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莊嚴的國之祭奠 堅定的和平願景
新華日報  2018-12-14 11:47:24

  原標題:白鴿放飛、鐘聲邃遠、每隔12秒點亮一片紫金草花瓣 …… 莊嚴的國之祭奠, 堅定的和平願景

  12月13日,冬日暖陽驅散陰霾與寒冷。第五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

  這是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夏淑琴老人第五次來到國家公祭儀式現場,81年前,她的7位親人慘遭侵華日軍屠殺;這是攝影師克裏斯·馬吉第二次參加公祭儀式,81年前,他的祖父冒著生命危險拍攝下這段歷史,今天他拍攝“今日美麗南京”展現中國巨變。

  淩厲的警報聲響徹南京上空,白鴿放飛,和平大鐘之聲邃遠,每隔12秒點亮一片紫金草花瓣……“銘記歷史,面向未來,永續和平。”這是莊嚴的國之祭奠,這是堅定的共同願景。

  默哀一分鐘,以國家名義祭奠同胞

  當天10時01分,南京城警報聲響起,江上的輪船、路上的汽車跟隨鳴笛,轟鳴聲震蕩著南京的大街小巷。紀念館裏8000余人肅立,紀念館外行人駐足、車輛停駛。人們在同一時間為遇難同胞默哀。

  以國家名義祭奠同胞。這一分鐘,這個城市,時間仿佛凝固。

  第五個公祭日,《南京市國家公祭保障條例》正式實施,“默哀一分鐘”明確列入法規,國家公祭活動保障工作進一步規範化、法治化。在南京,“默哀一分鐘”既是法的約束,更是人們情感的自然流露。

  在南京商業中心新街口、湖南路,來往的車輛停在十字路口外,行人駐足。在早高峰剛過的地鐵站裏,人們停下腳步觀看電視直播公祭儀式,手中報紙的頭版是黑色的,手機頁面也是黑白的。

  一分鐘默哀畢,街頭的人流車流恢復。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裏,悼念儀式繼續進行。

  南京市玄武高級中學高一學生王子赫神情肅穆,這是他第一次參加國家公祭儀式:“我第一次了解到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是在小學二年級,後來我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參觀,並不斷尋找相關史料了解,現在那段歷史已經深深烙在心底。”

  以民族之力矢志復興。南京市人大代表、江蘇三法律師事務所執行主任劉偉在公祭儀式現場司法方陣站立。他對記者説:“國家公祭從一開始,就體現民意與立法神聖莊嚴的統一,定會鞭策我們銘記肩負的重任,珍惜和捍衛來之不易的和平環境。”

  敲響和平大鐘的6位代表中,有一位是“守島英雄”王繼才的兒子王志國,“鐘聲警醒:和平時期也要居安思危,唯有砥礪前行,方可守護和平。”

  “和平發展,時代主題,民族復興,世代夢想……”81名青少年代表鏗鏘有力誦讀著《和平宣言》,向世人宣告著800萬南京人的和平祈願,這也正是華夏兒女的心聲。

  不同膚色,共同發出“和平宣言”

  夏淑琴老人等10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參加了13日的國家公祭儀式。“又見面了,您的身體好嗎?”第二次參加公祭儀式的克裏斯·馬吉向夏淑琴問候道。他的祖父曾經在81年前用一台16毫米的電影攝影機拍攝記錄了日軍暴行,也記錄下了夏淑琴的經歷。去年起,克裏斯·馬吉扛起攝像機,沿著祖父當年的足跡展開跨越80年的鏡頭對話。

  12月13日下午2點,《歷史·和平·發展——馬吉祖孫的南京影像》展覽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開幕。展覽向觀眾展現81年鏡頭對比中的南京巨變。

