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蘇:增強創新能力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2018-03-16 08:48:58  |  來源:新華日報  |  編輯:羅毅

  原標題:增強創新能力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代表委員熱議“持續攻堅克難 走在發展前列”③

  3月8日上午,2018年中國科學院專利成果競價(拍賣)江蘇專場推介會在南京舉行。這場拍賣的背景是中科院首次將高品質、大規模的專利成果通過市場化運營實現轉移轉化,也是江蘇首次舉辦專利成果線上競價交易活動,旨在創新技術轉移路徑,把國內外最好的成果吸引到江蘇對接,推動高品質發展。

  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代表團參加審議時強調,要全面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效能,推動資源向優質企業和産品集中,推動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和聚集,使創新成為高品質發展的強大動能。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把握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大勢,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對標最新要求審視江蘇發展。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指出,走在高品質發展前列,要進一步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對此,江蘇代表委員積極貢獻智慧,謀劃務實舉措。

  正視短板,持續提升創新能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區域創新能力連續多年保持全國前列。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江蘇科技創新中還存在一些差距和短板。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科技廳廳長王秦分析, 江蘇省企業創新能力不夠強,原始創新能力相對比較薄弱,重大基礎研究和産業前瞻領域的突破還不多。産學研協同創新和深度融合不夠,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不高。特別是江蘇省科技創新逐漸從跟跑進入並跑、領跑階段,經費保障、資源配置、體制機制等仍需進一步探索完善。

  “我們將全面推進高水準創新型省份建設,為譜寫江蘇高品質發展新篇章提供堅強科技支撐。”王秦表示,江蘇將繼續大力實施“一深化四提升”專項行動,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核心作用, 努力提升江蘇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地位和創新對江蘇發展的支撐能力。“2018年的目標是全社會研發投入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達2.74%,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3%,高新技術産業産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産值比重達43%,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4萬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24.5件。”

  科技成果轉化更需要體制、機制的支撐。王秦説,將進一步推進省産業技術研究院改革發展,深化市場化改革舉措,吸引集聚一批水準領先或填補空白的重大技術成果轉化項目,在全球範圍內新選聘15位項目經理及團隊,加快孵化培育50家研髮型公司,新建一批專業研究所和海外窗口。

  進一步加快省技術産權交易市場建設,積極探索市場化運營機制,提升技術轉移、成果轉化、股份轉讓、融資服務等功能和水準。健全省、市、縣三級技術轉移工作網絡,構建全省技術轉移信息服務“一張網”。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只有不斷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才能發展壯大實體經濟,使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礎更加堅實,更有活力。”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江蘇省委會主委麻建國認為,江蘇要科學把握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背景下,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的目標、重點和手段,以系統化思維高品質推進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努力實現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使科技創新在江蘇實體經濟發展中的貢獻份額不斷提高,現代金融服務江蘇實體經濟的能力不斷增強,人力資源支撐全省實體經濟發展的作用不斷優化。

  全國政協委員、南京財經大學副校長程永波建言,江蘇要加快構建“政産學研用”緊密合作的創新體系,加快構建各類市場主體合作融通、共建共享的創新平臺,促進政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無縫對接、“優勢疊加”,引導更多創新要素向企業流動、向産業集聚,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實現産業鏈、資金鏈和創新鏈融合,營造充滿活力的創新創業生態,推動科技研發與産業發展有機銜接,提升創新創業水準和品質。

  聚焦高端,培育高質發展動力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在全國人大代表、天工國際董事局主席朱小坤看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需要把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依託江蘇科技人才的優勢,推進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和新裝備的研發和運用,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加快建設製造業強國。

  朱小坤告訴《新華日報》記者,在加快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新材料與新技術同樣重要。“2017年我國鋼鐵産能達11億噸,但中低檔鋼材居多,特鋼佔比僅為5%左右,低於世界平均水準。”天工國際是江蘇最大的鈦及鈦合金生産企業,朱小坤透露,下一階段將建設鈦合金粉末3D列印材料項目,力求突破世界鈦合金粉末製備前沿技術。

