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Hello,河南   |   直觀中國  |   熱點專題    |   文旅   |   金融   |   國際播報   |   豫見國際    
河南首批626位學者“上崗” 産學研深度融合釋放創新活力
2025-03-31 09:24:43來源: 鄭州日報編輯: 張雨晴責編: 蔣碩

  原標題:企業來了“科技副總” 河南首批626位學者“上崗” 産學研深度融合釋放創新活力

  鄭州輕工業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的張振亞,最近辦公換了個地方,從大學的實驗室裏,換成了鄭州凱雪冷鏈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産線旁。而他的身份也隨之一變:從大學老師變為“科技副總”。

  和張振亞一樣,今年春天,河南首批626位身兼雙重身份的學者,帶著實驗室的晨露與車間的機油味,開啟了一場産學研間“跨界”的探索之旅。這一舉措的背後,是河南省在探索科技人才服務企業新模式、推動産學研深度融合方面邁出的重要一步,也是河南省試圖通過“科技副總”這一創新性政策,精準“把脈問診”,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里”。

  那麼,從“象牙塔”走向生産線、從“書架”走向“貨架”,這場人才與産業的“雙向奔赴”是否能破解企業發展難題,釋放創新活力?連日來,記者來到企業車間,探訪多位“科技副總”的工作狀態,了解來自生産一線的“鮮活故事”。

  打破“隱形墻” 架起“連接橋”

  在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材料學院蔣正權副教授的辦公桌上,兩份證書並置:一本是高校教師資格證,另一本是河南省“科技副總”任命書。“過去5年我是穿梭在校園與企業間的‘信使’,現在身份轉換了,感覺責任重大,但又充滿希望。”

  蔣正權,也是首批“科技副總”之一。

  所謂“科技副總”,是指從高校、科研院所選聘高層次科技人才到企業任副總工程師、副總經理等職務,促進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優勢互補、協同創新。

  在此之前,河南省出臺了《河南省“科技副總”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自2024年起3年內,全省將選聘3000名左右“科技副總”到企業任職。

  隨後,經過一輪又一輪的選拔和匹配,今年春天,626位“科技副總”正式到企業任職。

  作為省會鄭州,自然也先行先試,此次共有120名“科技副總”來到鄭州的企業,這些入圍的高層次科技人才,是來自鄭州大學、河南農業大學、哈工大鄭州研究院等30余所高校及研究院的優秀博士。他們任職到120家鄭州企業,涉及新材料、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生物育種、食品生産等多個關鍵領域。

  在蔣正權看來,“科技副總”發揮著校企“黏合劑”的作用。“長期以來,科研與生産之間隔著一堵看不見的‘隱形墻’,高校的科研成果難以落地轉化,企業的技術難題卻‘無人問津’。”如今“科技副總”這一創新舉措恰恰可以解決這一問題:來自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技人才,帶著“編制在高校、崗位在企業”的雙重身份,奔赴企業的技術攻堅一線,打破“隱形墻”,架起實驗室與生産車間的創新“立交橋”。

  其實,蔣正權和鄭州市歐普士科技有限公司也頗有淵源:2019年起,博士畢業的蔣正權就開始做這家企業的技術顧問了。沒想到,這次直接任職為“科技副總”。“以前,我是代表學校被企業請來進行産品研發合作的技術顧問。現在,我成為企業聘任的‘科技副總’,有了更大的授權,可直接參與企業的生産管理和研發創新,變成了‘自己人’,就感覺責任更重、擔子更重,但是能做的事情更多,我現在每天都幹勁十足!”

  巧的是,不久前,鄭州市歐普士科技有限公司遇到一個技術難題,恰好是蔣正權的團隊剛攻破不久的難題,“公司客戶想要一款高性能抗水型潤滑脂,正好學校之前研發出一款納米新材料——疏水性二氧化硅和油溶性硫化鈰,可以滿足這一技術需求。目前技術人員已經帶樣品回去試用,檢測性能參數是否滿足條件。”

  在鄭州凱雪冷鏈股份有限公司任“科技副總”的張振亞,感觸也頗深:“以往科研成果更多地體現在論文裏,如今能夠運用所學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感覺論文和專利真的有了‘用武之地’。”

  短短任職“科技副總”一個多月,張振亞及其團隊在凱雪冷鏈股份有限公司已經先後成功申報了冷藏機組混合動力控制系統等5項專利,為企業攻破技術難題注入了強大的動能。

  在走訪中,記者了解到,從學者到産業“解題人”,不少“科技副總”到企業任職後,積極發揮自身優勢,傳技術、解難題、搭平臺,推動産學研用深度融合,加快成果落地轉化。

  對此,鄭州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説,“科技副總”實施選派工作最大的意義在於,通過強有力的政策支撐,推動專家人才與企業發展進行有效連結、深度融合,破解專家人才普遍面臨的科研成果轉化應用難和企業普遍面臨的缺項目、缺人才這兩大難題,是一個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探索。

