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醫院舍得放 小醫院接得住 淮安醫改成效顯著獲國務院表彰
家住淮安帝景豪庭的蔣先生因車禍造成髕骨骨折,在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手術後,第三天出院回家。康復期間,他所在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時對接,每次準時派家庭醫生上門為其換藥和拆線。
近年來,淮安將公立醫院綜合改革作為深化醫改的重中之重和改善民生的實事要事強力推進。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對2017年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幹成效明顯地方予以督查激勵的通報》,淮安市被表彰為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成效明顯的市,予以激勵支持。
淮安區淮城鎮衛生院,過去患者並不多,隨著醫院科室的逐步豐富和醫療設備的逐步齊全,越來越多的市民選擇在這家基層醫院首診。市民許秋芹説:“我家就住在衛生院附近,做四維B超走兩步就到了,而以前都要跑到市裏的大醫院去做,可折騰呢!”淮安區衛計委衛生科科長劉書強説,2017年全區總診療人次數為432.4萬人次,其中基層醫療機構總診療315.8萬人次,全面實現了“九成人看病不出區,六成人住院在鄉鎮”,初步形成“普通疾病在鄉鎮、疑難重症進市區”基層首診的就醫模式。
分級診療制度日益完善。淮安市衛計委主任孫邦貴介紹説,為讓基層“接得住”病人,他們對基層醫療機構按照“六統一”標準實施提質工程,2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12所鄉鎮衛生院、1460個村衛生室全部達到省定標準,其中63個鄉鎮社區醫療機構創成國字號品牌,淮陰區、淮安區躋身全省首批基層衛生“十強縣區”行列。
建設醫療聯合體,更是淮安公立醫院改革的特色做法。市級建成以“三甲”醫院為核心的五大醫療集團,縣域內以縣級醫院為龍頭成立13個醫聯體,224家醫療機構加入。醫聯體實行一體化、同質管理,龍頭醫院牽頭成立管理、醫療、護理等團隊,組建專家流動工作站,對派駐團隊和專家做到定人、定時、定點管理。各醫聯體內形成二三級醫院醫生每週到鄉鎮坐診,三級醫院醫生每天到社區坐診的常態機制。專科聯盟內執行統一臨床路徑和診療規範,建立了疑難病例會診、病例討論和遠程會診的工作機制。2017年,醫聯體內基層醫療機構上轉患者4.5萬人,二級以上醫院下轉恢復期患者近3萬人,“三級醫院舍得放、基層醫院接得住”的格局基本形成。
“像我們70多歲的老人,又是高血壓又是高血脂的,但我們一點都不怕,因為醫生都服務上門,每週星期五下午準時到。”作為簽約家庭醫生的受益者,淮陰區王營鎮社區居民戴老太對家庭醫生的服務非常滿意。
從2012年王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率先在蘇北破冰,建立家庭醫生制起,家庭醫生開始逐步走進淮安居民家庭。針對65歲以上老人、0—6歲兒童、孕産婦、殘疾人等人群,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等重點簽約對象,淮安家庭醫生實行“1+X”打包簽約服務,大幅度減少醫療消費支出。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簽約前需花費353元,簽約後實收200元。同時還有簽約服務費用分擔機制,由醫保或新農合、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和簽約居民按照4:3:3的比例共擔,簽約群眾的負擔大大降低。2017年,淮安全市常住人口家庭醫生簽約264.71萬人,簽約率達54.49%,重點人群簽約率達74.19%,特殊人群簽約率達98.95%,簽約家庭滿意度超過90%。
破除醫院逐利機制,醫藥分開“擠水分”。為破除“以藥補醫”機制,淮安市所有公立醫院均推行醫藥分開,基本建立“維護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的公立醫院運行新機制。孫邦貴説,他們取消了1800種藥品加成,降低70多種檢驗檢查費用,取消無陪護理等15個收費項目;出臺醫藥價格綜合改革“1+4”系列文件,確保公立醫院藥品差價補償到位、城鄉醫療保險保障到位和困難群眾醫療救助費用兜底到位。在此基礎上建立合理補償機制,2017年市財政安排醫療衛生事業與計劃生育經費3.28億元、綜合醫改資金1.34億元。2017年全市城鎮職工醫保、城鄉居民醫保政策範圍內住院費用支付比分別達83%和71%,門診和住院平均醫藥費用同比下降5.4%和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