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出席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的住蘇全國政協委員全部抵達北京。踏著春天的腳步,來自不同領域的委員們帶來了一個個“熱氣騰騰”的提案——既有對社會熱點的思考,也有對發展大局的建言,更有對百姓民生的關懷。新華報業全媒體記者帶您先睹為快。
振興鄉村,要喚醒農民內生動力
民進中央常委、江蘇省委主委,省政協副主席,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朱曉進是個“老委員”,也是“提案大戶”,這次帶來了17個提案,其中不少是關於農業農村和鄉村振興的,對如何實現鄉村振興、如何加強環境綜合治理建設美麗鄉村、如何關愛好農村留守老人、如何穩妥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等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指向,是鄉村治理體系的現代化、鄉村農業産業體系的現代化和農民作為鄉村振興主體的人的現代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鍵在農民,關鍵在充分激發起農民的內生動力。”朱曉進認為,要有效地激發農民建設鄉村的內生動力,首先需要喚醒農民的角色意識、自主意識,要讓廣大農民對鄉村振興有認同感、歸屬感和責任感。鄉村如何凝人心、聚人氣、振精神,這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迫切需要破解的問題。
破解這個難題,首先要為回鄉創業和留鄉創業農民提供用武之地,讓農民看到在鄉職業發展的前景,為他們搭建實現鄉村夢的平臺。其次,要以農村的宜居環境和良好的生活條件吸引農民回鄉創業。同時,要在鄉村治理體制中更多地融入禮俗文化元素,以更加濃厚的“鄉情”凝人心、聚人氣,特別要注重提升農民精神風貌。“精神風貌是激發農民內生動力,讓農民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內在因素。目前部分扶貧地區出現的‘紅眼羨貧’‘爭當貧困戶’的苗頭應引起關注。要摒棄部分農民身上存在的‘等人送小康’的心態,引導他們認識到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
朱曉進説,鄉村振興是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一場嶄新革命,同時也是農民走向人的現代化的一場自我革命,農民必須在這場革命中切實提升精神風貌,提高文明程度。“要加強對農民的精神文明教育,引導農民群眾自立自強、向上向善,也要加強對農民建設新農村能力的教育,讓農民增長真本領,能夠為振興鄉村踏踏實實地幹好工作。”
老有所養,需全面整合社會資源
三胞集團董事長袁亞非是連任兩屆的“老委員”,作為一位工商聯界的委員,他不僅長期關注如何更加有效釋放市場活力,2018年還把目光投向了健康養老、醫療衛生和實業經營。其中,健康養老是他重點關注的領域。
袁亞非認為,中國龐大的老年人群以及未來數十年不斷增長的趨勢,決定了老年人消費群體將支撐起一個龐大的老齡産業市場。但是,目前養老服務業發展沒有解決好兩個“不匹配”問題:一是多元化的養老需求與單一的養老業態不匹配;二是滯後的養老金融與實體養老産業不匹配。
“老年人養老需求不斷提高,但在養老金融、養老保險方面的滯後因素阻礙了産業健康發展。”袁亞非表示,如果要做大做強養老産業,不應該局限于老人的護理與日常照護,而是應該圍繞老人吃、穿、住、行、醫、養等,全面整合資源構建老人的消費場景,借力養老理財、産業基金等金融手段實現産業的轉型升級。
為此,袁亞非建議,儘快出臺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是從根本上解決老年人護理資金來源的最重要制度保障,目前只是個別城市在試點,各地補貼政策也不一,建議國家層面儘快出臺保障制度、業務發展規劃等制度性文件,引導該産業健康有序發展。”
此外,還可以設立養老産業引導基金,確立“政府引導+民間參與+專業管理”模式,通過基金管理機構的專業化運作,將引導基金市場化,促進社會資本進入養老産業,助力産業蓬勃發展。同時,通過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商業保險發展,將交納私人養老保險的費用劃入免稅範圍,並減免養老金投資收益所得稅,在領取養老金時則徵收個人所得稅,從而鼓勵更多具有消費能力的年輕人購買商業保險,刺激私人養老金儲備。
破解胡煥庸線,破題發展不平衡
九三學社中央常委、江蘇省委主委,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周嵐此次帶來3個提案,除了關注民生之外,更從專業角度為城市、鄉村的科學發展提出了建議。
第一個提案是關於新型城鎮化的,主題是破解胡煥庸線,優化中國城鎮化的區域空間格局。“胡煥庸線是地理學家針對東西部發展不平衡,提出的一種典型現象。”周嵐建議,當下應該抓住中國城鎮化後半程人口再流動、空間再優化的機遇,破題區域發展不平衡。
在第二個提案中,周嵐建議加大對傳統古村落和農業文化遺産的保護。“鄉村振興戰略下,資源、人口、項目向鄉村的流動,對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周嵐建議,在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同時,也要注意保存好傳統村落以及農業文化遺産,前者是農耕文明生活方式的表達,後者則是農耕生産方式的表達,鄉村振興的進程中,應珍視農耕生産生活的精華部分。
我國的高速公路發達,如何在利用好其交通功能的同時,挖掘更為精細的文化內涵?周嵐的第三個提案就針對完善高速公路標誌系統來展現中國大地的文化和生物多樣性展開。“我國目前高速公路的標誌主要是側重交通指引,以及一些旅遊景點的引導,建議加入文化多樣性以及生物多樣性的表達,讓高速公路成為公民認知家園、土地的載體。希望相關部門在經過調研後,進行系統地設計和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