  校企“雙向賦能” 激活創新潛力

  河南農業大學副教授孫亞楠的手機裏,有好多個專家群。當他以河南寶萊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科技副總”的身份遇到難題時,全球不同領域學者的智慧在雲端交匯成“銀河”。“我們不是單槍匹馬的騎士,而是帶著整座知識城池來叩門。”

  不能讓高校科研成果“鎖在論文裏”,企業技術需求“懸在車間上”。孫亞楠認為,除了搭建橋梁外,“雙向賦能”是“科技副總”的另一個意義。如他所説,“科技副總”絕非僅僅是選派至企業的“特種兵”,更是深度連結企業與高校的“通訊兵”,在企業需求與高校科研資源間搭建起溝通橋梁。

  “企業靠自己的力量往往很難調動高端科技人才資源,很多技術問題需要匯集多方技術力量。但現在通過我這個‘橋梁’,連結到我背後的學校‘專家庫’尋找對口專家,輸送源源不斷的資源注入企業,開展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等‘增值服務’,激活創新‘一池春水’。”孫亞楠説道。

  對此張振亞深有同感:“在實際工作中,行業所面臨的複雜問題絕非我一人之力就能解決。作為高校老師,我接觸前沿科技理論的渠道更為便捷,擁有豐富的學術資源,可以聯合國內名校作為支撐,跟高校、科研院所做技術交流,實現人才的雙向流動與培養。這其實是高校與企業的共贏,高校的技術借助企業平臺實現了産業化推廣,而企業則依託高校新技術提升了産品的性能。”

  孫亞楠談到,打破校企間壁壘的關鍵是資源互通,“科技副總”以信息傳遞者、資源協調者的身份,打破校企間的壁壘,讓知識流、技術流、人才流得以高效流動,實現校企“雙向賦能”。企業和高校作為科技創新的兩大主體,“科技副總”引入高校科研力量,為企業注入創新活力,同時也能“反哺”高校科研和人才培養,形成科研與産業良性互動循環。

  “高校老師也想要‘引進來、走出去’,兼任科技副總不僅能為企業排憂解難,也讓高校教師更深入地了解行業需求,為科研提供持續攻關方向。”孫亞楠深有感觸地説,在發展新質生産力熱潮涌動的當下,高校年輕教師也希望積極主動地融入創新過程,而不是閉門造車做研究。“我們希望能面向市場、面向國家需求,開展有實用價值的科研,協助企業推出自主研發的技術和産品。”

  創新工作模式 重構創新生態

  放眼全市,“科技副總”們正在不同領域點亮更大的創新區域——“孫亞楠們”,將學生的論文課題植入企業生産線;“蔣正權們”,把車間數據變成教學案例;“張振亞們”,專利證書上開始出現校企雙署名……

  據河南省科技廳科技企業與現代服務業處相關負責人透露,自河南省科技廳發佈《關於2024年度河南省“科技副總”崗位發佈和組織申報的通知》後,首批提出申請的企業就已超過1000家。最終,626家企業成功與科研院校結成“對子”。此次選派的專家均經過精準匹配,企業按需“發榜”,專家定向“揭榜”,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産線”。

  這樣一來,“科技副總”真正成了企業創新鏈的一環,科研人才深入企業,精準“把脈問診”,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水準,推動創新鏈、産業鏈和人才鏈的深度融合,實現人才與企業“雙向奔赴”。

  對於企業來説,選聘一名“科技副總”,就等於對接了一所高校,連結了一個資源平臺。鄭州市冷鏈裝備産業研究院院長龔毅表示,在“科技副總”的加持下,“船小好調頭”的企業轉型升級之路越走越寬廣,高校的科研成果走進企業,也能更好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科技副總’最終解決的是産業升級及人才培養問題。”孫亞楠認為,高校專家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實現産學研合作、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等,打通了産學研“經脈”,推動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重構與融合,可以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

  正如鄭州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所説,企業是原創技術的策源地,是推動創新創造的生力軍。設立“科技副總”是深入推進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全覆蓋、貫通産學研用全鏈條的重要舉措,突破傳統産學研合作的“項目制”局限,將人才智力資源直接嵌入企業創新鏈條,通過構建“人才—技術—産業”的立體轉化通道,把創新鏈建在産業鏈上、把人才鏈嵌入産業鏈中,實現技術轉化的乘數效應,形成了技術創新同題共答、同頻共振的生動局面。

  “我們要打造的不是簡單的人才流動,而是創新生態的重構。”鄭州市科技局負責人表示,通過建立動態調整的“技術需求庫”與“專家人才庫”,實現“企業點單、政府配菜、高校接單”的精準對接。這種制度創新,旨在讓中原大地成為各類創新要素集聚的“強磁場”。

  當又一個朝陽照亮嵩山之巔,“科技副總”們已經攜知識和資源再一次走到生産車間,從傳統産業到新興領域,這支創新生力軍正用智慧和汗水,為發展注入強勁動能。當更多“實驗室”裏的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産線”上的現實生産力,鄭州的創新驅動高品質發展之路必將更為坦蕩,也為城市高品質發展積蓄更多動力、活力。(記者 李娜 劉盼盼)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