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Hello,河南   |   直觀中國  |   熱點專題    |   文旅   |   金融   |   國際播報   |   豫見國際    
河南安陽:洹水奔騰氣象新
2025-09-10 09:09:28來源: 河南日報編輯: 蔣碩責編: 蔣碩

  原標題:洹水奔騰氣象新(奮進的河南——決勝“十四五”)

  洹水之濱的安陽,在轉型中持續煥新。

  三年前落地安陽的河南旭陽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如今已是全省新型顯示和智慧終端産業的鏈主企業。其8.5代玻璃基板生産線滿負荷運轉,良品率穩居行業前列,産品直供京東方、TCL等巨頭,填補了中原高端顯示材料的空白,更帶動安陽新型顯示材料産業園年産值突破50億元。

  “中原顯示産業的‘核心拼圖’正在加速成型!”9月8日,該公司副總經理付少輝的話裏滿是自豪。作為安陽高端顯示材料産業鏈的鏈主,旭陽光電的“虹吸效應”持續釋放,鴻陽科技、巨賽科技等18家上下游企業紛紛紮根安陽,一條“玻璃基板—載板玻璃—玻璃蓋板—顯示器件—模組總成—智慧終端”全産業鏈正逐步完善。

  近年來,作為傳統工業基地的安陽,不斷涌現的創新成果接連刷新人們的認知。

  翔宇醫療推出多款智慧康復設備, 如智慧輔助行走機器人,利用多種傳感技術與智慧演算法幫助患者實現行走夢;安陽新石器生産的無人車服務上海進博會,開進杭州亞運村,為全國多個省市提供物流配送智慧體驗;坤宇無人機生産的中型無人直升機在長白山森林消防中大顯身手……

  “從跟跑到領跑,安陽的‘智造’實力正在多個賽道實現突破,創新底氣越來越足。”安陽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説。

  穩穩扛起“橋頭堡”重任,持續書寫煥新答卷,安陽為什麼行?

  ——錨定“橋頭堡”定位融入大局,在對接國家戰略上“拼搶爭先”。

  作為河南唯一納入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的城市,安陽努力將區位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近三年累計承接京津冀項目121個,總投資達1047.57億元,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33個,新型顯示、無人機、氫能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在“研發在京津、製造在安陽”模式下快速崛起。安陽紅旗渠機場開通至北京、天津等航線,每週14班次航班架起“空中通勤線”;鐵海聯運班列直達天津港,實現“半日物流圈”。

  ——聚焦産業鏈條強基固本,在培育新質生産力上“拼搶突破”。

  擺脫“鋼鐵依賴”,安陽以“鏈長制”為抓手,推動産業向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轉型。藍天實驗室依託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院士團隊研發的33個無人機應用場景,覆蓋農林、應急救援等領域,輸出了14項全國性標準;光遠新材十年磨一劍,依靠自身強大的技術研發優勢,成為國內首家、全球第三家攻克5G用低介電玻纖技術的企業,實現了我國在電子基材領域“卡脖子”技術的關鍵突破。全市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由2018年的4.1%逐步攀升至當前的19%,“智造安陽”的骨架日益堅實。

  ——深挖歷史文脈賦能發展,在激活文化動能上“拼搶特色”。

  以殷墟甲骨文、紅旗渠精神為核心,安陽讓“老文化”玩出“新花樣”。殷墟博物館推出“雲端看展”直播,甲骨文文創通過京津冀物流網絡直達華北市場。紅旗渠景區打造“沉浸式研學”項目,每年吸引超50萬人次京津冀學生前來感悟紅旗渠精神力量。今年前8個月,安陽接待遊客7123.63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620.2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1%、12.6%。

  ——鞏固樞紐優勢連接內外,在深化開放合作上“拼搶格局”。

  依託中歐班列(鄭州)支線,安陽特色農産品、裝備製造産品通過“陸上絲綢之路”銷往中亞、歐洲。組團參加2025全球豫商大會、第四屆中國—中東歐國家博覽會,舉辦“對接京津冀招商引智推介會”等重大招商活動,簽約億元以上項目78個、總投資630.5億元。今年上半年,全市新設立外資企業12家,新增實績外貿企業57家;實現進出口額48.8億元,同比增長24%,增幅居全省第4位。

  ——堅持生態優先標本兼治,在厚植生態底色上“拼搶綠色”。

  深度參與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對3941家涉氣企業實施動態分級管控,2024年全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226天,同比增加14天,空氣品質綜合指數改善率居全省第2位;安陽河入選全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美麗幸福河湖數量(7條)位居全省第一。

  ——聚焦群眾需求辦好實事,在增進民生福祉上“拼搶實效”。

  “洹泉涌流”人才計劃引進各類人才3.2萬人,其中從京津冀引入博士172人、碩士1037人;建成“300米普惠托育圈”“15分鐘養老服務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

  回望“十四五”征途,安陽在發展年輪上刻下協同奮進的堅實印記,在轉型路上留下披荊斬棘的堅實足跡。立足當下,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安陽實踐正展現出蓬勃生機。

  洹水,流淌新的征程;安陽,奔赴新的榮光。(記者 李林 楊之甜)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