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吉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特色産業    |    市州新聞    

延吉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五曲同奏民族團結進步樂章
2025-02-14 13:44:34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責編:蔣碩

  凝心聚力,砥礪奮進。2024年,延吉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持把黨的領導貫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全過程,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奏響了一曲各民族團結奮進、同心同向、繁榮發展、幸福和諧、安居樂業的時代樂章。

  “三個堅持”奏響團結奮進“主題曲”。延吉市委統戰部堅持“第一政治課程”,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各級黨委(黨組)新年第一課,邀請延邊州委黨校教師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為300余名領導幹部進行專題授課;先後舉辦民族團結進步工作專題培訓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基層黨務幹部培訓班等各類培訓7期,累計培訓2萬餘人次,不斷提升各級領導幹部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準。堅持“第一政治標準”,對全市57名科級領導幹部開展任前考察。堅持“第一政治責任”,71個部門(單位)增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職責,明確部門(單位)工作任務及責任科室,做到工作職責全覆蓋。

  文化浸潤奏響同心同向“進行曲”。以民族團結模範集體和個人、教師、基層理論骨幹為主體的“紅石榴”宣講團是延吉一抹亮麗的色彩,184名宣講團成員以“凝中國心 鑄中華魂”為主題在全市開展“四個故事”宣講活動788次,受眾人數達3.6萬餘人;全市主要街路、高鐵站、機場及城市的3個出入口、“兩河”沿岸等顯著位置增設“鑄牢”主題景觀小品、主題文化展板和中華民族團結立體字200余處;利用傳統節假日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有機融入無人機表演秀,科技賦能讓“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目標具象化;舉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知識競賽、“石榴籽心連心 中華民族一家親”青少年演講比賽等活動,以賽促學、以賽促知、以賽促行。

  共同富裕奏響繁榮發展“振興曲”。牢固樹立“項目為王”理念,實施5000萬以上重點項目103個,總投資307.1億元,年內完成投資105.7億元,全球貿易通等一批知名企業成功落戶,完成招商引資到位資金54.12億元,增長30.63%;以“千村美麗”“百村示範”等工程為載體,實施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程9個、供水保障工程7個,新建戶用廁所307座,改造農村公路10公里,全力補齊基礎設施和生活設施短板;1978文創園、良田裏、城市會客廳等項目開工建設,延吉百貨大樓—西市場、帽兒山入選第二批省級夜間消費集聚區,獲得全國第四批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延吉旅遊線上服務平臺“延吉行”正式上線,預計全年接待各族遊客突破100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突破150億元,入選“2024年全國縣域旅遊綜合實力百強縣”;深入實施“綠美延吉”提升行動,園藝路、光進街等6條“斷頭路”實現通車,老舊小區改造、富新街、富新橋等項目進展順利;發放醫療救助金、優撫撫恤金、城鄉低保金等各類救助資金4580萬元,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分別提高至660元/月和440元/月,各族群眾幸福指數持續提升。

  互嵌互融奏響幸福和諧“交響曲”。延吉市建成1個教育實踐基地和6個研學中心,深入開展研學實踐活動,接待全國各地遊客618萬餘人次;建成42個互嵌式社區和8個旅遊促“三交”基地,結合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中國傳統節日舉辦特色主題活動480余次,開展延吉花燈文化旅遊節、中甲主場比賽、民族音樂和舞蹈表演等節慶活動,促進各族群眾和遊客在生産生活和旅遊體驗中交往交流交融;建成25所延邊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先行校,廣泛開展“音樂思政課進校園”“開學第一課”“雷鋒精神代代傳”等活動156次;投入900余萬元,建設1個集“歷史文化教育、紅色文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現場體驗教育”于一體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中心,組織全市機關幹部、社會各界人士、青少年參觀學習。

  安全穩定奏響宜居樂業“圓舞曲”。延吉市委統戰部積極搭建協商議事平臺,在城鄉社區、村屯建立法律諮詢室,廣泛開展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進基層活動,大力宣講黨的民族理論政策、宣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引導各族群眾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在中國朝鮮族民俗園等旅遊景區景點,建立糾紛調解室,將人民調解工作與群眾法治需求密切對接。堅持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市、鎮(街道)、村(社區)三級綜治中心均達到省級驗收標準,公安、法院等7個部門入駐市級綜治中心,實現一體化、規範化運行,累計受理案件2643件,調解成功率達98.34%。深入開展社會治安重點地區和人群排查、高鐵沿線安全隱患整治等工作,連續四年榮膺年度全省平安縣(市)稱號。(文 肖玉敏)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