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群眾“大舞臺” 主角在悄然變臉
新華日報  2018-06-07 10:19:29

  原標題:一種文化供給新形態,正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向基層延伸——群眾“大舞臺”,主角在悄然變臉

  江蘇是戲曲大省,長久以來,專業院團“送戲下鄉”是公共文化服務的“常選項”。但《新華日報》記者觀察發現,這兩年,各地的文化舞臺上,“送戲下鄉”更加精緻有特色了,同時群眾自編自導自演的更多了,昔日台下看客變成了今日臺上主角。這種具有很強地域性、頗受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供給新形態,正越來越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向城鄉基層延伸。

  文化共享,群眾“上臺”

  臺上,鼓樂喧天,身影婀娜;台下,聚精會神,掌聲不斷……5月31日下午,近千名南通市居民聚集在港閘區“高迪晶城”社區“群樂匯大舞臺”下,欣賞一場高品質的文藝演出。“年輕時就愛看戲,平時常在家裏哼哼,沒想到老了還能上臺露露臉……”一位大爺笑著説。

  “舞臺上並不是某個專業院團的表演,從策劃、編排、主持全都是社區居民唱主角。”港閘區文體新局杜曉春副局長自豪地對《新華日報》記者介紹説。目前,全區所有街道已建起了13個“群樂匯大舞臺”,成為港閘區規模最大、受益人數最多的公共文化服務載體。在這個舞臺上,居民不再是台下的“看客”,而是臺上的“主演”,從台下走到臺上,他們的文化激情和活力得到了充分的釋放。

  5月21日,宜興飄起了細雨,但屺亭街道東郊花園二期廣場上依舊人頭攢動。來自萬石鎮後洪村、南漕村、萬善社區等10個單位的120名文化志願者,冒雨表演了舞蹈《鮮花的祝福》、小品《合作三贏》、快板《萬石千帆——激流勇進新時代》等精彩節目,贏得了現場近500名觀眾熱烈的掌聲。

  據了解,這個名為“文明之光耀陶都文化服務新行動”的活動,通過邀請一個鎮的文化志願者為另一個鎮的居民進行文藝表演,來充分調動群眾為群眾服務的熱情和基層文化活力。宜興市文廣新局文藝科科長丁建惠告訴《新華日報》記者,其實早在1999年宜興就推出了“荊溪之夏”系列廣場文藝活動,搭建起草根文藝“大舞臺”,今天的“文化服務新行動”就是“荊溪之夏”的“升級版”。到目前為止,這項行動累計舉辦演出800余場次,足跡踏遍全市各鎮、園區、街道。

  專家支招,“草根”不“草率”

  群眾“大舞臺”儘管都是草根編、草根演,但並不意味著節目品質打折扣,各地紛紛邀請專家參與、專業指導,大舞臺的表演水準越來越高,草根明星、知名票友頻現,有的還登上專業舞臺,走向全國。

  以無錫市梁溪區尚湖鎮為例,為了滿足當地群眾熱愛錫劇的文化需求,尚湖鎮推出了以比賽為活動樣式的“尚湖百姓戲曲大舞臺”,為群眾提供了上臺參與表演的機會。“但是要想讓台下的觀眾叫好,臺上的演員得有真本領才行。”常熟市文廣新局社會文化藝術科毛玉芬科長説。“大舞臺”特邀著名錫劇表演藝術家倪同芳作為指導嘉賓,每次比賽現場都有專業評委為演員打分,尚湖鎮還出臺特色文化創作激勵機制,對獲得市級以上榮譽的作品和年度創作成績突出的個人進行獎勵。

  事實上,隨著各地扶持政策出臺,地方文化大舞臺越來越向專業化靠攏。《暨陽戲臺》是由江陰市一檔純票友出演的以錫劇為主、兼顧其他劇種的電視欄目。為了達到播出級別,當地文化部門特別邀請專家作為藝術顧問對票友的表演進行指導,並對表演內容進行“三審校驗”。有了專家援手,票友的表演水準和專業度大幅提升,草根明星不斷涌現。從鹽城“百姓星光大舞臺”走出的鄉村明星紛紛登上了央視舞臺,成為深受群眾喜愛的鄉土藝術家。

  “大舞臺+”,盤活當地文化資源

  更可貴的是,“大舞臺”的建立盤活了當地的文化資源,令基層文化不斷迭代、升級,嫁接出越來越豐富的文化樣貌。

  “宜興鄉土文化資源豐富,散佈於民間的傳統藝術項目有30多種。隨著‘荊溪之夏’‘文化區域互動’和‘文化服務新行動’的深入人心,不少瀕臨失傳的民間藝術得到傳承發揚,重新煥發生機。”丁建惠對《新華日報》記者説。近年來,該市先後創建了“男歡女嬉”“盾牌舞”“猴棍”等一大批特色團隊,基本實現了“村村有團隊”“一地一特色”。在“江蘇獅舞之鄉”徐舍鎮,青獅隊伍已發展到30多支,擁有“鑼鼓之鄉”稱號的太華鎮,村村都有“十番鑼鼓”隊,宜興市民樂團、張渚“男歡女嬉”舞蹈隊、官林盾牌武術隊等36個團隊還依託大舞臺組成了“宜興市民間文藝團隊聯合會”,積極參與區域互動,使宜興的群眾文化初步實現了“組織起來、活躍起來、繁榮起來”的目標。

  “今年七八月份,‘群樂匯大舞臺’將啟動大運河沿線城市非遺節目展示。”杜曉春副局長説,以大舞臺為載體,“群樂匯”將為老百姓提供形式更加多樣、文化含量更高的産品,更好地滿足老百姓的文化需求。

編輯:穆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