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奔涌,千帆競發;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在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加快崛起的宏偉樂章中,金融肩負著服務實體經濟、賦能區域發展的千鈞重擔。從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的首次提出,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再次強調,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為我國金融業的高品質發展繪就了清晰航標。紮根于河南這片底蘊深厚、活力迸發的熱土,工商銀行河南省分行(以下簡稱“工行河南省分行”)積極踐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以“國之大者”為念,以“省之要者”為行,持續優化金融供給體系,做實做細“五篇大文章”,精準服務河南經濟高品質發展。

(工行安陽分行員工走進農業園區提供“大棚貸”普惠金融服務)
科技金融:激活創新引擎,賦能産業升級“加速跑”
科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工行河南省分行將科技金融作為服務現代化河南建設的“頭號工程”,全力構建覆蓋企業全生命週期、全産品線的金融服務體系。截至2025年9月末,該行科技型企業貸款餘額達958.4億元,較年初凈增302.7億元,大幅增長46.2%,以金融活水潤澤創新沃土,為中原大地注入澎湃科技動能。
精準滴灌,破解“成長的煩惱”。對於輕資産、高成長的科技型企業,工行河南省分行展現出敏銳的洞察力與堅定的服務力。鄭州某智慧裝備製造有限公司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專注于為汽車生産企業提供全方位智慧製造解決方案。“隨著企業規模擴張和客戶付款週期延長,研發投入卻不能停,資金壓力很大。”企業相關負責人回憶道。工行鄭州分行負責人帶隊深入企業生産車間實地調研,為企業量身定制了2年期、3000萬元的授信方案,有效緩解了融資壓力。同樣,鄭州某科技裝備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于焊接自動化領域的國家級“小巨人”企業,在研發關鍵階段獲得工行4000萬元授信支持。企業負責人深情感慨:“工行的支持,不僅解決了資金難題,更給了我們深耕技術的信心!”
服務龍頭,夯實産業基石。工行河南省分行不僅“投早投小”,更致力於服務産業鏈關鍵環節的龍頭企業。我省一家電子材料有限公司,作為國內釕靶材領域的頭部供應商,手握上百項專利,並在京滬設立研發生産基地,屬於國家高技術(製造業)産業、知識産權(專利)密集型産業,致力於解決半導體“卡脖子”難題。工行鄭州分行不僅提供2億元授信支持其爬坡過坎,更聯動工銀子公司發揮集團合力,撬動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提供股權融資,彰顯了服務國家戰略的大行擔當。
據了解,工行河南省分行著力構建集中化科技金融管理機制,成立由省行行長任組長的“五篇大文章”領導小組,設立科技金融委員會,組建科技金融中心,並優化全省科技特色支行佈局,實施“專營機構、專業隊伍、專屬産品、專職審批、專項風控”五專模式,提升對科技型企業全鏈條金融服務能力。未來,將深入實施“工銀科創夥伴行”計劃,更好促進“科技—産業—金融”良性循環。
綠色金融:繪就生態畫卷,奏響大河安瀾“協奏曲”
黃河落天走東海,綠色金融潤中原。工行河南省分行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聚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國家戰略,積極開展綠色金融産品和服務創新,讓金融活水與綠色動能相得益彰。截至2025年9月末,該行綠色貸款規模1858億元,較年初新增383億元,總量與增量持續領跑中原市場。更為亮眼的是,新增貸款中綠色貸款佔比近五成。這份成績單,也成為該行服務河南綠色低碳轉型最生動有力的注腳。
支持重大項目,守護綠水青山。黃河故道一期水生態治理工程是調節商丘、民權供水的重大民生工程,對恢復區域生態系統至關重要。工行河南省分行積極融入國家戰略,為該項目提供了5.6億元綠色貸款支持。與此同時,信陽300MW先進壓縮空氣儲能項目作為國家能源局新型儲能試點,技術領先,可實現零排放、零污染。工行河南省分行快速完成審批並投放貸款8600萬元,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提供有力金融支撐。

(工行河南省分行融資支持的信陽300MW先進壓縮空氣儲能項目施工現場。)
創新服務模式,點亮綠色經濟。工行河南省分行積極探索“金融+園區+産業”的融合路徑,結合區域再生金屬資源,創新推出“再生資源貸”,目前已為38家小微客戶提供綠色融資1億元。此外,大力支持某國內伺服器行業龍頭企業,提供31億元綠色融資,助力打造綠色數據中心,不僅推動了製造業的綠色化轉型,也為河南打造國家“東數西算”戰略支點,實現區域綠色經濟與技術創新雙向賦能提供了有效支持。
普惠金融:潤澤千企萬戶,深耕鄉村振興“希望田”
