊建軍亮相開場視覺秀《迎福》,火樹銀花的鐵花散落人間,驚艷全場,給網友帶來了極大的愉悅和震撼。
確山鐵花,又叫“打鐵花”,是流傳于駐馬店市確山縣境內及周邊地區的一種大型民間傳統焰火活動。始於北宋,鼎盛于明清,已有千餘年的歷史。
“我小時候看過一次打鐵花,被深深震撼!”楊建軍回憶,1955年,他6歲時,確山城外舉行了一次打鐵花,他連飯都沒吃,鑽人縫裏看了一場打鐵花。鐵花飛舞,鞭炮齊鳴,鐵瀑倒懸,金花四濺,光著膀子的壯士駕馭著“飛龍”出沒于火海金濤……這是何等的壯觀和震撼,也在一個孩子心中種下了一顆旺盛的“種子”。 (河南日報記者 樊霞 姬姣姣 肖遙 王雪娜 張魏 劉曉波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王耀成)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