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吉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特色産業    |    市州新聞    

“杏”好遇見你
2025-04-21 11:42:58來源:吉林日報編輯:王巍責編:蔣碩

  原標題:南有“武大櫻花”,北有“吉大杏花”。吉林大學第十屆杏花文化節暨工學學科創建70週年系列活動20日舉行。770米杏花大道、254棵高大杏樹、8大特色展區、多場文旅活動,吸引12萬+人次前來,共赴“北國之春”——“杏”好遇見你

“杏”好遇見你

4月20日,“繁花初綻·杏好有你”——吉林大學第十屆杏花文化節在吉林大學南嶺校區啟幕,杏花大道上200余株杏樹爭相開放,吸引了眾多長春市民和遊客來到校園內賞花遊玩。 記者 劉奧琪 攝

  四月的吉林,杏花盛開,粉粉落英間織就出一幅幅流動的春意長卷。而説到長春的杏花,就不得不提吉林大學——作為國內頂尖學府,這裡的杏花可不只有迷人的外表,還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4月20日,“繁花初綻·杏好有你”——吉林大學第十屆杏花文化節暨工學學科創建70週年系列活動在吉大南嶺校區舉行,更具新意的賞花體驗也同步“上線”。

  9時30分,吉林大學大學生藝術團文藝展演拉開帷幕。管樂團演奏了《星球大戰》《老朋友進行曲》等樂曲,舞蹈《芳華》、合唱《吉人天下》也先後上演。優美的旋律、動人的表演無不傾訴著春天的詩意,令台下觀眾沉醉其中。隨後,大螢幕上播放了杏花文化節回顧短片,帶領大家重溫歷屆的精彩瞬間。轉眼間,杏花文化節已歷經10年的傳承與發展,不僅成為了校園文化的標誌性符號,更是“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生動實踐。

  此外,來自長春東方職業學院、長春大學、吉林動畫學院、吉林藝術學院等長春市高校的學生社團也帶來了多個精彩節目,將現場氣氛推向了高潮。吉大交通學院2021級本科生馬全夫已經連續4年參與杏花節了,他表示,每次在現場都能真切感受到長春不僅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還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歡迎大家來吉大賞花,我也要趁春光正好,走出校園感受城市各處的美景!”

  在借時令和美物而聚會的傳統中,花是永恒的媒介之一,含苞待放也好,應季怒放也罷,都提供了聚的理由和背景。在這樣的舞臺上,主角,還是借賞花而歡聚的人。

  工學學科創建70週年歷程展區、本科生招生宣傳展區、學生社團活動區、杏花文化互動體驗區……杏花大道外,8大展區裏,豐富多彩的杏花嘉年華系列文化交流活動同步上演,學生、市民朋友們一同感受著蓬勃迸發的科技力量和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

  位於工學校友企業科技創新展區的蘇州吉天星舟空間技術有限公司展位前,人頭攢動,桌上擺放的幾個衛星模型格外吸睛。據介紹,“吉林大學一號”衛星(吉天星A-01星)已于去年搭載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進入預定軌道,僅用時38個小時就成功完成了首幅對地遙感圖像拍攝任務。“作為參與者,非常激動和高興。未來我們還要加快推進産品成熟度、加快實現科研成果轉化,為不斷增強中國航天新質生産力貢獻吉大力量。”公司董事長張劉説。

  吉大南嶺校區的傳統強項是汽車。在大學生科技創新作品展區,屢次摘取全國桂冠的吉速方程式車隊、吉速電動方程式車隊等多支吉大學生車隊,今日也全員出動,現場搭起了賽車展。車手們紛紛向好奇的圍觀人群講解著賽車的開發設計、功能性能、創新點。

  第二教學樓前,一尊人物雕像靜靜矗立,目視前方,眼神篤定——饒斌,吉大南嶺校區最早的前身長春汽車拖拉機學院首任院長。當年,正是他這樣的先行者,通過自主創新,造出了屬於中國人自己的汽車。如今,吉大學子追隨著先賢的腳步,勇往直前,已經能夠自主製造出屬於自己的賽車了。這其中的進步,令人感嘆,令人自豪。

  本屆杏花文化節期間,由吉林省委網信辦聯合吉林大學、新浪吉林、各地網信辦共同舉辦的“花開城市·杏會吉林”網絡主題宣傳活動也以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方式舉行。

  活動包括在微博#花開時節遇見最美城市#主話題框架下,同步設置#杏好有你杏會吉林#子話題標簽,形成雙標簽聯動,增強話題傳播的層次感與覆蓋面;設計製作圖文並茂的宣傳海報,突出活動主題與亮點,在微博、微信等平臺及相關網絡媒體上進行投放,擴大活動的傳播覆蓋面;聯動各地網信辦組織本地政務新媒體、網絡媒體、自媒體,自活動預熱階段起,加挂活動雙話題標簽,圍繞本地花開盛景、城市風貌、人文活動等,發佈圖文、視頻等內容,引導本地網民參與話題討論,形成全省花開網絡傳播合力。如此多維度的傳播矩陣,生動展現了春日吉林的自然之美與人文之韻,吸引廣大網民更加關注吉林,早日來到吉林遊玩。

  本屆杏花文化節將持續到4月23日,其間,廣大市民遊客可通過網上預約的方式入校賞花,吉大校友可憑電子校友卡掃碼入校園,作為親歷者、賞鑒者、傳承者,共享這場多元的文化旅遊盛宴,共同感受“吉”美春天。(記者 張鶴)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