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提升社區治理 打造高品質生活
新華日報  2018-04-28 09:50:22

  原標題:全省2.1萬個城鄉社區謀求新時代角色擔當 ——提升社區治理打造高品質生活

  4月27日,在南京市建鄴區舉辦的江蘇新時代社區發展論壇上,350多位社區治理專家和全省各地一線社區領軍人才直面社區治理短板,共同探索通往高品質生活社區治理的“江蘇方案”。

  轉角色:回歸“自治”“服務”本位

  江蘇7800多萬城鄉居民生活在2.1萬個社區中,社區能否提供高品質服務,直接決定著城鄉居民能否過上高品質的生活。然而,長期以來社區被大量不合理負擔壓得喘不過氣,除了“證明你媽是你媽”之類五花八門的蓋章,創建、評比、臺賬……淹沒了社區自治和服務居民的功能。

  “在建鄴,社區有權拒絕‘非清單’事務。”南京市建鄴區副區長楊晨在論壇上介紹“建鄴方案”。當地街道層面在全省率先剝離經濟職能,專注民生服務。社區層面取消25項任務、48類評比、42個機構、72項臺賬,整合20個社區網絡平臺。社區權責邊界得以厘清,自治功能回歸,開出了明明白白的“服務清單”。政府部門要派任務給社區,必須在“服務清單”裏找項目;經費不能到位,社區則有權拒絕。

  街道去經濟化、社區去行政化、網格去中心化,是新時代社會治理方向。政府部門不再過度消費社區,經過數年努力,這一“頑疾”已有顯著改善。全省2萬多個社區的臺賬、掛牌、創建評比等大幅下降,社區“輕裝上陣”,向“自治”和“服務”本位回歸,在面貌形態、活力氣質上都發生著質的變化。

  省民政廳副廳長劉亞軍表示,社區減負增效的關鍵在於防止反彈,因為這一行政偏好反復性強,減負需以制度固化,在政府部門中形成“不能為、不敢為、不想為”的氛圍,讓社區真正沉下心來服務居民。

  改方向:從二元管理轉向多元治理

  社區回歸自治,直面大量新訴求。曾經被“嫌棄”的廣場舞大媽如今成了社區培育的組織對象。“滿足老年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們的任務!”江蘇廣場舞協會會長賀珍珠激情演説,將在全省培訓2600個市級廣場舞指導員,2.88萬名街道、社區廣場舞指導員。協會還自編《最美的中國》《新時代跳起來》等廣場舞,根據不同人群、不同水準選用曲目進行培訓。很多社區主動對接該協會購買服務,培育廣場舞“正規軍”。

  甩掉“行政臉”,社區原本長啥樣?走進很多社區,已看不到大廳和櫃檯,社工被“解放”出來搞服務。建鄴區清竹園西北角有一個物管“真空帶”,逐漸變成垃圾堆和違章停車場,周邊居民怨聲載道。奧體社區黨委決定啃下這塊“硬骨頭”,聯合多個部門共同清理違停車輛和垃圾,安裝隔離樁、補種綠化、設置石凳,讓“三不管”之地變成“小樂園”。

  在南京師範大學教授白友濤看來,社區治理已從過去的二元管理轉向多元治理。過去是政府管理,社區和居民被管理;現在是黨委領導下的居民委員會、小區業委會、非營利性機構以及轄區單位的多元自治。

  “不少人問我,生活在社區,為什麼沒接受過社區提供的服務?其實很多社區公共服務、公共管理和公共安全在無形中改變著你的生活,包括環境整潔、停車便利、安全生活等。”建鄴區民政局局長張進發認為,提升社區服務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水準,為群眾更多帶來的是“隱性財富”。

  如今,全省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基本全覆蓋,90%以上達到400平方米。劉亞軍説,社區建設正跨過“由重硬體向重能力轉變”這一拐點,走上重內涵、重服務的軌道,“把錢更多花在全科社工培養、一門受理制度、社會組織培育等服務的提升上”。

  建智庫:助力“因區施策”科學治理

  “政府在逐步讓渡空間,‘瘦身’放權。”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陳芳介紹,他們每年用3000萬元向社會力量購買210個服務項目,涉及社工、社會組織、社區這“三社”以及養老、救助等。社區一半的服務設施、街鎮社區綜合服務中心60%以上面積免費提供給社會組織。

  自己管自己,四兩撥千斤。社區服務社會化是發展方向,購買社會組織服務已在全省鋪開。不過,論壇上很多社區負責人吐露困惑:地處蘇北,經濟實力不夠,怎麼引進社會組織?如何判斷購買的服務值不值?怎麼培育社會組織接棒項目?各級政府都有哪些扶持政策?

  白友濤呼籲,由於不同區域經濟發展水準、社會組織成熟度和居民需求都不一樣,當前急需建立“社會治理智庫”平臺,提供政策研究、諮詢、培訓、項目評估管理等一系列服務,為2萬多個城鄉社區開啟現代化治理模式“指點迷津”。

  建鄴區就是民政部確認的省內第一個“民政智庫社會調查點”。該區民政局副局長蔣國富介紹,已率先在全省建立“現代社區研究院”,聯合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高校建立全省基層黨建與社區治理培訓基地,這次論壇上便提交了“新時代黨建統領現代社區治理創新建鄴方案”。省民政廳也將拿出購買資金,扶持成立社區樞紐型社會組織,發揮“智庫”平臺作用。

編輯:羅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