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普惠金融能夠有效降低金融服務的門檻和成本,推動解決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和“最後一步路”的問題。隨著金融科技和數字普惠金融的不斷發展,加快建立適應普惠金融發展的法制規範和監管體系,提高金融監管有效性成為當務之急。專家表示,要將技術手段融入監管之中,建立適度監管與差別監管相結合的監管體系。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發展普惠金融,則是增大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覆蓋面、提升金融服務效率的一個重要途徑。為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改善經濟金融發展過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成為社會共識。日前,在由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北京市金融工作局、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政府主辦的“2017中國互聯網金融論壇”上,專家學者及金融機構深入探討了構建普惠金融新生態過程中的技術應用、風險防範、優化信用環境等問題。
科技驅動為普惠金融打開新局面
將金融科技運用到普惠金融領域,有助於解決數字普惠金融發展中面臨的問題,促使小微企業、中低收入人群等弱勢群體能享受同等的金融服務,從而使金融能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
受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委託,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司長紀志宏代表潘功勝副行長致辭。致辭指出,推動普惠金融發展的重要立足點是培育金融需求方的“造血”能力,要發揮好數字技術在促進普惠金融發展中的有益作用,以融合促創新,以規範促發展,始終遵循金融活動的本質屬性,堅守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歷史使命,不斷創新普惠金融在中國的實踐路徑和可持續模式。同時,致辭強調,要以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為底線,完善法律法規框架,創新監管方法,按照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實施穿透式監管,貫徹落實好“所有金融業務都要納入監管,任何金融活動都要獲取準入”的基本要求,建立互聯網金融的行為監管體系、審慎監管體系和市場準入體系,引導其回歸服務實體經濟本源,並以此作為衡量的標準。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表示,數字普惠金融能夠有效降低金融服務的門檻和成本,減少物理網點和營業時間的限制,推動解決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和“最後一步路”的問題。數字融合為實現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條新的解決思路。
不過,機遇和挑戰總是相伴而生。李東榮表示,由於數字普惠金融在業務模式、技術屬性、風險特徵等方面具有新特點,在解決一些老問題的同時,客觀上也帶來了“數字鴻溝”、多重風險疊加等方面的新挑戰。
“需要有針對性地把一些基礎性的工作做深、做實,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趨利避害、揚長避短,切實發揮好數字技術在促進普惠金融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李東榮説,“要堅守普惠初心,始終聚焦小微企業、弱勢群體、特殊人群等重點服務對象,著力解決好‘三農’、創業創新、脫貧攻堅等薄弱領域存在的金融問題。堅持科技驅動,加強數字普惠金融領域技術創新應用和産品研發。”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保監會原副主席李克穆在致辭中指出,保險業應在加強科技創新應用的同時,同步完善風險防範機制,注重監管層面的知識更新和國際協調,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保險在提高我國普惠金融水準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金融和科技的充分結合是未來金融的主流趨勢,也是北京推動金融産業發展的優勢資源。”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陳添表示,“一方面,我們把防控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安全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深入開展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加強金融風險監測預警和風險排查,及時化解風險隱患和不利因素;另一方面,北京在加快國家科技金融創新中心建設,積極推動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支持雲計算與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融合發展,推動科技與産業、科技與金融、科技與經濟的深度融合,發展科技金融、互聯網金融、大數據金融,提升信息服務業、科技服務業的發展水準,著力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培養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
健全普惠金融監管體制
隨著金融科技和數字普惠金融的不斷發展,加快建立適應普惠金融發展的法制規範和監管體系,提高金融監管有效性也成了當務之急。多位監管人士及專家學者在論壇上表示,要將技術手段融入監管之中,建立適度監管與差別監管相結合的監管體系。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教授、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網絡借貸專委會主任委員謝平表示,在普惠金融領域,一些重要問題還需深入探討研究,比如普惠金融的業務邊界、市場主體和監管範圍如何進一步厘清;大型金融機構如何更好發揮自身優勢推動普惠金融發展;如何改進完善普惠金融的行為監管等。
中國銀監會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鋒認為,網絡借貸監管應該堅持六大監管原則:對於網絡借貸的監管,在監管主體責任上應堅持協同監管的基本方略;應該側重行為監管的基本方式,對新興業態特別是網絡借貸監管,應該更側重於事中事後的行為監管;堅持發揮市場監管的支柱作用;充分應用科技監管的監管手段,在監管上利用數字監管,利用技術監管;堅持引導市場主體,堅持小額分散的金融方式;監管上要貫徹包容監管的監管理念。
世界銀行全球金融與市場局首席專家Harish Natarajan建議,監管者要走在行業前面,要能夠充分了解行業在使用什麼樣的金融服務和模型,同時也需要進一步和私營部門進行溝通,建立監管機構之間的討論和合作。
優化普惠金融信用環境
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是實現普惠金融的基礎,有助於約束借款者的違約行為,逐步提高全社會的信用意識。探討加快建立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並以此服務普惠金融也是論壇中的重要內容。
中國人民銀行參事室主任、國務院參事室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劉萍還提出商業的可持續是普惠金融的核心,在普惠金融過程中一定要有産業支持,同時指出信用則是其中的基石,要有金融科技的理念和手段。
盧森堡駐華使館副館長盧睿朗(Rol Reiland)介紹了盧森堡金融科技幫助微貸企業擴展客戶群體、擴大地理覆蓋範圍、獲取新客戶等應用。“金融科技的運用能降低經營成本、簡化機構組織,信用評級系統可以了解客戶的信用,提高運營效率,使越來越多的人能夠獲得金融服務。在2011年至2015年之間,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由於金融科技的運用,使7億多成年人能夠享受到金融服務,這些人之前是沒有辦法享受的。”盧睿朗表示。
全國人大財經委委員、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區塊鏈研究工作組組長、中國銀行原行長李禮輝在演講中表示,傳統信任形成模式的局限性使得小微企業的金融需求無法得到充分滿足,金融業大數據應用應實現可控、可信、可靠,為發展普惠金融,有效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提供可行路徑。李禮輝還表示,有必要對分散的、自成體系的政府部門數據系統進行整合,實現關鍵領域的數據統一;形成以數據資源為共享的供應鏈,降低鏈內的交易成本,促進信用的普及,提升信用的價值,從而做到共建、共享、共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