  江蘇如何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程永波認為,江蘇的産業發展必須瞄準前沿、聚焦高端,推進經濟高品質發展。要積極推進“互聯網+”和“中國製造2025”,圍繞高新技術、高檔産品和高端環節,集中精力發展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産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特色農業,加快培育壯大新動能,用優質增量助推高品質發展。

  循著這樣的思路,全國人大代表、鹽城市大豐區區長宋勇表示,下一步,大豐將持續開展知識産權強企行動,引導鼓勵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加強與大院大所、名校名院的政産學研合作,爭當國家、行業標準制定者。到2020年,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100家、力爭達120家。同時,加快高新區等創新型園區建設步伐,推進海洋産業研究院、海上風電研發中心等省級以上研究開發、成果轉化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每年新建國家級、省級科創載體5家以上。

  當前中國正邁向創新引領的階段,需要一個與其匹配的金融體系,才能夠互相呼應、相互促進發展。持這一觀點的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院長莊毓敏告訴《新華日報》記者,當前金融體系改革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服務實體經濟。但科技創新型企業更多面向的是市場,直接融資體系的不完善制約了科技創新型企業的發展。“要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解決科技創新企業的融資問題。高科技企業通常都是輕資産,輕資産企業無法向銀行抵押。銀行需要去研究這類企業,如何重新評估其價值。”

  全國人大代表、遠景能源(江蘇)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雷告訴《新華日報》記者,遠景能源已建立了全球領先的智慧物聯網平臺,服務於新加坡等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智慧城市建設。作為全球能源技術領先企業的掌門人,張雷認為,發展分佈式能源是降低社會經濟運行成本、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有效舉措。“未來,遠景能源將通過一系列重大技術創新,深化物聯網的價值創造,做到更開放、更共享、更協同;積極引領全球能源系統智慧轉型,讓其更加綠色、高效、智慧地運轉。”

  營造環境,充分激發創新活力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首先要厘清企業和政府各自的職責,聚焦一個目標各自發力;其次,政府部門要在落實落細、做好制度設計上做文章,把理念轉化為現實。”全國政協委員、民盟無錫市委會主委、無錫市副市長高亞光曾在企業工作17年,後又在政府機關工作13年,對於發揮政府和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作用,有著更加切身的體會。她認為,科技創新要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政府更多的不是替企業來做創新的具體規劃,因為這方面“企業會比政府更加敏感”。

  高亞光説,政府要重點發力的是幫助企業營造一個創新的大環境。企業創新前,要幫助其獲取資金、人才等創新資源。創新過程中,政府要降低企業的創新成本,讓其“輕裝上陣”——一方面要降低企業稅費負擔,另一方面加強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從而攤薄整個行業的創新成本。“這個創新平臺,不止是簡單的研發測試平臺,更要關注整個創新産業鏈上存在哪些短板,政府在招商引資中注意‘補上缺口’。”

  程永波注意到,近期各省市紛紛出臺吸引人才的優惠政策。“人才是科技創新和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中最關鍵的因素。”他建言,江蘇要加快引進和培養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和團隊,形成各類人才銜接有序、梯次配備、分佈合理的人才結構,突出“高、精、尖、缺”人才的培養,完善人力資源服務體系,提升人力資源開發配置水準。

  麻建國則提議,緊緊圍繞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需求,進一步完善海外引才政策體系。“重點引進創業人才、創新創業仲介服務人才、風險投資管理運營人才、企業高級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電科第十四研究所所長胡明春呼籲,完善激勵機制,穩步實施崗位分紅權激勵,推進員工持股等中長期激勵,建立起短期、中期、長期多種激勵方式相結合的複合激勵模式,讓創新人才名利雙收,形成企業和高校院所可持續發展的長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