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還微空間於民 讓城市更有溫度
新華日報  2018-06-15 10:25:52

  原標題:南京徵集獻血設施設計方案折射建設新理念 還微空間於民,讓城市更有溫度

  6月14日,南京啟動重點地段獻血設施設計方案的有獎徵集,選取位於商業地段、公園綠地等區域的6個地點,邀請設計師對一個或多個地點的獻血設施遞交設計方案。這場徵集活動,折射規劃等部門對城市小微公共空間的關注。從獻血設施切入,城市管理者書寫的是讓城市更有品質、溫度的新理念。

  最有人情味的“小建築”

  南京紅十字血液中心副主任戴宇東説,南京目前約有40個獻血設施,有關獻血設施的專項規劃正在編制中。除了增加數量、優化佈局,獻血設施自身能否更有地域文化特色、主題形象更鮮明、功能價值更突出,也是該中心與規劃等部門關注的課題。這次聯合舉辦徵集活動,就是希望把獻血設施打造成受歡迎的城市小品,讓人們願意走近、停留。

  南京市規劃局詳規處處長蘇玲表示,除了要吸引一定的人流量,獻血設施還要避免影響交通,與周邊設施協調共存,確實是值得設計師大開腦洞的題目。主辦方將於6月20日組織現場勘查,徵集到的方案將由專家委員綜合考慮設計創新、方案可行性等因素進行評審。

  獻血設施體現城市文明,承載公眾愛心,可以説是公共空間內最有人情味的“小建築”。南京市規劃局副局長劉青昊表示,城市公共空間是公眾最容易感知的部分。獻血設施作為點睛之筆,無疑將為整個城市品質加分。

  近年來,南京規劃部門將更多的目光投向城市公共空間,尤其是與市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微空間,制定《南京市街道設計導則》《南京市公共空間導則》等,還啟動《南京市主城公共空間規劃》的編制。這一系列動作,就是希望由細微處入手,提升城市品質,塑造城市特色。

  從宏大敘事到關注人本體驗

  南京市秦淮區洪武路街道王府園小區,建於上世紀80年代。小區中央約1000平方米的廣場,是1300多戶居民休閒娛樂的主要場所。去年,小區入選該市公共空間“微更新、微幸福”項目。政府出資近10萬元,將廣場破損的鵝卵石路面換成防滑地磚,並安裝健身器材、象棋臺、座椅、照明設施。街道工作人員朱寶國説,老舊小區的改造,可不僅僅是房屋出新,公共空間的提升也很重要。

  南京市委社建工委規劃指導處處長曹靜介紹,南京去年試點 “微更新”,11個項目主要是小廣場、小長廊、小空地等“夾心地”“插花地”。“微更新”的原則是 “缺什麼、補什麼”,並由居民和專家共同評選設計方案,項目竣工後群眾滿意度非常高。今年,社建工委聯合規劃局、城管局,繼續開展公共空間“微更新、微幸福”活動,目前已徵集44個項目。

  “前30年的快速化城市進程,強調速度、效率,追求寬馬路、大街區和標誌性的廣場,造成許多不夠人性化的體驗。”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王承華認為,“現在,關注小街道、小遊園、城市轉角處、老舊小區內的公共空間,對這些微空間進行挖掘、重塑,是由生産導向回歸生活本源,契合高品質發展的精神。”

  蘇玲也表示,城市規劃設計的理念,已從講究宏大敘事,到關注人本體驗,建設理念已從“好看”變“好用”,進而追求“有活力,有內涵”。從停車便利、無障礙設施貫通,到打造舒適宜人、富有內涵的微空間,讓人們願意在其中休閒、釋放活力。

  把“邊角料”變成“公共客廳”

  南京市建鄴區南苑街道話園社區書記李晶告訴《新華日報》記者,社區多次開會徵求居民意見,還專門請專家到小區現場指導,就是想給居民一個滿意的公共空間。

  王承華説,對城市微空間進行功能、品質的提升,動作不會太大,花費也不多,只要規劃設計合理,對於提升城市空間品質會有非常好的效果。她建議,設計師要堅持以人為本,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充分考慮功能、交通、景觀、配套等因素,並且融入新鮮創意,積極調動周邊公眾的參與。

  曹靜告訴《新華日報》記者:“目前,我們出方案評選和項目落地後的獎勵資金,施工資金由項目所在街道承擔。一些高校很支持,如東南大學的學生參與項目可算學分。今年,很多街道都找大學教師和學生做設計。”但她也總結出幾個問題:第一,設計方案如何更接地氣?有些設計方案過度追求創新性,但在功能性、長效性、安全性方面有不足。第二,方案如何更好落地?有些很好的設計方案,基層在落地時會有改動,最終效果有所弱化。第三,如何更好發揮市場作用?目前主要是政府在單方面推進,引導更多社會資源和市場力量,也是亟待加強的。

  近年來,在上海等大城市,一些城市“邊角料”華麗變身“公共客廳”。在蘇玲看來,城市中有不少“失落”的微空間,要把它們找出來,再以“繡花功夫”精細化設計,把這些微空間建設好,“交還”給社會公眾。王承華建議,借鑒上海、深圳等地經驗,探索建立社區規劃師庫,完善相關機制,把這項提升城市品質、服務居民生活的好事堅持做下去。

編輯:穆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