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打造“強磁場” 拓展“朋友圈” ——我省推進國際産學研用融合發展綜述
吉林大學與13個國家的41所高校和研究機構合作新建立了24個中外聯合研究中心和國際聯合實驗室;東北師範大學和加拿大魁北克、法國巴黎的學者們合作開發聚合物固態電池;吉林農業大學聯合贊比亞大學成立“贊比亞農業科技育人一體化平臺”……近年來,在國際産學研用的舞臺上,吉林高校活躍的身影處處可見。
當下,吉林省正積極開展國際産學研用合作,讓更多中外先進理念和高校科教資源打通産學研用全鏈條,推動中外高校、院所、企業交流合作走深走實,為吉林的高品質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與活力。
雙向交流,築牢國際合作友誼橋梁
吉林是科教大省,始終高度重視國際交流對教育與科研發展的推動作用,積極舉辦各類國際産學研用合作會議,致力於打造一個個匯聚全球智慧的交流盛宴。
2024年9月20日,國際産學研用合作會議(長春)在吉林大學開幕,吸引了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哈特穆特·米歇爾院士在內的55位外方嘉賓,以及承辦院校校長、專家學者等約300名中方嘉賓參加。幾天后,作為會議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的文化精神——中俄藝術教育繪畫作品展”也在長春拉開帷幕。活動得到了俄羅斯聖彼得堡美術家協會、列賓美術學院、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等多家國內外高校和機構的積極支持與廣泛參與,共匯集了64位中俄高校教師的80幅藝術作品,集中展示了中俄兩國高等美術院校的藝術創作研究成果,進一步深化了兩國藝術教育領域的國際合作,推動高水準藝術人才的培養,促進中俄藝術交流區域性合作。
據統計,僅2024年9月至11月,就有來自33個國家的外方嘉賓約700人、中方嘉賓約7200人來到吉林省,參加了46個分會場的學術活動。其間,吉林省揭牌成立了3個國際聯合實驗室(成果轉化基地),簽署了3項國際合作交流協議,新聘外方導師206名,達成合作24項。
這樣高規格的會議和活動,為吉林省高校與國際頂尖教育機構、科研團隊搭建起了溝通的橋梁。專家學者和高校教師紛紛在會議、活動中與國際專家就學科前沿問題展開深入探討,汲取國際先進理念,為教學內容的更新和科研方向的調整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對於廣大高校學子而言,與國際知名專家學者的近距離接觸,也極大地激發了他們對學術研究的熱情,拓寬了視野,為未來的學術之路奠定了堅實基礎。
雙向奔赴,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水準
每年秋季,吉林稻田連綿。站在試驗田旁,來自贊比亞的留學生斯慕士·利斯瓦尼索仿佛嗅到了遠在萬里之外家鄉的氣息。
2008年,吉林農業大學承建中國援助贊比亞農業技術示範中心。中心成立以來,學校選派百餘名專家教授,舉辦農業機械化、穀類和豆類作物種子生産、食用菌栽培、蔬菜生産及病蟲害防治等培訓班,斯慕士便是當地學員之一。2022年,他又參與了吉林農大在贊比亞的中非農業發展與減貧示範村建設項目,幫助中國的食用菌和本地雞養殖技術在當地推廣應用。2024年,中讚兩國迎來建交60週年,吉林農業大學成功入選教育部“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計劃”。兩國農業合作的深度延續,也讓斯慕士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使命:將更廣泛的中國農業技術與智慧播撒到非洲的廣袤土地上。
其實,省內高校像這樣的“雙向奔赴”比比皆是。
——吉林大學與歐洲科學院院士、意大利特倫託大學福斯托·準奇利亞教授致力於人工智能與教育、健康和文化領域的交叉研究與應用,研發智慧健康診療系統和倣生健康裝備,構建全球數據規模最大、品質最高的多模態古文字知識圖譜;
——東北師範大學與加拿大魁北克水電研究院、法國巴黎第六大學的學者合作開發聚合物固態電池,達到國際領先水準並實現量産,是未來新能源汽車和儲能行業的重要技術支撐;
——延邊大學與韓國全北大學、美國得克薩斯農工大學的專家合作,開發早期基因選擇技術,建立國際先進的胚胎工廠化生産、牛肉品質提升及牛肉及副産物精深加工技術體系,解決牛源緊缺、肉質不穩定等問題。
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不僅能提升省內高校的科技創新服務能力和水準,也能助力各國、各高校優質科技成果落地吉林,為全省的創新需求在全球尋找更多合作夥伴和解決方案。
雙向吸引,緊扣時代發展育人需求
人才是科技進步的主要推動力。吉林始終堅持以“教育鏈”吸引“人才鏈”,以“人才鏈”賦能“創新鏈”,探索集群式引智模式,以柔性引進合作導師、産業導師等方式,組建配合高校專業調整的“智囊團”,培育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人才儲備軍”。
吉林大學未來科學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首批建設了先進能源與環境材料、高壓科學與技術、毫米波技術與應用、先進金屬材料、轉化免疫學、人工智能、新概念材料、戰略性先進電子材料、低碳—清潔能源富集與二氧化碳儲存共9支中外聯合科研團隊,以“大師+團隊”模式開展聯合攻關,産出系列標誌性原創性科研成果;
在長春舉行的第二屆老齡化社會創新發展國際會議上,長春大學與俄羅斯波羅的海國立技術大學共建的國際聯合實驗室正式揭牌,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人才和學科優勢,加強産學研用合作,強化科技賦能,攜手打造中俄科技合作新典範;
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依託國際産學研用合作會議機制和醫院預留醫師計劃、海外優青培育計劃等系列人才新政,與日本築波大學附屬醫院質子線治療中心共建吉林省腫瘤精準一體化診治國際科技合作重點實驗室,持續開展學術交流和合作對接,構建國際産學研用合作良性生態循環;
由東北師範大學牽頭的固態電池協同創新平臺,歷時5年推動中國固態電池技術走在了世界前列,並在長春建設了國內首條5億瓦時聚合物基固態電池生産示範線,簽約訂單2億元,相關科技成果申請發明專利60余項、授權發明專利38項,培養博士研究生15名、碩士研究生45名;
……
眾多中外合作共建的高端科研平臺激發了全省人才資源的集聚效能。“希望通過這樣的強強聯合、融合發展、資源嫁接,能夠建立起屬於高校自身、具有特色的高水準人才培養體系,全方位服務國家及地方的發展需要。”參與了共建合作的相關高校負責同志表示。
産是主體、學是源頭、研是關鍵、用是導向。
未來,吉林將縱深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優化人才發展環境,打造科技創新“強磁場”、拓展國際合作“朋友圈”,推動資源共享、人才共育、學術共生、文化共鳴,不斷開創國際産學研用合作新局面,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吉林新篇章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文 張鶴)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