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敬元/製表 翟超/製圖
赴港首發(IPO)融資或達15億美元的眾安保險,被市場普遍認為估值不低。而早在2015年A輪融資時,眾安保險的估值就達到300億元人民幣,當時對應的市盈率達千倍,刷新了業內對保險公司估值的認識。
業內人士表示,相比之下,傳統險企處於成熟期,盈利及增長較為確定。而眾安的估值,更多來自互聯網科技屬性以及對未來用戶變現能力的判斷。雖然,眾安保險的估值比傳統險企高,但放到同類型互聯網金融機構中,這一估值並不算高。
眾安保險的千倍市盈率
成立以來,眾安保險一直有著傳統險企無法比擬的高估值。2013年11月成立時,眾安保險註冊資本10億元,一年半後的2015年6月,眾安保險完成了總募集資金57.75億元的A輪增資擴股,投資者包括摩根士丹利、中金、鼎輝基金、凱思博基金和賽富基金,入股價格為24元/股。當時眾安保險估值為300億元人民幣。
從反映估值的市盈率指標看,眾安保險與上市險企不在同一數量級。以2015年第一輪融資為例,按照眾安保險2014年2728萬元凈利潤和擴股後總股本12.406億股計算,對應每股收益為0.02199元,市盈率達到1092倍。而根據2017年6月30日的數據,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新華保險當日股價對應市盈率分別為31倍、9.83倍、38.37倍和21.82倍。
談及眾安保險遠高於傳統保險公司的估值,有互聯網保險創業公司負責人表示看不懂。其認為,眾安保險的確有“故事”,例如由螞蟻金服、騰訊、中國平安“三馬”發起成立,是首家通過互聯網進行在線承保和理賠服務的互聯網保險公司,在互聯網保險創新方面做了很多嘗試,即便如此,眾安保險核心業務仍是保險業務。
與傳統險企估值因素的差異
據了解,巨大的估值差異源自不同估值體系。“最重要的差異是,互聯網公司的估值不一定按照市盈率計算,而是要看用戶的變現能力。”一位私募股權投資機構人士對記者説,即便用戶當期沒有帶來多少收入,但如果未來有很大增長空間的話,也可以給予很高估值。
多位分析師對記者表示,互聯網公司、科技公司估值的一大重要因素是用戶數據,例如,用戶數量、用戶增長預期和每個用戶能帶來的收入和利潤等。
目前,眾安保險的用戶量足以讓傳統保險業人士感到驚訝。眾安從2013年11月成立到2016年底,累計銷售超過72億份保單,服務超過4.92億名客戶。
而傳統保險公司的估值模型是,將保險公司各業務獨立估值並相加,之後進行打折處理。而從A股四大上市險企來看,保險業務的估值主要集中在壽險業務。
國泰君安非銀首席分析師劉欣琦表示,壽險業務的評估價值,大致為內含價值與新業務價值(系數)之和。評估主要因素包括剩餘邊際、會計估計變更(影響當期盈利)和投資等,剩餘邊際反映了保險公司未來的盈利能力,由産品品質來決定,個險佔比高、傳統險佔比高的公司更具優勢。
估值更接近互聯網金融機構
綜合多位業內人士的觀點看,對一家公司的估值,既要考慮公司所處發展階段,又要考慮同類型公司之間的估值可比性。
事實上,相較傳統險企,眾安保險更像是陸金所、微眾銀行等偏重互聯網性質的金融機構,他們之間的估值方式更為接近。
曾在國外保險公司從業的OK車險CEO齊石認為,境外創投按照本國保險業的成熟度類比,對中國保險行業的增長空間非常樂觀,而作為一個有故事的創新型保險公司,眾安保險無疑滿足了他們的想像。因此,眾安保險主營業務範圍雖然是保險業務,卻獲得了類似滴滴等互聯網才有的估值倍數。“或許這不合邏輯,但是資本市場始終會做出理性的選擇。”他説。
業內人士分析,從可比估值的角度來説,同類型公司的估值數據或許能説明眾安估值的合理性。若簡單按照此前媒體報道所稱的眾安保險最新估值或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以及擁有4.92億名用戶來計算,每個用戶價值將為200元人民幣。而中國平安2016年年報顯示,陸金所估值185億美元,註冊用戶數2838萬,相當於每個註冊用戶價值651美元;平安好醫生估值30億美元,累計為1.3億用戶提供健康管理服務,即每個用戶價值為160元人民幣左右。(證券時報記者 劉敬元 鄧雄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