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原糧倉怎樣更穩(奮進的河南——決勝“十四五”·“農”墨重彩捲)
中原熟,天下足。糧食生産是河南的一張王牌,不僅成功保障本省糧食供應,每年還向全國、向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東盟等地區提供豐富優質的農産品。
10月12日至14日,2025中國(河南)—東盟糧農合作發展大會暨第四屆“一帶一路”(河南)國際農業合作博覽會將在鄭州舉行。河南錨定建設農業強省目標,堅持扛穩糧食安全重任,更好推動實現河南農業走出去與東盟資源引進來的雙向奔赴。
良田築基:守好豐産生命線
“過去遇旱望天興嘆,現在有機井、噴灌設備,今年春夏乾旱時澆了4遍水,小麥畝産超1300斤,産量比周邊非高標準農田高不少。”西平縣老王坡種糧大戶丁軍華的感慨,道出河南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實效。丁軍華承包的田地為砂姜黑土,曾因保水保肥差被稱作“漏風地”,如今已成穩産高産田。
改變始於針對性改造。2021年起,當地聚焦砂姜黑土短板,一邊推進土壤改良,一邊搭建智慧農業系統實現水肥精準調控;今年,老王坡10萬畝中低産田全部變為“豐産田”,這樣的升級在河南多地同步推進。
良田既要建得好,更要管得久。河南創新“投融建運管”五位一體模式,政府統籌資金、引入社會資本、專業團隊管護,破解“重建輕管”難題。今年夏糧生産,全省依託高標準農田完成1.14億畝次抗旱澆灌,實現750.01億斤總産;秋作物抗旱澆灌達1.24億畝次,為全年生産夯實底氣。
科技賦能:破解增産關鍵點
“前兩年倒春寒突襲,周邊麥田葉片凍紫,我種的新麥58卻依舊翠綠。”衛輝市麥農薛張勇説,當年他家200畝小麥畝産達1100斤,比普通品種多收100斤。
新麥58的抗逆表現,源於河南種業創新積澱。河南省已建成50萬份庫容的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利用中心,新收集種質資源7565份,築牢品種選育基因庫;還培育良種繁育基地31個,小麥供種能力佔全國2/5,形成“育供”完整鏈條,全國推廣面積前十位的小麥、玉米、花生品種中,河南選育的品種佔一半。
農機升級讓科技紮根田野。目前,河南農機總動力達1.1億千瓦,小麥、玉米生産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播種用北斗、打藥用無人機”成田間常態。今年秋糧生産乾旱期,全省靠智慧農機完成1.24億畝次抗旱澆灌,洛陽農機集群更躋身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
河南省農機農墾發展中心主任張金龍表示,預計“十四五”末,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將突破67%,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7%以上,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90%以上。
儲銷聯動:築牢民生安心網
“以前賣糧得淩晨排隊、怕壓級,現在手機預約、機器扦樣,1小時辦完,賣糧款當天到賬!”太康縣種糧大戶顧帥剛的便捷體驗,是河南儲銷體系升級的生動寫照。
河南儲糧已邁入智慧時代。鄭州興隆國家糧食儲備庫一平房倉內,上百個測溫點實時傳輸數據,糧溫異常自動預警;在內環流控溫、氮氣氣調等技術應用下,糧食儲存3年品質不減,損耗率控制在0.3%以下,遠低於國家標準。全省同步推進的糧倉智慧化升級,為政策落地打牢根基。
2025年新麥上市後,受消費淡季、供應增加影響,小麥價格低位運行。河南在全國率先啟動小麥托市收購,通過政務平臺公佈收儲庫點、組織現場引導、開通諮詢熱線,快速釋放挺價信號,有效緩解農戶焦慮,避免谷賤傷農。
政策托底之外,品牌賦能更添動力。在河南省農業農村廳與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推動下,“豫農優品”“美豫糧油”構建起農業公用品牌矩陣,帶動全省糧油企業拓寬市場。2025年第七屆中國糧食交易大會上,河南企業攜産品集中亮相,借産銷對接拓銷路,將中原糧倉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産業勝勢,守住農民種糧賣得出、收益有保障的底線。
鏈通東盟:糧農合作出海口
河南和東盟友好交往源遠流長,特別是在糧食生産和農業發展領域互補優勢顯著,合作潛力深厚。
雙方糧農合作不斷突破單一領域,從最初的農産品互通有無,逐步拓展到農業技術交流共享、合作園區聯合建設等多個層面,催生出一系列實打實的合作成果。
去年11月舉辦的2024河南(鄭州)—東盟糧農合作大會,促成了東盟與河南企業16組33家現場簽約,簽約金額逾百億元。同年,河南省對東盟農産品出口額達到了6.4億美元,佔全省農産品總出口額的30%。
東盟正在成為越來越多河南企業“出海”的熱門之地。河南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孫巍峰表示,河南將持續推動農業貿易向全産業鏈升級,構建“優品進豫、豫品出海”的雙向通道,為中國—東盟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注入新動力。(記者 李若凡)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