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聞名遐邇的世界文化遺産,龍門石窟現存大小編號窟龕2345個、各類造像近11萬尊。而這其中,精美的淺浮雕造像與紋飾最具千古匠心,同時也是長期以來的保護與修復難題。千百年的風化侵蝕下,有些深度甚至小于0.1毫米的淺浮雕受損風險很大,甚至可能逐漸消失。
如今,對瑰寶的守護有了重大的突破性探索。7月17日下午,“探元計劃2024”龍門石窟場景共創營開放日活動在洛陽龍門石窟舉辦,現場發佈了聚焦龍門石窟淺浮雕高精度建模與數字化紋飾提取成果。
記者從會上獲悉,“探元計劃2024”由騰訊公司攜手龍門石窟研究院、武漢大學等單位共同發起,聚焦龍門石窟魏字洞、蓮花洞、古陽洞等進行數字化高精度採集,創新提出“基於精細光度立體的淺浮雕高精度三維重建方法”,並輔以“拓撲感知的局部—整體融合建模”策略,突破性解決了淺浮雕的非接觸建模難題,對龍門石窟淺浮雕紋飾圖案數據庫進行全自動的信息聚合,為紋飾建庫、圖譜構建、基於紋飾的二次創作與傳播提供支撐路徑。
“形象地説,之前手持三維鐳射掃描器工作時,需在文物表面貼鐳射標誌點,這可能導致文物受損,且效率低下。關節臂鐳射掃描器工作範圍有限,換站耗時且需確保設備固定。如今我們採用光度立體高精度三維建模技術,無須接觸文物,採集效率高且安全。”騰訊SSV數字文化實驗室首席架構師王朝陽現場分享了技術亮點。
據介紹,該實踐場景的落地,不僅是淺浮雕三維建模技術的典型應用,也為石窟類遺産的數字化保護與知識重建提供了創新範式。龍門石窟研究院黨委書記余傑表示:“數字化讓文化遺産從‘不可移動’到‘數字可觸’,從‘專家可解’到‘大眾可感’。數字化不僅是文物保護的工具,更是文化再發現、價值再表達的重要載體,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通道。”(記者 肖遙 王雪娜)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