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深化“放管服” 刀刃要向內
據南京日報報道,作為棲霞區探索“放管服”改革創新的試點,在不見面審批的基礎上,江蘇省中醫院仙林分院項目嘗試全程代辦、並聯推進、容缺受理,原計劃兩年的“跑前期”,最終只用了14個月。
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是一場刀刃向內的政府自身革命,是推動政府職能深刻轉變、極大激發市場活力的戰略舉措。在此過程中,對外,政府各職能部門要努力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務,讓企業和人民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對內,要系統推動體制機制的優化革新,打造高效透明低成本的政務服務體系。前者是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後者則是解決問題的路徑方法,練好內功,由內及外,“放管服”改革才能落到實處,最終實現政府職能的根本性轉變。
在省中醫院仙林分院項目上,南京棲霞區有諸多創新舉措,不見面審批、並聯推進、容缺受理等制度的推出,讓企業和群眾不再來回跑、反復跑,大大縮短項目“跑前期”時間,帶來實實在在的社會效益和潛在收益。從對外的角度看,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服務品質都得到了提升,彰顯了以人為本的民生情懷。經過實踐檢驗後,這些創新舉措無疑具有廣泛的推廣價值。
然而換個角度看,雖然企業和群眾少跑路了,卻有很多人多“跑路”了。代辦員要對接十多個部門,打通數十個環節;區政府負責人和各職能部門一把手拉起微信群溝通進度、會診難點。這其中體現出的責任意識、服務意識和擔當精神固然可圈可點,但在系統層面,人的痕跡、作用仍然較為明顯,從一個側面説明在內部行政流程上,仍有一些審批環節需要精簡,信息化和“互聯網+”的水準仍不夠高。距離真正的“讓數據多跑路”,仍有很大的優化提升空間。
當“放管服”改革進入深水區後,難點之一就是打破政府部門的地域層級限制和條塊劃分,對業務流程進行重組、再造和優化。現實中,各部門信息不共享、標準不統一、職能邊界交錯不清的現象普遍存在,有些地方甚至要給工作人員配備數臺電腦,安裝十多個業務辦理系統。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主觀上認識到位了,執行上、技術上仍面臨諸多梗阻和藩籬。如何將這些系統整合融通,不僅是地方和基層的問題,更需要頂層謀劃、統籌協調;需要從上到下全面梳理公共服務事項的前置條件、辦事流程、難點障礙;以問題為導向,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推進政務服務的協同化、便捷化和智慧化,切實做到信息聯通、互認共享、服務聯動。
6月底,國務院召開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轉變政府職能電視電話會議指出,要打造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三年內實現國務院部門數據共享、滿足地方普遍性政務需求,五年內政務服務事項全面實現“一網通辦”。深化“放管服”改革,我們既要盯緊眼前的項目目標,滿足群眾所盼所需;更要著眼于大方向、大目標,苦練內功,從根本上不斷提高行政審批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供優良的營商、政商環境,為城市凝聚起創新發展的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