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態環境高品質扮靚“美麗江蘇”
2018-03-19 08:50:33  |  來源:新華日報  |  編輯:羅毅

  原標題:生態環境高品質扮靚“美麗江蘇”——代表委員熱議“持續攻堅克難 走在發展前列”⑤

  2018年2月,江蘇省委辦公廳、江蘇省政府辦公廳出臺《關於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把農業綠色發展擺在生態文明建設全局的突出位置,在農業綠色開發、水生態保護修復、強化産地環境與治理等方面進行制度設計,為江蘇紮實推進生態環境高品質再添務實舉措。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健全生態文明體制,攜手行動,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

  對標政府工作報告明確的目標任務,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提出,推動高品質發展走在前列,要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推動環境品質持續好轉。對此,出席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們表示,要下大力氣補齊拉長生態環境這個突出短板,走牢走好江蘇高品質發展之路的每一步。

  舍得把錢花到空中水中

  為實現生態環境的根本好轉,江蘇以“生態環境高品質”為目標,以“263”專項行動為突破,以落實環境保護“黨政同責”為保障,聚焦治氣、治水、治土打好三大戰役,生態文明建設持續加強。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水利廳廳長陳傑説,近年來江蘇積極探索符合江蘇特點的系統治水之路,2017年在全國率先全面建立河長制,把加強水污染防治作為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打好環境治理攻堅戰,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水環境品質不降反升。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治水任務依然繁重。江蘇將繼續開拓創新,大力實施黑臭水體整治、活水暢流工程,通過大建設來儘快改善河湖水環境面貌。”陳傑説,江蘇將力爭每年投入不少於450億元,全面加快重點水利工程、生態環境工程、民生水利工程等工程建設,按照江蘇省政府出臺的生態河湖三年行動計劃,加快推進河湖生態建設,繼續加大國家確定的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和水流産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積極探索河湖流域化管理,努力為全國積累經驗、探路領向,力爭在全國率先基本實現水利現代化。

  鹽城市大豐區生態基礎好,有濕地、岸線、灘塗、海洋等,生態容量高,人均耕地面積在全省最大。近年來,大豐大力實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戰略,強勢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科學劃定生態紅線保護區域,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超75%,林木覆蓋率27.8%,被評為國家生態區、衛生城市、園林城市,國家級生態鎮實現全覆蓋,跨入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創建示範行列。全國人大代表、大豐區區長宋勇表示,有良好的基礎未必意味著就能持續,要保護現有環境還要有更強的生態保護意識。

  “下一步,我們將突出治氣、治水、治土,舍得把錢拋向空中、撒入水中、埋進土中,打贏打勝污染防治攻堅戰。讓大豐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創造更多的綠色GDP。”宋勇説,大豐將持續實施“藍天工程”,培育壯大新能源、海洋生物、智慧等戰略性新興産業,降低煤炭消費總量,減少化工園區有機揮發物排放,確保PM2.5平均濃度降至42微克/立方米以下;實施“碧水工程”,全面推行“河長制”,加強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加快城鎮截污控源工程建設,提高污水收集處理率,飲用水源地、國考斷面水質達標率100%;實施“凈土工程”,開展農用地污染狀況詳細調查,有序修復,高標準建設危廢填埋場,促進土壤資源永續利用;建好“一片林”。總面積3000畝的城市森林公園一期上半年建成,年內新建兩個沿海萬畝新林場,爭創國家森林公園(試點),林木覆蓋率達28%以上。

  嚴把準入關 不踩“紅線”不越“雷區”

  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經濟發展方式問題。保護好生態環境,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對開發建設和産業發展作出系統規範,不踩紅線,不越“雷區”。

  全國人大代表、南通市通州區區長淩屹表示,通州將夯實綠色發展基礎,嚴格落實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嚴把環保準入門檻,嚴守生態空間保護紅線。圍繞生態打造産業鏈,推進生態經濟化、産業綠色化;提檔交通幹線、重要節點景觀綠化,打造“點線面”結合的綠色生態空間;發展循環經濟,推動高新區創建國家級生態園區。推廣綠色建築、新能源汽車等環保産品,倡導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我們將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來引領長江經濟帶的發展,著眼長遠,在長江沿岸一律不新上化工項目;著眼整體,統籌各區域的資源共抓大保護。” 淩屹表示,通州將健全生態治理體系。完善園區、鎮村網格化監管體系,把環境監管向最基層延伸;實施企業排污許可證管理,推動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執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落實差別化環境政策,督促企業把環保責任落到實處;強化環境污染有獎舉報,逐步構建全域覆蓋、全民行動的環境治理體系。

  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政協副主席麻建國建議,推動淮海經濟區生態合作發展,加快構建我國綠色發展新增長極。“作為國內最早提出的跨省經濟合作區域,淮海經濟區歷經30多年發展,在國家發展格局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這一區域産業結構偏重、跨省際河流眾多河流系統治理難, 期待儘早將淮海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強化生態共建,拓展綠色發展合作空間。”

  麻建國建議,積極推動淮海經濟區傳統産業綠色化改造,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加快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優化分工佈局,形成完整的産業鏈。充分整合現有旅遊資源,打造淮海經濟區名山大川遊、歷史文化遊、名人古跡遊、紅色文化遊等品牌,實現綠色發展和富民增收。支持蘇魯豫皖四省相關城市打造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建設,打造淮海經濟區産業科技創新中心、交通運輸樞紐、健康醫療服務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加強對周邊城市的輻射能力和服務水準。通過産業橫向交流合作和資源共建共享,發揮各地比較優勢,促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讓綠色經濟成為區域發展新動力。

  夯實制度 加快立法多方協力

  實現綠色發展,不僅需要先進理念和具體實踐,也需要制度支撐。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劉聰表示,只有夯實制度保障,才能積極推進生態修復。

  江蘇將構建礦産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和諧發展的新模式,加強對開採礦山生態環境保護的嚴格要求,促進礦山開採先進技術應用,實現綠色發展水準的提升。2017年,江蘇省完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礦業權清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已不存在有效礦業權。下一步,我省將紮實推進生態保護紅線、各類保護區礦業權清理工作,加大綠色礦山建設力度,以企業為主推進綠色礦山建設,以行業為主推進全産業鏈綠色發展,以政府為主建設綠色礦業發展示範區。

  在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科行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劉懷平看來,要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首先應加快相關立法。

  “隨著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深入,《環境保護法》中一些並不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條款需要修訂。大家公認環境治理需要引入第三方,但《環境保護法》並未提及,使得這項工作的推進無法可依、難以落地。”劉懷平説,設區市已被賦予立法權,應因地制宜,加強生態立法。當然,污染防治絕不僅僅是政府的事,也不僅僅是環保産業的事。政府立法創造條件,排污企業自覺執行,環保産業做好支撐,全社會上下聯動,共同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

  “水利的高品質發展,離不開法律的保障。”陳傑在兩會上就湖泊保護立法提交提案,建議從國家層面加快制定《湖泊保護法》,加快太湖等湖泊綜合治理,創新淺水型湖泊生態清淤技術,促進湖泊資源永續利用,同時推動建立太湖生態補償機制。近年來,上海、浙江等地不斷擴大從太湖取水,江蘇引江濟太工程建設和運行投入壓力加大,需要建立跨省補償機制,合理分攤建設運行費用。

  劉懷平呼籲,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需要加大人才和科技的支撐力度。高校、科研院所應順勢而為,在人才培養和研究項目立項上,給予精準扶持和差異化保障。環保是新興産業,人才和科技創新還在培植期,從國家到高校、科研院所,包括産業界都要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