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吉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特色産業    |    市州新聞    

梅河口市:鑄生態之基 拓發展之路
2021-11-17 10:12:28來源:吉林日報責編:魏文林

  原標題:鑄生態之基 拓發展之路

梅河口市:鑄生態之基 拓發展之路

景城相融,活力無限。趙冬 攝

梅河口市:鑄生態之基 拓發展之路

幸福相伴,愜意隨行。吉林日報記者 隋二龍 攝

梅河口市:鑄生態之基 拓發展之路

美在城中,城在綠中,人在景中。 趙冬 攝

梅河口市:鑄生態之基 拓發展之路

煙波萬頃耀城郭。梅宣 攝

  夏天的海龍湖,碧水澄澈,草木蔥蘢。沿湖信步,天光雲影,風韻優雅,生態美景如詩如夢,讓人沉醉在一方溫潤秀美當中……

  秋日的雞冠山,秋高氣爽,遊人如織。登山遠眺,五彩斑斕,層林盡染,濃濃秋意熏染下的山景,讓人宛如置身一幅著色的山水墨畫……

  探訪梅河口,生態格局浸潤著整座城市。

  生態立市,發展所需,民生所向。近年來,梅河口市堅持把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改善環境品質為核心,以保障環境安全為底線,以強化環境監管為重點,協同推進生態環境高水準保護和經濟高品質發展,厚植梅河新區和高品質發展先行示範區的綠色底色和品質成色。

  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國家“兩山”實踐創新基地……

  如今,打造發展與生態和諧共生的美麗樣板,一座“城在綠中,人在景中”的生態之城,滿眼儘是動人的生態畫卷,正呈現在人們眼前……

  生態興城

  繪就新美畫卷

  行走在梅河口,生態美景如畫卷徐徐鋪展……

  迎著朝陽,輝發河畔18公里的城市濕地景觀帶,波光粼粼,水鳥歡暢。偶有微風拂過,樹枝翩然搖曳,市民三五成群漫步休憩,聽鳥語、聞花香、看恬淡的風物,愜意舒爽。

  尋雞冠山生態之美,早春,多種杜鵑迎春怒放,姹紫嫣紅,燦爛奪目;盛夏,古樹參天,蝶飛蜂舞,小溪潺潺;晚秋,紅葉漫山,五彩紛呈,如詩如畫;隆冬,銀裝素裹,雪嶺冰峰,奇光異彩,四時山色,各有韆鞦,美甚至哉。

  借山水勝景、攬天地入懷、繪新城新貌,梅河口市堅持把生態宜居、産城融合理念貫穿城市建設管理全過程,持續實施名城創建工程,全力促進生態與城市建設發展的深度融合,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現代化城市,讓生態自然之美、和諧幸福之感遍佈每個角落。

  用工匠精神建設城市,該市堅持“大生態、大環境”理念,累計投資30億元建設海龍湖公園、人民公園、山水公園等8個主題公園和36個城市花園,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4.7%;投資15億元建設35公里“三縱三橫”城市生態水系,呈現“林水相間、河湖相連、森林包圍城市”的優美畫卷。

  “現在水清澈、生態好、景致美,就像公園城市、花園城市一樣。只要天氣好,我是一定要出來走走的。”68歲的市民張清在人民公園悠閒散步,特別開心。

  徜徉梅河口,靈動水脈潤澤城市涵養,滿城綠意增彩生態底色,生態宜居的幸福之城讓人在城中走,如在畫中行。

  “現在這生態環境沒得説!早晚跟家人到公園散散步,心情愉悅了,感覺身體都越來越好了。”市民王偉感慨説,現在大家也都盡力維護現在的生態建設成果,讓子孫後代都能享受到生態福利。

  借力好生態,發展路正寬。

  以生態促發展,梅河口的決策者認為,實現後發趕超,推進高品質發展,必須做好生態和發展兩篇文章,讓生態美邁向“生態+”。

  用新思維審視和謀劃生態與發展,梅河口市充分發揮“生態+全域旅遊”的無窮潛力,讓“金鑰匙”和生態融合發展,邁出高品質發展新步伐。

  海龍湖,創新生態旅遊的代名詞。開園以來,這個“國家4A級景區”遊人如織,成為繼輝發河濕地公園、五奎山龍泉寺景區、雞冠山景區之後,梅河口又一個高品質生態旅遊景區。

  海龍湖公園以海龍湖為中心,形成了“一湖、兩廊、三島、四橋、七區”的空間格局,集聚了城市與生態、自然與美景、健康與養生、藝術與文化、休閒與娛樂等多種資源,將梅河口的自然底蘊和文化魅力盡展無遺,每年都引得眾多遊客和市民靜享城市生態。

