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推進垃圾分類 從培養習慣開始
南京日報  2018-05-25 10:36:18

  原標題:推進垃圾分類,從培養習慣開始

  5月24日南京日報報道,南京首批全域開展垃圾分類的街道名單已經出爐,到2018年年底,南京市實施垃圾分類的區域,居民參與率要達到50%以上。將來居民參與的比例只會越來越高,或遲或早,垃圾分類都會是你我日常生活的一個環節,誰也避不開,越早養成習慣越好。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參與垃圾分類還面臨著不少阻力。這其中,有的體現在觀念層面,像現在還有人不太清楚垃圾到底怎麼分,還有人對垃圾分類存在抵觸心理或缺乏信心,擔心“做無用功”。從國內外經驗來看,推進垃圾分類最難是在源頭和終端。源頭是指居民參與,受到居民素質、生活習慣和政策導向等因素制約;終端是指垃圾處理,由技術水準、地方財力和規劃水平等條件決定。

  垃圾分類就像用鍵盤打字,養成習慣相當於學會盲打,做起來幾乎是無意識的,不但效率高,人也不累;沒這習慣強行去做難免不適應,就像初學者打每個詞都得低頭找半天。垃圾分類是一定要推行的,就算一個人不大會分類、不大願意分類,最終也得非分不可,那麼這些不會、不願就只能拖本人的後腿。當越來越多的人學會分類、願意分類,自己輕鬆了,社會也輕鬆了。 

  怎樣才能儘快讓垃圾分類變成“無意識”行為呢?居民主動學習相關知識當然少不了,而“被動學習”或許更加重要。政府應當創造環境,促使居民養成習慣。這裡説的“環境”,既有“硬環境”也有“軟環境”。“硬環境”主要包括垃圾分類相關設施和管理辦法的完善,得讓居民覺得方便、易懂才好。一來,居民的生活圈內得有垃圾分類設施,二來,相關分類標準得固定,不宜常改。舉例來説,我家小區物業計劃把廚余垃圾投放點安排在小區中間,住得靠近小區大門的居民,要想出門順便扔垃圾,得繞過去再折回來,平添麻煩就不利於培養習慣。再比如某處垃圾分類投放點,先擺著可回收、不可回收兩個垃圾桶,後來標識又變成有害、無害。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就會讓人扔個垃圾想半天,做不到“不假思索”,也不利於形成習慣。

  “軟環境”主要包括相關知識的普及、懲罰機制和正向激勵的建立。普及知識,除了要讓居民了解垃圾分類細則,也應多宣傳政府怎樣解決“分類過後一車帶走”等問題,消除人們的疑慮。懲罰機制主要體現在政策剛性和執行力度上,如我國台灣地區在推行垃圾分類之初,強制居民必須使用政府發放的垃圾袋就是一例。正向激勵有積分換物等多種形式,與懲罰機制往往相輔相成。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人對改變社會生活習慣缺乏信心,因而對推進垃圾分類的最終效果頗為悲觀,這大可不必。從垃圾分類的國際經驗看,既有日本那種在源頭上分類極為精細、減輕終端處理壓力的,也有美國那種在源頭上大致分類、終端靠工業化高效處理的,可見垃圾分類不必執著于某種固定經驗與模式。無論走哪條路,養成分類習慣都是繞不開的社會基礎,學會了“走”,將來再談如何“跑”不遲。

編輯:穆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