  81年前,日軍攻佔南京,南京鼓樓醫院的外科醫生羅伯特·威爾遜選擇了留守,他保護並救助了無數中國人。如今,他的兒子鮑勃·羅伯特·威爾遜也成為一名醫生,這是他第三次參加國家公祭日紀念活動、第四次來到南京。鮑勃·羅伯特·威爾遜告訴記者:“讓更多美國人了解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我們一直在為之努力。”去年11月,羅伯特·威爾遜醫生的紀念碑在他的家鄉美國南加州洛杉磯郡亞凱迪亞市落成。

  來自加拿大的布萊迪告訴記者,他的爺爺曾是南京鼓樓醫院的美籍醫生理查德·布萊迪,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期間參與救治難民。布萊迪和女兒12日專程參觀鼓樓醫院。

  來自日本日中勞動者交流協會的廣崗凈進告訴記者,他現在是大阪市立大學的一名老師,1995年,他讀大學二年級時,為深入了解南京大屠殺那段歷史,他來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參觀。現在他在大學教授東亞近現代史,研究方向主要是人權保障與世界和平關係,“世界和平是人權保障和發展的基本條件”。

  英國知名製片人史蒂夫·米爾恩告訴記者,這次來參加公祭儀式是應克裏斯·馬吉的邀請,“我現場看到那些參加過抗日戰爭的老戰士、南京大屠殺倖存者,他們有的身上還留有戰爭帶來的傷疤,讓人愈發感到戰爭很殘酷,和平需要人類共同維護。”

  海外華僑華人社團舉辦的一系列悼念活動也在世界各地陸續開展。當地時間12月8日,由“美中和平友好促進會”“美國華人社團聯合會”聯合主辦的“南京大屠殺及珍珠港事件死難者公祭日悼念活動”,在美國南加州蒙特利公園市市政府廣場“中美二戰紀念碑”前舉行。當地時間12月9日,海外首座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紀念碑在多倫多揭幕。當地時間12月10日,由“中荷文化經濟關係基金會”主辦的“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活動在海牙國際新聞中心舉辦。

  點亮不滅“燭光”,那是人類的愛和安寧

  曾經深受苦難的城市,更懂得和平的可貴。古城南京用自身的實際行動,不斷向世界傳遞著和平理念。

  12月13日下午3點,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外,眾多市民駐足留影;紀念館內,2018“世界和平法會”在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名單墻前進行。

  75歲的時浩帶著家人前來祭奠81年前慘遭日軍殺害的爺爺時學康和奶奶時郁氏。時浩的外重孫只有5歲,他指著遇難者名單墻上“時學康”和“時郁氏”的名字説:“不要戰爭,不要戰爭!”

  入夜,南京城華燈初上,像往日一樣安靜愜意。連續多年的“燭光祭·國際和平集會”是人們在這個特殊日子裏的最後一個儀式表達,也是人們對於推動和平永不止步的思索與交流。

  81年前的冬日,每12秒就有一個中國無辜生命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慘案中遇難;81年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祭場,一束象徵和平的“紫金草燭光”映入300余位中外人士的視線,每隔12秒,一片紫金草花瓣點亮,寓意和平年代生命的重生。

  91歲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葛道榮説:“今晚,大家手裏的燭光會熄滅,但我們內心悼念遇難同胞的火苗會一直燃燒著,永不熄滅!”

  波蘭奧斯維辛集中營紀念館館長彼得·採溫斯基冷靜思考戰爭對人性的泯滅:“81年前,在南京,有30萬無辜的民眾慘遭屠殺。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盧旺達等世界上許多其他的地方,也都發生過類似屠殺事件。我們要時刻謹記尊重人的生命、人的價值,才能在不同國家、不同民族間構建起和平穩定的環境。”

  “我真誠呼籲:讓我們攜手,共同為渴望和平的人們建立起緊密的聯繫。讓我們不懈努力,去尋找新的且富有成效的途徑,確保世界上各個國家的安全和繁榮。”國際和平城市協會會長弗萊德·阿門特的聲音清晰有力,穿破夜空,與星空和希望同在。(新華日報 記者 沈崢嶸 付岩岩 葉真)

編輯:羅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