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適應時代的“千變萬化”,主動經受創新的“千錘萬煉”,在發展的前沿展現“千姿萬態”,在新的征程上奔騰“千軍萬馬”……剛剛閉幕的江蘇省兩會上,新時代“四千四萬”精神成為熱議焦點。代表委員們紛紛表示:江蘇的核心競爭力不僅在於産業基礎和創新優勢,更在於新時代“四千四萬”精神迸發出來的強大動力。
改革開放初期江蘇省張家港、江陰、武進、揚中等地人員面對原材料與市場兩頭在外、科技人才普遍短缺的情況,踏遍千山萬水,説盡千言萬語,吃盡千辛萬苦,歷經千難萬險,矢志發展“供銷員經濟”,引進“星期天工程師”,不找“市長”找“市場”,實現了鄉鎮經濟的異軍突起,創造了獨特的“蘇南模式”,所孕育的著名“四千四萬”精神,成為江蘇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
時光荏苒。從“四千四萬”到新“四千四萬”,變化的遠不止字面表述內容,更涵蓋其他很多方面。經過改革開放40年發展,我國經濟總量劇增,目前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改革開放之初,我國還是短缺經濟,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落後的生産之間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現在,我國經濟結構性産能過剩現象時常出現,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充分不平衡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再如,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階段,海外人才“回流潮”涌動,人才短缺狀況大為改觀。各方面情況表明,經濟社會發展的環境和任務發生了深刻的嬗變。
就江蘇而言,過去5年,全省地區生産總值連跨3個萬億元級臺階,2017年達到8.59萬億元,經濟實力大為提升。改革開放之初的江蘇,鄉鎮企業、傳統工業、出口加工製造業成為經濟發展的“臺柱子”;而如今,江蘇服務業增加值已佔到地區生産總值的50.3%,高新技術産業、戰略性新興産業産值佔比分別提高到42.7%和31%,産業結構更輕、更優,智慧化建設持續推進。過去,江蘇人才短缺,不得不求助於“星期天工程師”;現在,江蘇僅全日制在校大學生就有近200萬人,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人才大省,區域創新能力連續多年保持全國前列。這些變化鮮明地昭示人們,必須以新的思維、新的視角、新的方法、新的姿態、新的精神去面對變化著的世界。而這,正是提倡新時代“四千四萬”精神的意義所在、關鍵所在。
不管是“四千四萬”,還是新“四千四萬”,兩者的重要內核不變,那就是堅持創新、創業、創優的企業家精神,是面對挑戰迎難而上主動擔當的企業家責任,是發展之後回報社會熱心公益的企業家奉獻。不管是在改革之初還是新時代,這種內核一以貫之、一脈相承、一如既往。儘管發展的環境變了,應對變化需要與時俱進,但發展之“道”不變。只有不忘初心,牢記自己從哪來、到哪去,才能永立不敗之地。這,就是應該把握的“變”與“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