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三農”工作總抓手,堅持農業優先發展。江蘇該如何推進鄉村振興?《新華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蘇科創新戰略研究院院長陳雯。
長期以來我國城市化發展重點在鄉村支持城市,即便在經濟發達的江蘇,城鄉發展不平衡、鄉村發展不充分的矛盾也較突出。陳雯認為,農村是高水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如果這塊短板不補齊,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就不可能穩步向前推進,這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背景。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推進實施鄉村振興,首先要振興鄉村公共服務。提高鄉村基本公共設施普及性和公共服務可達性,著力提高農民生活便利度,讓農民享受和城市居民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其次,振興鄉村生態文明和鄉村文化。提高村民生態文明意識,保護鄉村大量開敞空間,保護鄉村乃至區域的生態功能。既要振興鄉土社會中的鄰裡宗族、節慶戲曲等傳統文化,也要振興青山綠水的生態文化,還要構建農民參與的治理新格局,讓村民成為鄉村振興的主人翁。最後,要振興鄉村産業。農業農村發展必須走一二三産融合之路,助推農業全環節升級、全産業鏈升值。
當前,很多地方的鄉村振興如火如荼地展開,但這股熱潮中難免也有泥沙摻雜其中。陳雯分析説,地方鄉村振興存在的誤區表現在:一是資本化。工商資本投資農業不是壞事,但要防止其限制和擠出小農經營的發展機會;二是房地産化。以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改造為由頭,鄉村建設異化為房地産建設;三是建設不平衡。過度大拆大建,“點上有樣板、面上沒進展”;四是同質化。千篇一律、特色雷同、重復投資。
陳雯建議,探索完善鄉村治理工作機制,努力推動農民社區參與意識。全面了解農民所思所想所要,使農民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主體力量和最大受益者。注重發揮科技作用,提高振興鄉村技術含金量,建設“知識農村”。通過培訓等手段培養“知識農民”,真正讓農民既富口袋又富腦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