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河南消息(記者 萬慶麗):鄭州是黃河地上懸河的起點、黃土高原終點、黃河中下游的分界線……一系列獨特的地理特徵形成了博大、宏偉、壯麗、優美的自然景觀。2019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在鄭州提出,發出“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偉大號召。
9月18日,“何以中國·黃河安瀾”網絡主題宣傳活動采風團走進鄭州,沿著黃河“遊”與“學”,從治理黃河、生態保護、文化尋根等方面,探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出彩故事。
“三橋匯” 見證新中國圖強-發展-超越的過程
視頻製作:萬慶麗 張子涵
千年黃河,見證了華夏民族的屈辱與奮爭;百年大橋,訴説著一座老城一個世紀的嬗變。
在黃河“三橋匯”景點,遙望滔滔黃河中,三座鐵路橋並立在黃河上,總間距不足700米,在中國鐵路橋梁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成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鐵路橋博物館”。“這三座橋,見證了新中國從圖強、發展到超越的一個過程,也是新中國現代化發展的一個最好的見證。”鄭州黃河文化公園管理委員會經濟發展局局長荊海亮這樣介紹道,以前這裡光禿禿、窮光光,經過持續治理,這裡徹底變了樣。鄭州黃河文化公園已綠化荒山8000余畝,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景區內四季常綠、三季有花、兩季有果。附近居民家家戶戶住上了小洋樓,開上了小汽車。“可以説新中國讓黃河徹底地被馴服了,現在黃河成了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荊海亮説。
遠眺黃河“三橋匯” 攝影 萬慶麗
在臨河廣場觀景平臺,采風團在這裡可以看到黃河安瀾,平穩地向下游流去。如今,大橋上列車奔馳,橋下則已建成黃河百里風景區,沿岸林木茂盛、燕雀歡唱,悠閒的遊人和研學的孩子,伴著滾滾東流的河水,歷史和現實就這樣在這裡定格。
防汛體系“一條線” 把握防汛主動權
黃河鄭州段作為黃淮海大平原脊軸的龍頭,流經鞏義、滎陽、惠濟、金水、中牟等區縣,全長160公里,河道以“寬淺散亂、遊蕩多變”為主要特徵,險工、控導工程密集,灘區面積大且人口較多,歷來是黃河防汛的重中之重。
視頻製作:萬慶麗 張子涵
時值秋汛,在鄭州黃河防汛前線指揮中心,記者看到這裡設置了工情險情組、水情災情組、督導組、保障組等工位坐席,配備有防汛指揮系統和各類通訊設備。為直觀感受不同流量和水位下的模擬推演效果,只見工作人員預設水流量為22000立方米每秒,螢幕中可見洪水的推進過程。根據推演,指揮中心就可以科學地規劃防守位點、有序開展群眾轉移等工作。
據介紹,傳統的黃河防汛工作模式中,普遍存在著水情信息傳遞慢、調度指令傳達慢、多方聯動同步難的問題。“現在,我們借助數字化技術,依託網格化平臺及水文、河務專業力量,構建起‘智防+技防+人防’三位一體的沿黃區域應急防汛智慧體,實現黃河汛情預警、指揮、調度、處置全流程閉環管理,牢牢把握防汛主動權。”鄭州市惠濟區委智慧城市運行辦公室副主任張釗説道,過去水流量達到一定等級發佈了紅色預警,我們只能通過短信、電話,逐個通知相關單位。建立了黃河防汛智慧體後,系統內置了300余條防汛任務指令,可以根據黃河水流量數據自動對應防汛等級。
構建花園口上下游共計45公里河段內的BIM模型、巡查全流程自主化的無人機、“應急雲廣播”、“智慧石頭”……沿黃區域應急防汛智慧體的打造統籌了河地多元力量、提升了防汛聯動效能,全力守好黃河安瀾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
“模型黃河” 支撐保障黃河長治久安
在鄭州市區,有一條長800米的“黃河”。它是可以為防汛決策指揮和調整防洪部署提供技術支撐的“模型黃河”。
“模型黃河” 攝影 萬慶麗
2001年,黃河水利委員會創新性提出了“三條黃河”概念,即“原型黃河”“數字黃河”“模型黃河”的治黃新理念。“模型黃河”為“原型黃河”提供保護治理方案,也為“數字黃河”推演論證提供必要的物理參數。
“這是‘黃河下游小浪底至陶城鋪河段動床實體模型’,按照1:600水準比尺、1:60垂直比尺構建。800米長的模型,精準復現了黃河下游299公里長的遊蕩性河段和165公里長的過渡性河段。在這裡,我們走一步就相當於跨越了500米,可以非常直觀地觀察黃河河道變化及沿河水利設施、險工、護堤等。”在鄭州“模型黃河”試驗基地下游河道試驗廳,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泥沙研究所正高級工程師夏修傑説,模型黃河呈現的河段,是黃河下游河道遊蕩擺動最大、衝淤演變最複雜、懸河形勢最嚴峻、灘區人口最密集的河段,也是防洪威脅最大、最難治理的河段。
根據介紹,2025年黃河下游河道模擬升級改造基本完成,這也將為洪水預演試驗過程的精準模擬築牢基礎。其中,黃科院自主研發的“河工模型人工智能地形製作設備”,是國內首例專為河工實體模型地形製作而設計的智慧一體化設備,將有效推進河工模型製作的數字化、機械化、智慧化。
大河湯湯 黃河文明絢爛圖景再現
北距黃河8公里,一座土黃色的博物館建築如破土而出的考古現場般自然生長。這裡就是大河村遺址博物館新館。
視頻製作:萬慶麗 張子涵
作為國內首個全景式展示仰韶文化的專題博物館,大河村遺址博物館從世界大河文明切入,聚焦中國大河文明,深入展現仰韶文化全貌及大河村遺址的豐富內涵。系統陳列1600余件(套)精品文物,不僅全景式呈現仰韶文化的考古成果與文明脈絡,更通過三維交互、裸眼3D、場景塑形、Mapping投影等科技手段打破時空壁壘,全方位勾勒出距今7000-5000多年前的絢爛文明圖景,讓史前文明可觸摸、可參與、可感知。
在博物館的展廳內,眾多造型精美、花紋獨特的陶器琳琅滿目,讓人目不暇接。最令記者驚奇的是大河村遺址還多次出土了繪有天象圖案的彩陶片,圖案多為太陽紋、月亮紋、日暈紋、星座紋、彗星紋等,被認為是目前我國已知最豐富的天文學實物資料。這些展品不僅展示了古人類的生産生活狀況,更揭示了他們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活的熱愛,也讓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五千多年前那個生活在大河之畔、星空之下的村落的文化風貌,更讓我們對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