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吉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特色産業    |    市州新聞    

吉林大米、鮮食玉米種植産業助推“雙碳”落地
2022-10-31 19:21:12來源:中國日報網責編:劉洋

         原標題:高效發展助推“雙碳”落地 吉林大米、鮮食玉米倡導綠色發展

  “食為政首,糧安天下”,中國人要端牢自己的飯碗,這是“國之大者”;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中國高品質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中國對國際社會的莊嚴承諾。金秋十月,吉林省的黑土地上田疇似錦、稻香四溢,在迎來收穫高峰的同時,隨著吉林省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快速推進,也對農業減排固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吉林地處世界著名的“黃金玉米帶”和“黃金水稻帶”,出産的玉米、大米品質上乘,享譽全國,蜚聲海外,在全面發展優質糧食産品的同時,吉林省也走出了自己的綠色低碳發展之路。

  “雙減”之下 吉林大米種植率先實行減排固碳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道路,農業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取得顯著成效。吉林省委、省政府堅持把糧食生産作為頭等大事,全面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奮力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作出吉林新貢獻。

  在我國,農業是除工業之外的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源,也是碳排放的重要來源之一。農業農村減排固碳是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生産活動産生的溫室氣體排放佔全國總量的20%左右,碳排放佔全國碳排放總量的13%,其中主要來自種植業、畜牧業和漁業的碳排放。吉林省農業種植主要以玉米和水稻為主,所以農業減排固碳工作,主要從控制農業用水總量和農業水環境污染兩方面實施,減少化肥、農藥使用,對畜禽的糞便、農膜、農作物秸稈進行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

  隨著國家“雙減”政策的出臺,吉林省在水稻種植上,推廣氮肥後移、分量施肥等一系列措施。在長春市九台區健權種植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經使用機插秧同步側深施肥技術3年了,這項技術是在水稻插秧的過程中,將基肥或基蘗肥或基蘗穗肥同步施在稻株根側,有效控制化肥用量,改善了施肥“一炮轟”的現象,對氮肥的需求也降低到每公頃320斤左右。

  機插秧同步側深施肥技術不僅節本增效、實現“減肥”,而且可以以合作社、大米企業為引領,輻射帶動農戶實現機械化、規模化種植。合作社負責人于軍洲在正在收割的稻田中滿懷欣喜,“這些年利用這一‘減肥’技術不但省時省力,化肥利用率高,還減少成本,非常適合我這樣的規模化經營的水稻種植合作社”。這一技術也引領了吉林省稻米産業生産的重大變革,進一步提高肥料利用率,推進了氮肥減量增效。

  增收與固碳的協同增效

  農業不僅是溫室氣體排放源,更是固碳增匯的主要貢獻者。吉林省加速推進農業領域減排固碳,加快農業生態文明建設。利用水稻和玉米品種的改良、生産技術的提升、田間管理的改進等措施,使得吉林省在糧食增産同時,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規模。吉林省通過有機肥推廣與應用、實行秸稈還田和保護性耕作等農田管理措施,助力實現增收與固碳的協同增效目標。

  近年來,吉林省保護黑土地工作進一步強化,增施有機肥、秸稈覆蓋還田等耕作方式在農村廣泛應用,“減肥控藥”的力度更大。在支持綠色有機大米發展上,吉林對通過相關認證的企業進行補貼,調動企業發展綠色食品的積極性。2021年,吉林省綠色、有機和地理標誌水稻種植面積超500萬畝。

  舒蘭市吉蘭家庭農場位於舒蘭市七里鄉,拉林河、呼蘭河兩條河流穿境而過。為了保證稻米的口感,農場始終採用手工插秧收割的種植方法,採用生態種植、有機種植模式,在田間管理上也下了功夫,施用有機肥、人工除草、生物防治病蟲害、稻蟹松土,出産的綠色有機大米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受到全國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青睞。

  保護性耕作助力“碳庫”發揮能量

  農業既是全球溫室氣體重要的排放源,同時又是一個巨大的碳匯系統。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道路上,吉林省農業減排可以説是機遇與挑戰並存。作為農業大省,隨著農業現代化的快速推進,吉林省減排固碳持續面臨新的更高要求,既要增産增收,又要減量減排,農業如何平衡好二者的關係,做到協同推進?

  土壤固碳技術被廣泛應用於“藏糧于地”戰略實踐中,根據第三次國土調查數據顯示,吉林省耕地面積11247.75萬畝,是巨大的碳庫,耕地固碳是增匯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吉林省積極推動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有機肥施用、人工種草等措施,提升農田有機質含量,進而增加溫室氣體吸收和二氧化碳固定的能力,不斷發揮好農田土壤的碳匯功能。

  吉林省各地,因地制宜的使用各種黑土地保護模式,令黑土地有機質含量大大提高,土壤通透性強,玉米抗旱抗澇。2021年,吉林省實施黑土地保護性耕作面積達到2875萬畝,穩居全國首位。

  吉林大米、鮮食玉米推動生態循環農業建立

  吉蘭家庭農場負責人姜濤介紹,水稻的整個生長過程都離不開水,其基本需水包括生理需水和生態需水。吉林大米的稻田水分管理就是要在水稻的各個生長期內,根據不同的需水要求,科學合理地排灌水,保證其正常的生理需水和生態需水,從而促使水稻正常生長,保證産量和品質。而優化稻田水分灌溉管理,即可降低稻田甲烷排放。

  一直以來,吉林大米和吉林鮮食玉米種植,始終推進精準施藥、節水灌溉等種植方式,積極採用節種節水節能節肥節藥的種植技術,這無疑是提升了吉林省農業生態系統碳匯能力。以鮮食玉米為例,截至2021年底,吉林省綠色有機認證玉米種植面積達到238萬畝,全省入統鮮食玉米企業達到104戶,認證的綠色食品玉米企業已達到32家,産品51個。

  吉林省在大力發展鮮食玉米産業的同時,秸稈也得到綜合利用。鮮食玉米秸稈可青貯也可製成膨化飼料,是肉牛養殖業青睞的“原材料”。鮮食玉米采收後,肉牛養殖場往往高價對鮮食玉米秸稈進行回收,實現資源再利用,既節約了養殖成本又有助於當地鮮食玉米種植戶增加收入。秸稈經過牲畜過腹,又可以産生有機肥,形成秸稈肥料化、飼料化和基料化利用的良性循環,發揮好秸稈耕地保育和種養結合功能。

  吉林省以現有的鮮食玉米生産、加工、秸稈青貯黃貯、肉牛養殖、有機肥生産、有機肥還田等主要産業環節為基礎,構建出了“鮮食玉米生産與加工、秸稈青貯黃貯、用氨化飼料養牛、用廢棄物生産沼氣、有機肥生産與還田”的閉合式生態循環農業産業鏈,通過廢棄物交換、循環利用、要素結合和産業聯接等形成相互依存、密切聯繫、協同作用的生態循環農業體系,形成了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

  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事關國運民生,在居民膳食結構改善等背景下,農業成為吉林省踐行“雙碳”戰略的重要領域,吉林省既會完成好保障糧食安全的首要任務,更將回答好助力減排固碳的時代課題,建設農業生態文明,從而實現農業綠色發展,搭建吉林大米、吉林鮮食玉米優質品牌。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