普惠金融是金融人民性的集中體現。一筆一畫做普惠,服務實體勇趕超,工行河南省分行以“趕超行動”為抓手,實現服務下沉,推動金融活水精準滴灌至千企萬戶。截至2025年9月末,該行普惠貸款餘額1397.8億元,較年初凈增399.55億元,同比增幅高達70.1%,增量市場領先。
産品持續創新,精準對接需求。從“萬邦貸”到“水産貸”,從“專精特新貸”到“民族樂器貸”……該行按照“一行一策、一縣一品”的思路,結合區域行業特點,創新推出一系列特色場景融資産品。在安陽內黃,作為工行“大棚貸”的受益者,華禾園的故事在當地農業圈裏早已傳為美談,今年3月,工行內黃支行送來500萬元“大棚貸”,這筆錢穩穩噹噹地用在了大棚維護、有機肥料採購上,讓園區的數字化運營再上新臺階。這家2014年成立的農業科技企業,墻上挂滿了榮譽:“省級農業産業龍頭企業”“中國著名品牌”等,“華禾園”商標早已成了當地響噹噹的品牌,它的成長軌跡,正是工行“大棚貸”賦能“三農”發展的生動實踐。
推動普惠下沉,擴大業務覆蓋。在明確發展路徑與方法的基礎上,該行積極推動普惠業務“下沉網點、下沉市場”。截至2025年9月末,全轄近680個網點已實現普惠金融業務落地、行銷或發起業務全覆蓋;同時,聚焦市區商圈、産業園區、縣域特色産業等重點區域,加快“區域e貸”等産品創新和場景建設,共新增落地353個“區域e貸”場景,産品適配性和融資可得性明顯增強。
賦能鄉村振興,模式升級增效。作為農業大省的金融主力軍,工行河南省分行出臺高品質支持農業現代化實施方案,建立鄉村振興“1+6”服務架構,加大糧食領域信貸投入。截至2025年9月末,該行涉農貸款餘額達2337億元,較年初凈增383.5億元,增速達19.6%,並連續三年在中國人民銀行河南省分行鄉村振興考核中獲“優秀”等級。今年,進一步制定支持鄉村振興行動方案及配套實施路徑圖,圍繞“農業社會化服務、富民、惠民、政務平臺”重點方向,全力打造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工行河南2.0版本”。
養老金融:守護銀發歲月,繪就幸福晚年“夕陽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面對人口老齡化趨勢,工行河南省分行積極構建“三支柱”養老金融服務體系,全力護航“老有所養、老有所享”。截至2025年9月末,該行個人養老金累計開戶156萬戶,養老産業公司貸款餘額達7058萬元,以金融溫度守護銀發歲月。
貼心服務,保障晚年安心。工行河南省分行全面提升255家社保便民網點服務能力,建成137家養老金融特色網點,大力推廣手機銀行“幸福生活版”,適老服務遍及線上線下。不久前,一對80多歲的老夫妻在熟人陪同下前往工行三門峽分行靈寶老城支行,要求向某供應鏈公司對公轉賬2萬元,聲稱用於“高收益投資”,基層網點工作人員敏銳識別風險、耐心溝通勸阻,成功阻攔了該起電信詐騙,守護了老人的“錢袋子”,是該行深化適老化服務和反詐工作的生動縮影。
支持産業,助力銀發經濟。該行持續加大養老産業金融服務力度,梳理客戶及項目情況,積極對接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累計向總行申報養老再貸款1200萬元。同時,加快産品創新,相繼推出“養老貸”“康養文旅貸”“養老産業貸”等特色融資産品,並免費推廣“銀發産業雲系統”,助力養老機構實現信息化管理。蘭考縣某養老院在擴大規模時遇到資金難題,工行蘭考支行積極行動,迅速投放“e企快貸”400萬元,用於增設床位和購買設備,通過“銀發産業雲系統”協助養老院實現了信息化管理,有效滿足了社區日益增長的養老需求。
數字金融:智領發展浪潮,賦能智慧生態“新紀元”
數字金融,賦能未來。工行河南省分行加快“數字工行”建設,推動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截至2025年8月末,該行數字經濟核心産業貸款餘額150.4億元、較年初凈增55.6億元,個人手機銀行月均活躍客戶數1073萬戶,以數字金融、智慧金融賦能美好生活。
科技賦能,提升服務效率。該行創新研發立項項目100個,已投産64個。以工行開封分行“汴捷貸”項目為例,該項目運行半年,線上測額客戶累計達8萬戶,線下授信額度突破230億元,並成功推廣至多地。普惠貸款小助手項目利用數據分析,為貸款的授信審批和風險管理提供支撐,累計助力發放普惠貸款110億元。該行還積極推動AI應用,打造了DeepSeek財政智慧助手、個貸知識助手等智慧體,舉辦“領航AI+”創新競賽,創新活力不斷迸發。
數據驅動,共建智慧生態。深化“數字金融夥伴”行動,堅持以數惠民、以數興企、以數優政、以數助農、以數促教,打造服務實體經濟新模式。在民生領域,加大“教育雲”“銀發産業雲”推廣,服務校園食品安全、養老機構資金監管等場景。在稅收領域,圍繞“以數治稅,惠企利民”開展有益探索,展現出數字金融服務民生的創新實踐。
奮楫揚帆風正勁,金融報國啟新程。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謀篇佈局之年,對標中原所需、金融所能、客戶所盼、未來所向,工行河南省分行將“五篇大文章”融入血脈,在服務大局中勇擔使命、出新出彩,一筆一畫、一心一意服務河南經濟高品質發展,為奮力譜寫中原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貢獻工行力量!(工行河南省分行)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