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社會辦醫需補上優質服務短板
社會辦醫正迎來中央和地方多重政策力挺。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上半年已有近20省市發佈促社會辦醫新政,涵蓋降低準入門檻、提高審批效率、提供財稅和投融資支持等多項關鍵內容。國家衛健委也發佈《關於進一步改革完善醫療機構、醫師審批工作的通知》,大大放開社會辦醫門檻。(7月9日經濟參考報)
數據顯示,2017年末全國共有醫院3萬家,其中公立醫院1.2萬家、民營醫院1.8萬家。相比2016年,公立醫院數量減少了約1000家,民營醫院增長了2000家。此時,各地及國家密集出臺一些支撐政策,對正處在蓬勃發展勢頭的社會辦醫來説,確實是一大利好。
不過,將這些政策紅利變成真正的發展利好,社會辦醫亟需補上優質醫療服務欠缺這塊短板。
社會辦醫能夠快速發展,得益於近年來國家放開和鼓勵社會辦醫的一系列政策,也在於它們彌補了公立醫院資源不足和分佈不均衡,以及為患者提供了一些全新的就醫體驗。然而,政策利好的邊際效用很快就降低甚至消失。目前,我國民營醫院佔全國醫院總數的60%,但服務量僅佔20%。可以説,相對於公立醫院,民營醫院是只長個子不長肉,競爭力仍然較弱。這裡面的確有準入門檻高、前置審批程式繁瑣、醫療人員職稱評定難等政策上的因素,但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多年來,民營醫院不僅沒能形成與公立醫院錯位競爭的格局,難以為患者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反而成了“坑蒙拐騙”的代名詞,無形中制約了社會辦醫的成長和壯大。
僅2018年,媒體就報道過多起民營醫院利用各種手段坑害患者的新聞。有的上了手術臺被加項目,小小的一個包皮切除手術,就要一兩萬元;有的雇用醫托冒充醫護人員,將沒病的人忽悠到醫院花錢做檢查和治療;有的發佈虛假醫療廣告,冒用正規醫院網站欺騙患者,等等。由此帶來的後果是,即便公立醫院人滿為患、一號難求,患者對民營醫院也是敬而遠之。“2013湖南民營醫院生態環境與誠信現狀藍皮書”顯示,民眾信任民營醫院的比例僅30.6%,不及公立醫院信任度的1/2。
對社會辦醫來説,避免公立醫院吃肉、民營醫院喝湯的發展狀況,必須用好密集出臺的利好政策,以高品質作為自己的發展方向,勇敢切除虛假廣告、醫托等一些影響民營醫院發展的“毒瘤”,沉下心來用優質醫療服務贏得患者、贏得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