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平頂山市寶豐縣的中州農民銀行總行舊址。 李博 攝
位於信陽市新縣的鄂豫皖省蘇維埃石印科舊址。 朱哲 攝
冀南銀行紙幣和鄂豫皖省蘇維埃銀行紙幣圖樣。 朱哲 攝
今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4週年。回眸百年風雨歷程,從經濟視角來觀察,中國共産黨是怎樣管理金融工作的?紅色金融在河南如何星火燎原、百花齊放?讓我們透過歷史煙雲,尋跡中原紅色金融。
與革命戰火共生的紅色金融,不僅構築了支持革命勝利的經濟基石,更成為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精神基因。中原地區作為連接南北、貫通東西的戰略要地,不僅是軍事鬥爭的關鍵戰場,也是紅色金融事業蓬勃發展的重要區域。
據不完全統計,中原地區在革命戰爭時期各家銀行分支機構總和超200家,發行和流通的貨幣種類約230種,為軍事鬥爭築起物質基礎與民心的堅實後盾。鉤沉史實、今昔映照,新時代新征程大力傳承弘揚中原紅色金融文化,這對當下的金融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啟示意義。
紅色堡壘 中州農民銀行往事
盛夏時節,綠意正濃。平頂山市寶豐縣商酒務鎮趙官營村,一座古樸的兩層土坯房靜靜矗立。
青色瓦片覆頂,正面兩扇紅色雙開木門莊嚴肅穆,門上方的兩扇小柵欄木窗透著歲月的痕跡。“中共中央中原局舊址(中州農民銀行總行舊址)”的字樣,無聲訴説著這裡曾經承載的重要使命。一家紅色銀行的故事從這裡開始。
1947年6月,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如同一把利刃撕開了國民黨軍隊的防線,揭開了人民解放軍全國性戰略進攻的序幕。中原解放區版圖迅速拓展的同時,這裡的經濟形勢卻岌岌可危。一方面,國民黨法幣惡性通脹肆虐,物價飛漲如野馬脫韁。另一方面,市場流通貨幣雜亂不堪,除法幣外,銀圓、銅圓及地方雜幣混雜使用,比價混亂,嚴重阻礙物資流通與民生恢復。中原解放區急需建立屬於自己的銀行併發行統一貨幣,以此來掌控經濟戰場的主動權,穩定經濟秩序。
1948年1月25日,中共中央中原局果斷作出《關於發行中州農民銀行鈔票的決定》,明確提出通過發行中州幣實施三大任務:一是統一貨幣體系,確立中州鈔為中原解放區唯一本位幣,終結貨幣亂局。二是建立金融秩序,通過“打擊法幣、利用銀圓、依託冀鈔、推行本幣”策略重建經濟生態。三是支持戰爭需求,解決部隊後勤供應與財政開支問題。
隨後,以中州幣為有力武器,中原解放區開展了一系列驅逐法幣的艱難鬥爭。“中州幣發行之初,曾遭到部分人的抵制和破壞。尤其是國民黨反動派多采用印製假中州幣等手段故意破壞經濟秩序,所以我們每天都要仔細甄別收到的錢幣,一旦發現假幣,便立即採取措施予以沒收,或蓋上‘假幣’的章交還繳款單位。”中國銀行漯河分行原行長、原許昌中州農民銀行出納員姚文學告訴記者。
一系列行動成效明顯。據《中國革命根據地貨幣》記載,中原解放區截至1948年9月底,根據豫皖蘇、豫西、桐柏、江漢四個軍區不完全統計,從中州幣發行進入市場後的3個多月中,在62個縣約1320萬人口的地區範圍內,排除了100萬億元至120萬億元蔣幣。“中州票,呱呱叫,拿著銀圓買不到”,這樣的傳唱,也表明中州幣在群眾中的認可度與公信力極高。
隨著中原解放區局勢逐步穩定,1948年8月23日,中州農民銀行總行在豫西寶豐縣宣告成立。作為中共中央中原局的特設機構和唯一一家區域性隨軍銀行,它肩負起中原解放區金融財經工作的重任。至1948年年底,中州農民銀行總行直轄管理著鄭州、開封、洛陽、許昌分行和白坡辦事處,分轄管理的分支行覆蓋豫皖蘇、豫西、桐柏、江漢、陜南等區域,所轄縣級以上機構達116個,以河南為中心,輻射安徽、江蘇、陜西、湖北四省,形成了一個龐大而高效的金融服務體系。
發展至後期,中州農民銀行將信用業務提到了重要位置,明確開展存款、貸款、活存透支、區內匯兌、企業投資、代收款項等六大類業務,並加強對工廠、手工業等國民經濟亟須領域的扶持。其中為應對惡性通脹創新設計的“折實存貸”機制尤為矚目。該機制在貸款發放時,依據當時小麥、布匹等幾種主要商品的價格,將貸款金額折算為相應的實物數量;在還款時,按照歸還同等數量實物對應的貨幣值加上利息進行結算。這可有效規避通貨膨脹對債權債務關係的扭曲,極大保障借貸雙方的利益。這也充分彰顯了金融工具在穩定社會經濟方面的重要作用。
直到1949年12月,中州農民銀行職能轉並至中國人民銀行,中州農民銀行名稱及印信停用,結束了其光榮的歷史使命。
“中州農民銀行雖退出歷史舞臺,卻奠定了中原金融網絡骨架。它不僅是戰時的貨幣武器,更是新中國金融體系的‘搖籃銀行’。”中國人民銀行平頂山市分行相關負責人説。
星火燎原 紅色金融在河南
革命要成功,既要“槍桿子”,也離不開“錢袋子”。從信陽新縣鄂豫皖蘇維埃銀行的建立,到駐馬店確山縣竹溝鎮流通的豫鄂邊區建設銀行幣、濮陽范縣在地下室建起的魯西銀行印鈔所,再到安陽林州任村鎮設立的冀南銀行太行第五分行、平頂山寶豐縣中州農民銀行發行的中州幣……紅色金融機構在中原這片土地接連紮根,持續助力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革命事業走向最終勝利。
