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鄉村營建研討會上專家呼籲: 細品味重傳承,營建村莊更“走心”
鄉村建設如何體現鄉愁鄉韻?鄉野景觀如何再現質樸魅力?鄉風民俗如何保留原汁原味?4月19日至20日,由省鄉村規劃建設研究會、省城鎮與鄉村規劃設計院主辦的“鄉村營建研討會”在徐州市舉行。各位專家與全省各地住建和規劃部門負責人共同討論,呼籲在新一輪鄉村建設中力求精益求精,營建村莊要更“走心”。
村莊既可遠觀,更要能細品
“有些村莊遠看還可以,近看卻不耐細細咀嚼。”省住建廳副廳長劉大威認為,現在的田園鄉村將是百年後的傳統村落,要打造能夠傳世的經典,需特別重視細節,做到鄉村規劃和建設的高品質。江蘇建設鄉村,不僅注重實用,還要體現品位。
從滿足生存需要向追求生活品質轉變,江蘇聚焦“三農”持續發力。2012年開始的這輪村莊環境整治,從農民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入手,對全省村莊進行人居環境的提升。在此基礎上,部分村莊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帶動鄉村旅遊的發展,促進農民收入的提升。
南京市江寧區土橋新市鎮構思建設“有記憶、會呼吸、有活力”的濱水風情小鎮,以“浮水印土橋”打造棲水而居的生態網絡;昆山市錦溪鎮利用水域密布的自然條件,營造水上古鎮,通過延續歷史文脈弘揚江南水鄉文化……一批新農村的興起,不斷扮靚“江蘇顏值”。
研討會召開前,江蘇公佈第二批省級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試點村莊名單。江蘇省積極探索鄉村發展新路徑、鄉村治理新機制、鄉村建設新模樣、鄉村生活新活力,尋找一條鄉村振興的江蘇之路。在溧陽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副主任韓金紅看來,如今的鄉村建設,已進入“生態優、村莊美、産業特、農民富、集體強、鄉風好”3.0時代。
用細節讓鄉親們體會歸屬感
在賈汪區馬莊村,一面數米高的大鼓矗立在村口,彰顯著這個“中國民俗文化村”的鮮明特色。村裏的農民樂團辦了30年,既吹出“票子”,更吹出農民的“精氣神”。“豎起的鼓,是鄉村立起的文化之魂,讓鄉親們多了歸屬感。”馬莊村黨委書記孟國棟説,遊客來到村裏,看到村口這面鼓,也會更好更快地融入到全村氛圍中。
“村口既是一段物質空間,更是一種情感的寄託。”省鄉村規劃建設研究會理事汪曉春十分看重“村口空間”這一細節的打造。在他看來,營建鄉村需要“走心”的設計和建設,一棵挺拔的大樹、一座橋梁或水榭、一棟古色古香的廟宇樓閣,往往記錄著村民的集體記憶,無言訴説著村莊的歷史和文化。如果村口機械陳列景觀石、雕塑、牌坊,而且製作粗糙、簡單模倣,不但不能體現村莊特點,還會因為重復、缺少創意損壞整體風格。
“農村,就要有農村的樣子。”宜興市建設局黨委書記蔣小青説,鄉村的綠化不宜用大草坪,要多種果樹,保留老樹、古井等。韓金紅也提到,溧陽曾發苗木讓村民自行選擇合適地點栽種,就是要讓景觀看起來顯得更自然。
追求精細化,體現在鄉村營建的方方面面。從村莊基礎設施配套來看,像管材介面不牢靠、化糞池防滲不徹底這類細節問題處理不好,就會給人留下“徒有其表”的印象,也直接影響村民們的生活品質。
尊重鄉土情懷,激活沉澱記憶
鄉村營建,不是大拆大建,而是重在建設舒適的家園、營造一種有態度的生活方式。不過,在省城鎮與鄉村規劃設計院鄉建中心主任郭其傑看來,這個過程中也顯現出鄉土材料、傳統工藝和傳統工匠的缺失問題。比如,大量運用城市現代化材料,把原有石砌臺階改造為水泥臺階,精心雕琢的“匠心”難得一見,導致“千村一面”。
尊重鄉土情懷,各方探索如何發現鄉村那些“有趣的靈魂”。朱開生是溧陽市選中的10名鄉村工匠之一,他把村裏人家的瓶瓶罐罐都利用起來作為裝飾,就連道路如何轉彎,都考慮到村民的“老習慣”。在省城鎮與鄉村規劃設計院,工作人員們正在探索鄉村建設的“EPC模式”,強調工程總承包方對工程設計、施工、品質、安全等多個環節的全面負責,以便更好地完成築舍田園。
“將鄉村記憶一點一滴激活並傳承,是我們這一代鄉建人的使命和心願。”郭其傑説,通過各方引導交流,塑造出具有鄉村生活內涵、傳統技藝和文化傳承的特色鄉村風貌,實現大家共同擁有的“鄉土情”“田園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