  “不管來梅河口旅遊幾次,海龍湖公園都是我們一家人必打卡的地方,這裡的生態、美景真的讓我們流連忘返。”遊客李健説,如今的梅河口真讓人驚喜不斷。

  在務實有力的決策引領下,梅河口還吸引了一大批大型旅遊項目落地,“景城一體”,厚積薄發,以生態之旅讓城市驚艷蛻變。

  打造生態城市、發展生態經濟、構建全域旅遊……近年來,梅河口市加大環境保護力度,生態優勢成功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堅定了梅河口打造樣板地、爭當模範的信心。

  生態立市

  厚植綠色理念

  探尋梅河口這座生態之城的背後,感受到的是一番“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全面振興”的決心較量,充滿信心與智慧。

  謀篇佈局,梅河口市上下“一盤棋”、通力一條心,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將生態環保藍圖一以貫之繪到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嚴格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制定出臺了《梅河口市決勝2020年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方案》《梅河口市關於構建現代化環境治理體系的實施意見》《梅河口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職責規定》等文件,有效推動了黨中央國務院生態環境保護的決策部署在梅河口落地生根。

  同時,通過污染防治攻堅、生態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群眾投訴舉報案件辦理等多種手段,全力解決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持續完善生態環保責任體系,梅河口市層層壓實責任,制定並實施《梅河口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職責規定(試行)》,按照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權責一致、齊抓共管和“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壓緊壓實屬地責任和部門監管責任,形成分工明確、職責清晰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體系。

  激蕩發展的節拍,遵循生態的約定,梅河口發展品質令人耳目一新: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梅河口相繼榮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百強縣市”“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國家園林城市”等殊榮。

  2020年,梅河口市城區空氣品質優良天數309天;輝發河出境斷面水質年均水質類別為Ⅳ類,達到省考核斷面水質年度目標要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海龍水庫,水質狀況良好,達標率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8.83%,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100%。

  不局限于老思路、老辦法,踐行新理念、新舉措,梅河口市開拓思路、創新機制,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活力不竭。

  生態保護

  築牢發展根基

  走生態之路,既是熾熱的民生情懷,也是堅定的歷史擔當;既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

  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生態優先,推動綠色發展,梅河口市堅決打贏生態環境保衛戰,生態底色日漸靚麗,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讓藍天白雲、繁星閃爍成為常態,梅河口市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

  ——強化燃煤污染治理,2020年底城區10蒸噸及以下180台燃煤小鍋爐全部完成淘汰;關停取締27戶“散亂污”企業,對9家重點揮發性有機物排放企業進行整治。

  ——持續加強揚塵管控,全面實施建築工地標準化管理;城市建成區主次幹道機械化清掃率達100%;清潔新能源公交車達163輛,佔比78.7%;全市1409輛計程車均已改造為燃氣動力。

  ——加大秸稈禁燒力度,推廣秸稈“五化利用+無害化處置”全量化處理模式,落實秸稈全域禁燒行動,通過實地督查和衛星監管等方式實時監控,有效遏制秸稈露天焚燒問題。

  截至今年9月底,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達95.6%(261天)同比增長11.9%,PM2.5均值2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1.2%。

  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成為常態,梅河口市堅決打贏碧水保衛戰:

  ——消除城市黑臭水體,市區8處黑臭水體全部治理完成。

  ——提升污水處理能力,擴建提標改造城市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由3.5萬噸提高到5萬噸,穩定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在高新區投資3.1億元新建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預計2022年9月投入使用。

  ——加強水源地保護,2019年依法清收水源地二級保護區內非法侵佔耕地1.2萬畝,建設水質自動監測站,實現全封閉管理,水質穩定達到三類水體。

  ——全面落實“河長制”,圍繞河湖“清四亂”重點難點問題,2018年以來清理整改四亂問題339個。定期開展春秋兩季“清河行動”,累計清理清運河道垃圾6.54萬立方米。

  截至2021年9月底,梅河口市省考斷面穩定達到四類水質;飲用水源地水質穩定達到三類水質標準,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成為常態,梅河口市堅決打贏凈土保衛戰:

  ——做好土壤環境保護,完成農用地和重點行業企業污染狀況調查,有序推進農用地污染地塊安全利用,加強重點行業企業受污染地塊管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98.83%,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100%,土壤環境品質保持良好。

  ——紮實推進農業面源污染,2020年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達90%以上,農膜回收率達80%以上,規模化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達100%。

  ——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強化城鄉垃圾一體化處理,垃圾清運率、無害化處理率達100%。

  治本攻堅,重點突破,梅河口市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環境保護整治,生態屏障更加牢固。

  生態環境優美、生態制度完善、生態經濟活躍、生態社會和諧、生態文化繁榮……

  如今,昂首闊步,邁向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梅河口市正協同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準保護,以更堅韌的步伐,拓步向前,奮力實現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吉林日報記者 隋二龍 李銘)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