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對於保險仲介機構而言,可謂是悲喜交加。喜的是,伴隨著監管重啟牌照審批大門,保險仲介數量繼續擴容;悲的則是,在互聯網的衝擊下,市場上對“去仲介化”的呼聲持續走高。為了留住保險公司的心、保證“半壁江山”的保費份額,不少保險仲介機構欲化“危”為“機”,探索互聯網轉型之路用以謀生。
政策開閘 市場主體迎擴容
一端聯繫著保險公司,一端聯繫著投保人,扮演著中間人角色的保險仲介機構是保險市場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於“小、散、亂、差”的經營環境暴露出風控不到位等諸多風險,2014年保險仲介市場迎來整頓,牌照審批也被叫停。經過一年整頓後,2015年四季度保險專業仲介牌照的審批工作才重啟。
自牌照重啟後,保監會加碼牌照審批速度。北京商報記者統計發現,去年四季度至今,保監會共批復了68家仲介機構。其中包括30家公估機構、25家經紀公司和13家代理公司。此前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保險仲介機構有2500余家。如此看來,保險仲介市場主體突破3000家指日可待。
從獲得牌照的保險仲介機構股東方來看,除了專業保險機構參與仲介機構設立外,不少央企也謀劃自建保險仲介機構來防止鉅額保費外流,如中船重工財務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中船保險經紀有限責任公司、中石化成立中石化保險經紀有限公司等。
此外,互聯網興起後應運而生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和互聯網第三方平臺也參與其中,如積木盒子成立積木保險經紀有限公司;上海財華保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拿到上海唯家保險經紀有限公司的牌照等。
危機四伏 仲介機構急尋突破口
由於投保人消費習慣正在發生改變,不僅保險公司紛紛觸網轉型,第三方銷售平臺迅速崛起,也在搶食傳統線下保險仲介的市場。
“用移動互聯技術直接對線下客戶進行精準行銷,並快速促成線上交易,可以減少中間環節,降低交易成本。”某保險公司負責人直言。泛華集團董事長胡義南也表示,未來,線下仲介真正的挑戰來自保險公司的(移動)互聯網化。
《2016中國互聯網保險行業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底,在148家保險公司中,共有110家保險公司經營互聯網保險業務,同比增加29.41%。
互聯網渠道衝擊傳統保險仲介機構已成不爭事實。一方面,傳統保險仲介機構“熟人”、“轉介紹”等銷售方式漸漸被“大數據”更為精準的行銷和深度需求挖掘取代;另一方面,互聯網的服務邊際成本較低。
此外,與保險公司蜂擁扎堆互聯網業務相比,保險仲介機構進行互聯網保險業務備案的有105家。在2500余家保險仲介機構中,佈局互聯網的仲介公司目前不足5%,這意味著大部分仲介公司還在延續傳統業務,仲介機構轉型急尋突破口。
互利共生 借互聯網牽線搭橋
對於保險仲介機構而言如大兵壓境,如何借助互聯網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成為轉型的關鍵。在日前由慧保天下和新浪財經聯合主辦的“2016保險新業態共創峰會”上,中國保險學會會長姚慶海表示,保險仲介應該利用大數據,在産品定價、精算、大數據庫建設、風險模型、産品開發等領域發揮優勢,要與各個行業跨界融合以此來全方位提供服務。
其中,打通線上線下平臺,健全自身服務體系成為不少仲介公司的選擇。如大童保險“快保”平臺,通過交易快、結算快、理賠快的理念來解決代理人痛點的同時,獲得的成果頗豐。自“快保”去年10月上線後,大童保險保費規模從2015年161萬元增長到2281萬元,客戶數也從2萬多增長到20多萬。
除了給消費者提供保險服務外,有保險仲介機構還打通整條服務産業鏈,上線救援App。據江泰保險經紀公司董事長沈開濤介紹,用戶下載大救星App,遇到緊急事情,點擊“一鍵救援”即可快速獲得由星使和各類救援服務商所提供的服務並完成線上支付,以解燃眉之急。
此外,保險仲介機構可以通過規模化、標準化的服務體系為多家保險公司提供查勘估損服務。如泛華保險旗下的車童網便建立了一個公共服務平臺,整合各家公司的車險理賠員,如果客戶出險,可以隨時在車童網上尋找附近的服務人員派單。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在傳統保險領域還是在互聯網保險領域,給消費者建立重要的維權通道都是頭等大事。慧擇網便對用戶發佈“可追溯的星服務”,即向用戶公開電話語音記錄和在線交互記錄,利於用戶和監管對銷售行為進行回溯。(北京商報記者 陳婷婷 實習記者 劉鳳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