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以來,河南省出現8次大範圍明顯降水過程,全省平均降水量332.4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2.7倍,且降雨日數多、日照時數少,大部土壤偏濕,局部農田積水,造成農機下地難、烘乾晾曬難,給秋作物適時收穫、晾曬帶來不利影響。面對不利形勢,全省上下堅持“搶”字當頭、主動出擊,科學調度農機裝備,全力開展搶收搶烘作業,確保秋糧應收盡收、顆粒歸倉,堅決守住糧食安全底線。
精心組織,搶時收穫
10月8日下午,週口市西華縣西夏亭鎮後朱村附近的高標準農田內,幾輛大型玉米收穫機正在地裏“轟隆隆”地搶收。
後朱村種糧大戶朱運五今年共種植300多畝玉米,“近期只要天氣放晴、農機能下地,我們就立刻聯繫收穫機進地搶收,目前已經搶收200多畝,剩下的玉米今天就能搶收完。”朱運五説,“今年秋收遭遇連陰雨,鎮領導和村幹部積極地幫我們種糧大戶聯繫農機和協調烘乾。雖然天氣不好,但千方百計總算是把玉米收穫到家了。”
針對田間濕度大、機械下地難的問題,週口市對農機進行了加裝改造,如將玉米收穫機前大輪更換為三角履帶,在作業過程中可增大觸地面積、提升牽引效率,讓農機更適應在潮濕泥濘的田間作業,在今年秋糧搶收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國企的農機不僅要‘跑得快’,更要‘頂得上’。換上三角履帶的收穫機能夠在50釐米深的積水耕地作業。”黃泛區實業集團董事長施國政介紹,“黃泛區實業集團作為區域農機中心和農業應急救災中心,在購買大型玉米收穫機時就採購了多套三角履帶,以備特殊時期能夠正常作業。下一步,集團計劃新增15台多功能抗災農機,並與氣象、農業農村部門建立‘秋收預警聯動機制’,力求在極端天氣下更快響應、更準施策。”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今秋河南省及早開展“三秋”農機具檢修保養,準備各類收穫機械20萬台,其中玉米收穫機8.3萬台;組建742支農機應急作業服務隊,認定832個區域農機服務中心,做好應急搶收作業準備。同時,將履帶式穀物收穫機換裝割臺納入農機購置補貼範圍,並聯繫調集周邊履帶式收穫機搶收玉米。全省累計調集投入履帶式玉米收穫機7980台,其中履帶式穀物收穫機換裝割臺7014台。同時,探索輪式收穫機械動力輪換裝三角履帶方式,緩解搶收壓力。
截至10月8日17時,河南全省秋作物已收穫8265萬畝,糧食作物已收穫5374萬畝,進度均達到70%。其中玉米已收穫4420萬畝、佔播種面積的76%,花生已收穫1385萬畝、佔播種面積的70%。
強化服務,搶烘搶曬
搶收的糧食怎麼辦?
對此,河南全省上下加強統籌指導,對收穫秋作物搶時烘乾晾曬,千方百計減少玉米霉變發芽。河南省財政安排3000萬元救災資金,第一時間下達到縣,支持各地用於烘乾機械獎補和秋糧收穫補助。10月7日,再次安排2000萬元資金,用於補貼烘乾和調度農機。週口市財政在省級資金基礎上,又安排10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糧食減損減災和安全收儲。
河南省農業農村廳全面排查摸清全省4963台烘乾機械位置、主體和電話信息,及時向社會發佈,引導農民群眾和新型經營主體就近對接烘乾點,科學拉運烘乾。與此同時,切實做好燃氣、電力等烘乾熱源保障,動員各類烘乾主體24小時開機,人停機不停,開足馬力進行烘乾。截至10月7日,全省累計已烘乾玉米、稻米430萬噸。
10月8日晚7時,剛走進商水縣天華合作社,就聽見“沙沙”聲,一輛鏟車正在送糧口傾倒玉米。“那是烘乾糧食的聲音。”天華合作社負責人劉天華介紹。
據了解,天華合作社內的兩台糧食烘乾塔日均烘乾量在500噸左右,覆蓋了周圍10到15公里內的農田。“我們從9月18號開始,烘乾塔就沒有停過,把玉米水分含量從35%左右烘乾到15%以下。我們合作社建了烘乾中心,主要是為農戶、種糧大戶、合作社服務,隨到隨烘。24小時不停,我們保證人歇機不歇。”劉天華説。
同樣的場景在駐馬店市上蔡縣無量寺鄉陳寨廟村的陳寬民家庭農場上演。作為當地的大型糧食烘乾點,陳寬民家庭農場共配備了4台烘乾機,日烘乾量共計300噸。“周邊村鎮的濕糧都送到這裡烘乾,4台烘乾機都是24小時不間斷作業。”農場負責人陳寬民説。採訪中,滿載玉米的卡車、拖拉機、三輪車絡繹不絕進行過磅、卸糧、烘乾。
據了解,河南省農業農村部門及時編發糧食烘乾晾曬操作指南,針對烘乾機械不足問題,組織各地挖掘開放閒置倉庫、村委大院、文化廣場、學校操場、空置廠房、平整房頂、空閒房屋等各類宜曬場所,進行攤薄晾曬,使用電風扇、鼓風機等設備強制通風,加速水分蒸發。大力推廣應用鐵絲籠存放玉米、花生莢果朝上等方式晾曬,防止收穫作物霉變。(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張培奇 王帥傑 見習記者 楊婉新)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