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延吉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深挖文化內涵,創新發展路徑,以全域旅遊高品質發展為引擎,將景區提質、文化傳承、業態融合等方面工作成效轉化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實踐。
2025年上半年,延吉市共接待遊客523.5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73.5億元,同比增長13%和5.8%,入圍2025年全國縣域文旅綜合競爭力百強。
堅持全域推動,積極構建文旅協同發展格局
合理統籌謀劃。延吉市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求納入文旅發展規劃,制定《延吉市旅遊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實施方案》文件,重點圍繞業態、場景、路徑對發展全域全季旅遊作出系統謀劃和全面部署,推進民族“三交”工作融入文旅發展全鏈條。
建強核心景區。延吉市帽兒山(恐龍)文化旅遊區三大景點煥新升級全面開放,海蘭明珠塔、延吉恐龍博物館“AI體驗館”、中國朝鮮族民俗園美食街相繼完成改造,重點實施布爾哈通河綜合提升、1978文創園、水上市場拆遷、城市會客廳等10余個重點文旅項目,以“生態+文化+科技”的創新組合拳,讓旅遊高品質發展成果惠及各族群眾。
建好實體陣地。延吉市依託紅色、生態、民俗、冰雪等特色旅遊資源,在全市建成1個教育實踐基地和10個旅遊促“三交”基地,精心布設展陳,規範講解內容,完善配套服務,根據各陣地的不同功能和特色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為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搭建“連心橋”。
設計精品路線。延吉市有效整合中國朝鮮族民俗園、延吉網紅彈幕墻、發展美食街、延邊博物館等旅遊資源,推出民俗遊、網紅遊、特色美食遊、親子遊、研學遊、康養遊、購物遊等30條精品路線,讓各族遊客在品嘗美食、拍照打卡、休閒娛樂等沉浸式體驗中“同唱一首歌、同吃一桌飯、同跳一支舞”,增進情感共鳴。
堅持以文促旅,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創作一批歌舞力作。延吉市將延吉歷史底蘊、服飾文化、樂舞文化等有機融合,打造《四季如歌》《印象延吉》《故鄉列車》等文旅演繹精品,展現了“人人皆可起舞、處處可聽佳音”的獨特地域藝術風格。其中,《四季如歌》自2007年首場演出以來,累計演出1700余場次,接待海內外遊客41萬餘人次。
策劃多樣節慶活動。延吉市以節為媒構築文化認同時空場域,連續舉辦12屆延吉冰雪旅遊節、8屆東北亞冰雪汽摩運動大會,打造延吉花燈文化旅遊節、圍爐煮茶、冬釣等20余項節慶活動,吸引不同民族遊客參與,增強群眾互動、促進文化交流。
開發特色旅遊商品。延吉市將地域文化基因和民族精神符號融入産品設計,推出民俗特色工藝品、美食特産、文創産品等多個領域旅遊商品1000余種;成功舉辦7屆延吉旅遊商品大賽,打造“延吉有禮”品牌,展示宥茗·洗碗巾、人參、米酒等旅遊商品和特色文創産品,進一步拓寬文化傳播渠道。
堅持業態融合,搭建交往交流交融實踐平臺
開發“美食+”發展模式。延吉市扶持壯大民俗品牌特色老店,培育網紅餐飲特色小店,升級改造特色美食街區,將非遺融入景區建設、店舖裝飾,讓各族遊客在品嘗和製作花糕、米糕、米酒、辣白菜等傳統美食過程中了解少數民族飲食特色,感受中華傳統飲食文化魅力。
構建“拍攝+”沉浸體驗。延吉市聯動中國朝鮮族民俗園周邊300多家旅拍影樓,提供“朝鮮族服飾換裝+民俗場景拍攝”全鏈條服務,通過向遊客介紹民族服飾製作技藝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係,讓各族遊客了解少數民族風俗習慣,體驗各民族文化共融互嵌的良好氛圍。
塑造“咖啡+”消費場景。延吉市以超千家咖啡館為基礎,將咖啡文化與城市IP深度綁定,引導咖啡經營店主創新設計帶有“延吉”標識的咖啡杯和購物袋,研發推出蘋果梨咖啡、凍梨冰美式等特調咖啡,不斷滿足各族遊客打卡拍照、休閒體驗等多樣化需求。
打造“足球+”活力名片。延吉市依託“足球之鄉”品牌,舉辦青少年足球聯賽、中甲主場比賽等賽事378場次,營造“周周有賽事、項項皆精彩”的良好氛圍,讓足球成為各族遊客來延吉打卡的必選文化項目。
堅持交流互鑒,全方位促進跨區域資源聯動
深化區域聯動合作。延吉市赴重慶、青島、杭州、哈爾濱等旅遊發達城市舉辦延吉旅遊推介會並簽訂文化旅遊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聯動匯成文旅産業發展長廊,促進區域間經濟、文化交流合作。
持續優化政策供給。延吉市創新開展“大學生暑期旅行‘就’在延吉”主題活動,為大學生提供特色文化體驗、民俗互動、暖心服務等“三交”實踐場景,深化各族青年跨區域交往交流交融。
開展研學交流活動。延吉市打造帽兒山(恐龍)文化旅遊區全國研學旅行基地,創建研學課堂教室,開展“非遺+研學”活動,創新“研學+IP文創”産品。
舉辦文旅體驗活動。延吉市在春節、“五一”、端午等重要節點,開展“來多彩延邊、過民俗新年”“來多彩延邊、探邊境春韻”等文旅體驗活動,邀請來自全國各地的100余戶家庭來延吉共度佳節,促進各族域外遊客與當地幹部群眾深入溝通交流、締結友誼。
堅持品牌帶動,持續擦亮城市文旅特色名片
創新文旅行銷策略。延吉市牢牢把握新媒體時代的機遇與挑戰,搶抓“網紅經濟”風口,廣泛發佈“美食攻略”等旅遊宣傳短視頻,積極對接知名綜藝、影視節目錄製,邀約“網紅大V”及攝影作者來到延吉,持續增強文旅消費熱度。
研發線上服務平臺。延吉市推出延吉旅遊線上綜合服務平臺“延吉行”,開通旅遊資訊、景點介紹、酒店預訂、在線支付等全方位一站式服務,為旅遊促“三交”品牌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吸引各族群眾在雲端中相互學習、相互影響、相互幫助、相互借鑒。
加強文旅服務監管。延吉市制定出臺《文化旅遊市場規範化管理實施意見》等文件,創新開展“食尚延吉”餐飲店、“金口碑”酒店、“示範民宿”等評選活動,加大技能培訓力度,著力提高旅遊行業服務水準。
強化文旅要素保障。延吉市在城市出入口、景區景點開展諮詢引導、“延吉好聲音”講解等志願服務;免費開放人才驛站,組建計程車保障分隊,增加高峰時段公交線路和班次,強化人員密集場所警力部署,為遊客營造安全有序的出遊環境,讓遊客深度融入當地生活,構建深度互嵌社會空間。
延吉市以全域旅遊為抓手,將民俗文化、特色美食、生態風光深度融入旅遊場景,構建起主客共享、全民參與的文旅新格局。未來,延吉將持續深化全域旅遊實踐,讓文化認同的種子在文旅體驗中生根發芽,讓團結進步的力量在山水人文間凝聚昇華,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與動能。(延吉市委宣傳部)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