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Hello,河南   |   直觀中國  |   熱點專題    |   文旅   |   金融   |   國際播報   |   豫見國際    
沃野歡歌繪新景——寫在第八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
2025-09-23 10:05:45來源: 河南日報編輯: 蔣碩責編: 蔣碩

  春華秋實,歲物豐成。

  廣袤的中原大地上,玉米挺直了腰,花生鼓起了肚,石榴咧開了嘴,蘋果的臉頰紅艷艷。

  9月23日,秋分,第八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如約而至。在這個滿載喜悅的節日裏,我們不僅見證著沃野中原倉廩實的豐饒,更欣喜于河南農業現代化的理念革新與鄉村振興的蓬勃生機。

  金穗盈秋,“壓艙石”的分量更重了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糧食生産是河南的一大優勢、一張王牌。河南築牢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糧食總産量連續8年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

  農業是基礎産業、弱勢産業,生産週期長,受自然因素影響較大。沉甸甸的收穫背後,是河南始終扛牢糧食安全責任的堅定決心,是河南向科技要糧、向管護要糧、向防控要糧、向市場要糧的堅實行動。

  “今年年景不算順,但灌溉有機井、打藥有大疆,農技人員還經常下來指導,麥子沒受太大影響。”今年夏收,郟縣白廟鄉胡坡村種糧大戶胡國現的麥子畝産突破1400斤。

  這份成績來之不易。今年,河南省夏糧生産遭遇冬季旺長、春夏持續高溫乾旱等重重挑戰。

  天公不作美,人力定乾坤。作為全國夏糧主産區,在這場與自然博弈的過程中,河南通過“人努力”降低自然災害損失,今年以來夏糧累計抗旱澆灌1.14億畝次,乾旱之年總産達到750.01億斤,逆勢保産、高於預期,糧食生産的韌性得到彰顯,全省糧食生産基本盤保持穩定。

  眼下,全省各地陸續迎來大面積秋收。

  “瞅瞅這玉米,穗大、顆粒飽滿。”博愛縣磨頭鎮前牛莊村種糧大戶崔二偉自信地説,從測産情況看,今年的玉米又將迎來豐收。

  自信來自新型農業科技的實踐。今年夏播,崔二偉引進氣吸式精量播種機,讓每畝地的苗數提升至6000株;生長後期,又配套滴灌技術實現水肥一體化,精準補水補肥,為玉米從苗齊到穗滿提供了持續的養分支撐。

  從夏糧到秋糧,河南憑藉人定勝天的毅力、重農抓糧的真招和農業科技的賦能,交出一年又一年的豐收答卷。

  産業興旺,農民增收的渠道更廣了

  豐收不僅是産量的增長,更是品質的提升、結構的優化、效益的增加。

  河南堅持以“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為抓手,延伸産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推動農業産業轉型升級。

  在延津,“中國第一麥”變身高端麵粉、優質掛麵、酥脆餅乾,身價倍增;在西峽,小香菇走出國門,創匯致富;在信陽,一片茶葉帶動旅遊、文化、康養産業融合發展……

  “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的蓬勃發展,讓河南農業擺脫“原字號”“粗加工”的舊標簽,向著多元化、高附加值方向邁進。這份轉型的紅利,最終化作農民手中實打實的“甜頭”。

  “在合作社務工,春天播種,夏天除草,秋天收穫。每年能掙兩萬多元,還能照顧家庭。”光山縣涼亭鄉王灣村村民陳秀榮的話裏滿是溫暖踏實。

  這份安穩,來自瞄準特色産業的精準發力。生態林茶專業合作社在王灣村建成中藥材加工基地,串起“種植—晾曬—儲藏”的完整生産鏈,不僅讓“土疙瘩”裡長出“金葉子”,更讓周邊群眾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在河南,像陳秀榮這樣靠産業增收的農民越來越多。通過産業培育拓渠道、就業幫扶穩崗位、農村改革激活力,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20年的16107元提高到2024年的21330元,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20年的2.16縮小到2024年的1.97。

  今年,《河南省鄉村富民産業發展行動方案(2025—2027年)》出臺,聚焦糧食、畜牧漁業、油脂油料等六大産業集群,因地制宜培育18條鄉村富民産業鏈,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構建佈局合理、特色鮮明、聯農帶農、集群發展的鄉村富民産業格局。

  可以預見,未來將有更多的農戶享受到多元特色産業帶來的紅利。

  宜居宜業,一個個中原村莊更美了

  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在“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我們不僅要慶祝作物豐收、農民增收,更要慶祝農村面貌的改善、鄉村文明的進步。

  環境改善是最直觀的幸福感。

  河南深入學用“千萬工程”經驗,今年發佈了一批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先導區名單,“比學趕超”的氛圍愈發濃厚,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紮實推進。

  新安縣五頭鎮馬頭村,千年櫻桃溝的古樹發新枝,櫻桃墻畫、窯洞民宿與智慧農業監測設備相映成趣;光山縣槐店鄉,油茶林鋪就的綠坡上,旅遊公路串聯起白墻黛瓦的民宿;葉縣田莊鄉康臺村,老瓦房改造的展示館裏茶香嫋嫋,露營夜市的燈火與星空一同閃耀……

  一個個村莊凈起來、綠起來、美起來,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詩意畫卷正在中原大地徐徐展開。

  豐收不僅是物質的豐收,也應是精神的富足。豐富的賽會節活動走進鄉村,農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多彩,鄉村充滿生機與活力。

  金秋中原,豐收在望,希望在前。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願景正在變為現實。禮讚豐收,致敬農人,中原大地沃野歡歌繪新景。(記者 劉一潔)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