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河南消息(記者 萬慶麗):黃河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搖籃,對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做出過偉大貢獻,但也給下游人民帶來過深重的災難。尤其是下游經過鄭州桃花峪之後,主要流經平原。這裡河寬、水緩,泥沙堆積嚴重,所以容易發生決口、改道,向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之説。
數千年來,黃河就像一把高懸于中華民族頭頂的利劍,人們始終在同黃河災害作鬥爭,可以説中華民族治理黃河的歷史就是一部治國史。
東壩頭鎮黃河最後一道彎 攝影 萬慶麗
9月19日,“何以中國·黃河安瀾”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媒體采風團抵達開封,從蘭考黃河九曲最後一彎到林公堤遺址,從焦裕祿紀念園到數字化防汛指揮中心,一場跨越時空的治黃精神傳承之旅在此展開。
蘭考的“黃河之子”
由於泥沙淤積嚴重,黃河蘭考段雖然只有25公里,不足黃河千分之五的流程,卻是決口最多的地段之一,多達143次。近代以來,黃河最大的一次決口,即銅瓦廂決口,就發生在蘭考境內。黃河在蘭考的多次決口,其結果就是風沙、內澇、鹽鹼三大災害的形成。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蘭考大的風口就有80多個,風沙地24萬畝、澇地36萬畝,還有26萬畝的鹽鹼地,而當時蘭考的耕地面積不足100萬畝。嚴重的“三害”,導致了數百年來蘭考老百姓的極度貧窮。
在蘭考黃河最後一彎,焦裕祿紀念園的松柏無聲訴説著治河傳奇。
焦裕祿騎過的自行車和騎行調研圖 攝影 萬慶麗
1962年,焦裕祿來蘭考工作,面對多重的困難,他忍著肝痛、背著乾糧、拄著棍子,與“三害”調查隊一起,長途跋涉5000多裏,追風口、探流沙、涉洪水,尋找治理“三害”的科學辦法,拼上老命,大幹了一場,生生救活了無望中的幾十萬蘭考百姓。他總結出“扎針貼膏藥”治理沙丘的辦法,帶頭植樹造林,廣栽泡桐樹,如今已成為蘭考縣經濟發展的支柱産業之一。
焦裕祿雖然走了,但他卻樹立了一位優秀共産黨員永恒的精神豐碑。
如今,站在東壩頭鎮黃河最後一道彎的觀瀾臺上,昔日風沙肆虐的鹽鹼地已被萬畝綠蔭覆蓋,成為展現“黃河安瀾”的生態地標。如今的蘭考已經找不到過去黃沙飛揚的景象了。
林公堤裏的歷史風骨
提到民族英雄林則徐,最讓大家熟悉的就是他所領導的虎門銷煙,那麼,林則徐跟開封有什麼關係,為什麼在開封的黃河岸邊會有林則徐的雕像呢?
在林則徐治河文化廣場,采風團觸摸到林則徐在開封治黃的歷史足跡。
“數字造型” 攝影 萬慶麗
1841年黃河決口,林則徐臨危受命,前往開封協助堵塞張灣決口。在這期間,林則徐率眾修築了8756米的黃河大堤。同時,在林則徐主持下,當時還修築了柳園口險工39壩至41壩,在壩下堵口合龍,從而解除了河南和安徽5府23個州縣800里泛區人民的疾苦。
林則徐治黃雕像 攝影 萬慶麗
為紀念林則徐治黃功績,開封人民將這段大堤命名為“林公堤”。林公堤已經有一百八十多年的歷史,到今天仍在使用。林公堤不僅是守護開封的重要的堤防,也是著名的文物保護單位,繼續守護開封黃河的安瀾。
在林則徐治河廣場上,如今矗立著一座高8.756米的林則徐雕像。這個高度,呼應著林則徐修建的8756米黃河大堤的長度。
如今,這裡的黑崗口記事廣場靜對滔滔黃河,林則徐手書“安瀾”二字在秋陽下熠熠生輝。
智慧防汛“治黃人”
黃河素有“銅頭鐵尾豆腐腰”之説,開封黃河河段更是“豆腐腰中的豆腐腰”,而黑崗口段歷來是開封段中的險要地段。
淤積層模型 攝影 萬慶麗
在黑崗口黃河紀事廣場,三組代指黑崗口歷史上的3次大決口年份的“數字造型”,深刻表現了黃河決口給開封帶來的深重災難,淤積層模型又直觀説明瞭開封“城摞城”奇觀由來。
近年來,隨著防洪工程體系、防洪預警監測體系的建立,黃河安全度汛有了保障,黃河長久安瀾不再是夢想。
黃河開封河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説,近年來,開封一代一代“治黃人”持續完善防洪工程體系,堅持零缺陷管理理念。目前,“十四五”防洪工程16處建設項目全部完工,且全部通過投入使用驗收,並移交運行管理單位。
黑崗口黃河美景 攝影 萬慶麗
同時,河務部門夯實度汛關鍵要素,完成132道壩的根石探測、14處水毀修復和臨時度汛處置項目。當地組建防汛搶險專業隊伍5支,儲備石料22萬立方米,參加“使命—2025開封防汛應急綜合演練”。開封市充分利用“人防+技防”手段,做好工程巡查防守,科學處置8處工程47道壩險情93次,確保工程安全和灘區安全。
滔滔萬里長河,一路奔騰入海。開封,這座曾遭受黃河338次決口災難、歷經“城摞城”悲壯歷史的古都,如今正見證著黃河由氾濫到安瀾的時代轉折,也見證著中國人民持續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信心和決心。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