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Hello,河南   |   直觀中國  |   熱點專題    |   文旅   |   金融   |   國際播報   |   豫見國際    
【決勝“十四五”】週口打開新“窗口”
2025-09-30 09:11:09來源: 河南日報編輯: 蔣碩責編: 蔣碩

  原標題:週口打開新“窗口”(奮進的河南——決勝“十四五”)

  吊機起起落落,劃破了週口港的晨曦。汽笛長鳴,一艘艘滿載的貨船沿河而下、通江達海。

  在積極融入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大潮中,古老的沙潁河正挺起河南內河航運的堅實脊梁,見證著週口從傳統農區向現代化中原港城的精彩蝶變,也打開了中原向海圖強的“開放窗口”。

  “説起週口之變,港口的跨越令人矚目,我有幸見證了週口港快速發展的每一個重要節點。”9月26日,在週口中心港小集作業區火熱的建設現場,週口市臨港物流發展中心主任胥凱話語中充滿自豪:從內河小港到國家樞紐,5年間,週口港已形成“1+9”港口體系,成功晉陞為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成為河南乃至淮河流域的唯一入選者;貨物吞吐量從千萬噸級躍升至五千萬噸級,累計開通43條國內國際集裝箱航線,真正實現了箱通世界、貨運全球;從運輸通道升級為經濟引擎,帶動臨港産業集聚發展,投入超300億元,年營收超500億元,深刻改變了區域經濟格局……

  港航經濟實現的新突破,是“十四五”期間週口發展的生動縮影。地處豫東平原、黃淮腹地,週口以“立中原,鏈天下”的開放胸襟,向新而生、向新求變,不斷厚植新優勢,積蓄新動能。2024年週口經濟總量歷史性躍升至全省第四位,近幾年全市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長5.1%,增速高於全省1.4個百分點,扛起了“經濟大市挑大梁”的使命擔當。

  週口之變,又何止于港口的獨秀。放眼三川大地,更多深刻的變化正重塑著城市肌理,勾勒出一幅嶄新的未來圖景。

  變在製造強市邁出新步伐。五年前,週口的産業名片還多是“糧倉”“農區”。如今,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智慧零部件等新興産業集群已在週口蔚然成勢。

  樂普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硫酸氫氯吡格雷片市場銷售量居全國前列,生産的氨酚帕馬溴片為國內獨家品種;在耕德電子産業園,上萬台CNC設備高速運轉,這裡已成為中部地區最大的華為智慧終端金屬結構件生産基地……

  堅持把製造業高品質發展作為主攻方向,統籌推進傳統産業轉型升級、新興産業培育壯大、未來産業前瞻佈局,全市規上工業企業近2000家,經營主體數量近100萬戶,11個省級先進製造業開發區各展其長。

  變在創新引領積蓄新動能。週口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優存量提質效的主抓手、轉型升級的動力源、贏得未來的突破口,推動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深度融合,以創新這一“關鍵變數”撬動高品質發展“最大增量”。

  智慧島、伏羲實驗室、國家高新區、省級高新區等創新平臺加快建設,11個開發區創新中心建成投用,34家省市産業研究院實現主導産業全覆蓋……從跟跑到並跑,從借鑒到原創,週口正以創新之鑰,開啟高品質發展之門。

  變在農業強市取得新進展。作為農業大市,週口的“十四五”征程,也是一部鄉村全面振興的奮進史。

  週口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統籌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不斷提升鄉村産業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水準。糧食總産量持續穩定在180億斤以上,穩居全省第一位,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重任;把産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培育規上農産品加工企業551家、農業産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9家,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加快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持續開展垃圾、污水、戶廁“三大革命”,讓農村面貌煥然一新。

  變在民生福祉得到新改善。發展的最終目的是讓老百姓過上幸福生活。週口堅持以黨建引領基層高效能治理,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將超七成財力投向民生領域,以真金白銀換取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就業方面,全市新增城鎮就業累計超20萬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超15萬人;在教育領域,完成農村中小學校標準化建設472所,基礎教育品質位居全省第一方陣;在健康週口建設上,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健全,醫共體改革受到國務院督查激勵表彰;在精神文明建設上,週口統籌推動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不斷增強全社會文明意識,一舉創成“全國文明城市”;在基層治理上,全面推行“黨建+網格+大數據”治理模式,為民服務效能持續增強。

  三川潮涌,千帆競發。回顧“十四五”,週口交出了一份厚重的發展答卷;展望“十五五”,週口正蓄積著新一輪騰飛的力量。處在發展方式轉變、産業結構轉型、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期,立於新的歷史交匯點,週口正聚焦“兩高四著力”,錨定“1+2+4+N”目標任務體系,為奮力譜寫中原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作出貢獻。(記者 王映 馬濤)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