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以來,河南被持續高溫籠罩,平均氣溫創下64年來新高,全省41%的氣象監測站點出現重度以上氣象乾旱。
面對旱情,全省各地積極行動,多措並舉、抗旱保秋。農田裏,噴灌設備晝夜不息;水庫旁,調水記錄屢破峰值。又一場與旱情競速的“奪糧保衛戰”打響。
這場關乎糧食安全與民生保障的硬仗牽動人心。8月4日,帶著公眾關切的問題,記者從河南省農業農村廳、省氣象局了解相關情況,獲取相關信息,深入解讀當前旱情發展態勢、應急處置進展及未來應對之策。
一、河南當前旱情分佈如何?哪些地方最為嚴峻?
目前,河南省旱情主要分佈在豫南和豫東地區的駐馬店、週口、南陽等地,特別是駐馬店旱情比較嚴重,農作物受旱面積達到了176.2萬畝。從7月初乾旱發生以來,全省已經累計澆灌1.24億畝次,受旱地塊普遍澆灌2—4遍,有效遏制了旱情的蔓延,保持了秋作物生産大局穩定。
二、此輪旱情成因、特點分別是什麼?
今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跨越式北上,跳躍幅度大,且北跳時間異常偏早。7月以來,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加強西伸、北抬並控制河南省,由於下沉增溫效應,加之相對濕度較高,出現持續性高溫濕熱天氣。
與往年相比,今年的旱情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極端溫度高。7月以來,全省大部地區最高氣溫超過38℃,局部超過40℃;7月15日,全省111個縣(區)最高氣溫超過40℃。二是過程雨量小。7月以來,全省平均降水量81毫米,較常年同期少五成以上,其中駐馬店7月降水僅有6毫米。三是持續時間長。週口、漯河、駐馬店、商丘等地部分站點35℃以上日數達15—32天,突破歷史極值;駐馬店、週口、商丘、信陽等地部分站點連續超過30天沒有有效降雨。四是水位下降快。由於春夏連旱,抗旱澆灌貫穿春季、夏播和7月,受此影響,地下水位明顯下降,平原區平均地下水位12.15米,較上年同期下降3.81米;一些地方出現機井出水量減少甚至不出水的情況。
三、持續旱情會對秋糧生産造成怎樣的影響?
河南省秋作物的大頭在玉米和花生,玉米在抽雄吐絲到灌漿結實、花生在開花下針到果實膨大這個時期,水分需求量大,也是反應最為敏感的時期。這一時期持續少雨又疊加乾旱,對玉米開花授粉和籽粒灌漿不利,很容易造成花粉活性降低、授粉不良,出現缺粒、禿尖等情況;對花生而言,由於乾旱原因,開花後果針下扎入土困難,下針後如果土壤過硬,果實膨大也會受到影響。
四、抗旱保秋如何“保”,河南已採取了哪些切實有效的舉措?
針對當前旱情,河南省財政緊急下撥2000萬元抗旱資金,現金預撥中央1億元“一噴多促”資金,下達6330萬元抗旱資金,支持重點地區抗旱保秋。週口、駐馬店分別安排下撥抗旱資金2000萬元、900萬元,支持應急打井、機井維修、調水引水、設備購置。農業農村部門統籌用好115萬眼機井,持續做好機井檢修,便於群眾澆灌。針對機井不足、群眾排隊情況,週口、駐馬店兩市通過財政補貼等方式,打應急井1.88萬眼,同時發揮溝渠連通成果,組織水泵抽引河水補源,挖掘澆灌潛力。水利部門6月下旬以來組織大中型水庫引水11億立方米,並調引黃河水支援週口等地抗旱澆灌。
河南省農業農村廳于7月中旬開始,啟動乾旱災情一週兩次報告制度,派出18個省級秋糧專家組和9個抗旱保秋指導組,深入生産一線,指導群眾科學抗旱。全省專家和農技人員累計下鄉指導4.91萬人次,舉辦培訓857期,指導培訓農戶80.68萬人次。
五、未來天氣如何?是否有緩解旱情的轉機?
據省氣象臺預報,8月5日,河南省淮河以北多雲,有分散性陣雨、雷陣雨,其中北中部、東部部分縣市有中雨,局部大雨或暴雨並伴有短時強降水、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其他縣市晴天間多雲。濟源、焦作、新鄉及黃河以南大部最高氣溫可達37℃以上,中部、西南部部分縣市可達40℃至42℃。6日,全省多雲到陰天,有陣雨、雷陣雨,其中黃河以南部分縣市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並伴有短時強降水、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南部部分縣市最高氣溫可達37℃以上。7日,南部、東部陰天,有小到中陣雨、雷陣雨,其中東南部部分縣市有大到暴雨;其他縣市多雲間晴天。8日到9日,全省大部有小到中陣雨、雷陣雨,其中西部、西北部和南部部分縣市有大雨,局部暴雨。10日,北部、南部有分散性陣雨。11日到13日,南部有陣雨、雷陣雨。
總體來看,8月6日起河南省多對流性降水,呈現“面弱點強”的特點,高溫天氣有望逐步緩解,但局部墑情不足的地區,旱情仍將持續。
六、有旱就可能有澇,當前已構建起哪些防範“旱澇急轉”的應對機制?
有旱就可能有澇,排澇最快捷、最有效的辦法還是溝渠連通。為嚴防旱澇急轉造成大面積農田內澇,農業農村部門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就啟動了農村溝渠連通集中整治,全省共投入資金51.12億元,完成連通整治11.76萬公里,基本實現了重點區域、重點農田“有溝渠、能連通”。
同時,農業農村部門正在依託農民專業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推進區域農機服務中心建設,儲備一批應急排澇機械。
在預警機制方面,農業農村部門與氣象部門建立了定期會商研判機制,一旦出現強降雨天氣,將提前與氣象部門進行會商,根據土壤墑情、雨量大小,適時發佈農田漬澇風險預警,提醒各地做好防範應對。(河南日報三農全媒體中心記者 劉婷婷)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