土地革命時期,中原紅色金融破土萌芽。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建立後,成為國民黨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的重點地區,整個根據地面臨著嚴重的經濟困難。1930年10月,鄂豫皖特區蘇維埃銀行在湖北省黃安縣(今湖北省紅安縣)成立;1931年2月,紅軍攻克新集縣(今河南省新縣),鄂豫皖特區蘇維埃銀行隨鄂豫皖蘇維埃政府遷到新集縣;1931年7月,更名為鄂豫皖省蘇維埃銀行。鄂豫皖省蘇維埃銀行發行貨幣、調節貨幣流通,吸收存款、代理金庫,發放貸款、扶持工農業生産和商業貿易,在反對國民黨對根據地的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鞏固和發展根據地的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32年10月,紅四方面軍主力轉出鄂豫皖,鄂豫皖省蘇維埃銀行停止經營活動。
抗日戰爭時期,中原紅色金融逆境生存。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日偽貨幣和地方雜鈔氾濫,物價飛漲,抗日根據地財政經濟處於十分困難的境地,黨中央決定允許在被隔斷區設立地方銀行。1939年10月,冀南銀行在山西省黎城縣小寨村成立。1940年6月,冀南銀行冀魯豫辦事處在內黃縣和清豐縣交界處成立。1941年4月,豫鄂邊區建設銀行成立,並陸續在河南省境內成立信南、襄南等數個分行機構。冀南銀行冀魯豫辦事處、豫鄂邊區建設銀行等邊區政府銀行辦事機構,堅決執行黨的經濟金融政策,制定貨幣發行方針和信貸政策,支持中州農民銀行創建,為穩定物價、促進商品流動、保障抗戰供給作出了重要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以中州農民銀行為代表的中原紅色金融發展壯大,發揮了奠基立業的重要作用。
對於中原紅色金融文化的內核,中國人民銀行河南省分行有關負責人表示,這集中體現出中國共産黨人堅定的政治信仰、卓越的鬥爭智慧、奮發的開拓精神、高尚的道德品格以及與人民群眾血脈相連的深厚情感,蘊含著“聽黨指揮、信念堅定”“穩定貨幣、服務大局”“管理信貸、服務民生”“清正廉潔、無私奉獻”等紅色金融精神。
傳承基因 厚植金融為民情懷
“我們黨領導的金融事業,歸根到底要造福人民,與一些國家金融為資本服務、為少數有錢人服務的本質截然不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金融工作的重要論述,與紅色金融文化一脈相承。
金融,現代經濟的核心,國民經濟的血脈。“金融為民”,是中原紅色金融從無到有、發展壯大的密碼,亦是新時代金融工作的根本遵循。
這些“家門口”的故事和文化對於當下金融工作又有哪些啟示?紅色金融的現代意義日益凸顯,我們也在探訪交流中得到了答案。
踐行金融為民。中原紅色金融從誕生之初,就將服務人民作為根本宗旨。鄂豫皖省蘇維埃銀行通過發放貸款扶持工農業生産和商業貿易,改善人民生活;冀南銀行等邊區銀行在抗戰時期穩定物價,保障民生;中州農民銀行的存放貸業務始終圍繞鞏固和發展革命根據地、改善百姓生活展開,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時至當下,國內外經濟環境複雜多變,把滿足人民群眾的金融需求放在首位,亦是重中之重。秉持這一宗旨,河南金融系統堅守金融為民的初心,不斷創新金融産品和服務,提高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和便利性。今年1月至4月,河南省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5385.6億元,同比多增809.8億元。
真正紮根實體。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無論是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建設金融強國的當下,都必須下好經濟和金融一盤棋。河南作為經濟大省,肩扛大梁,更需要金融助力。近年來,河南金融系統持續加強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對涉農、先進製造業、民營經濟等重點領域與薄弱環節力度加大。截至今年5月末,全省人民幣貸款餘額92196.7億元,同比增長6.6%。前5個月,全省人民幣貸款增加3286.5億元。
不斷追求創新。在艱苦卓絕的鬥爭環境中發展壯大,中原金融事業天然具有創新基因,無論是首創的“物資本位+折實金融”模式,還是分佈式印鈔體系、隨軍銀行等戰時金融技術,都表明創新是中原金融事業的生命線。在數字浪潮奔涌的當下,金融事業更需高舉創新大旗,目前河南已有有效探索。例如創新科技金融服務模式,推出“科技貸”“專精特新貸”等金融産品,助力中小企業産品升級創新。金融“活水”正源源不斷流向服務民營和小微企業的“最後一公里”。
知所從來,方明所往。中原紅色金融的發展歷程,猶如一部生動的教科書:唯有傳承黨領導下的紅色金融精神基因,才能在建設金融強國的新征程上,續寫服務實體經濟、造福人民群眾的時代篇章,讓紅色金融文化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河南日報財經全媒體中心記者 李鵬 裴熔熔)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