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城:美麗宜居高品質
省委十三屆八次全會對深入推進美麗江蘇建設作出安排,要求以美麗宜居城市建設為抓手,建設美麗江蘇,共創美好家園。作為美麗宜居城市建設全國唯一的試點省份,8月3日,我省召開美麗宜居城市建設暨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部署會,會議出臺一攬子舉措,使“美麗宜居城市”變得具體可感。
全國唯一試點省,為什麼是江蘇?
自唐宋以來,江蘇就是中國理想人居地的代表,“據龍蟠虎踞之雄,依負山帶江之勝”的南京,“雲埋虎寺山藏色,月耀娃宮水放光”的蘇州,“北郭清溪一帶流,紅橋風物眼中秋” 的揚州,“湖上青山山裏湖,天然一幅輞川圖”的無錫等山水入城、人文薈萃的城市,都是人民群眾在歷史進程中不斷創造發展的與生産生活方式相適的理想人居地。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我省先後開展了一系列住房和城鄉建設專項行動,有力推動了全省城鄉人居環境顯著改善,獲得了全國最多的“聯合國人居獎”和“中國人居環境獎”,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和歷史文化街區數量全國最多。
“江蘇多年持續致力探索人口高密度地區的城鎮化發展和人居環境改善之道,形成了豐碩的階段性成果,但各地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發展粗放及不銜接、不配套和不協調的‘城市病’問題。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也警示我們在城市發展方式的轉型中,韌性能力提升是重要一環。”省住建廳城鎮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丁志剛介紹,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城市硬體設施的有力保障,更有賴於城市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需以系統化的思維強化城市建設發展轉型的目標綜合、資源整合、項目集成和一體化實施。同時,從發展規律看,江蘇城鎮化水準已超過70%,先於全國進入城鎮化相對穩定發展的後半程,城市建設發展方式轉型勢在必行,從關注城市治理的規模供給到品質供給,鼓勵小規模漸進式有機更新,並更加重視個性化設計、特色化建設和精細化管理。
2019年6月,江蘇向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提交了工作報告。住建部充分肯定了我省的工作,認為江蘇的思路與中央工作導向高度契合,明確我省作為全國唯一省份開展美麗宜居城市建設試點工作。
“三美協同、三居遞進、三城與共”
“美麗”“宜居”“城市”,這三個關鍵詞有機聯繫、辯證統一。丁志剛介紹,美麗宜居城市的建設目標經過了系統謀劃,“三美協同、三居遞進、三城與共”是“美麗宜居城市”的主要目標分解,三者相互交織、互相推動。
“美麗”,包括環境優美、人文醇美、建設精美,強調自然、人和城市是一個有機生命共同體,是“美麗中國”在城市層面實踐探索的“美美與共”的價值體現。
“宜居”,包括安居體系、適居服務、樂居家園,強調的是關注老百姓的居住需求,從住房到配套公共服務、再到生活家園場所營造,努力為人民提供更舒適的居住條件,這是美麗宜居城市的工作原點。
“城市”,包括健康城市、魅力城市、永續城市,兼顧外在與內涵、現在與未來,符合人居環境科學和世界城市發展的趨勢和共識。
美麗宜居城市建設還要對標國內外先進城市建設經驗,以建設美麗宜居住區、街區、小城鎮為載體,積極實施點塊、條線、面上的試點示範和重點突破。美麗宜居住區,要在完成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危險房屋解危的基礎上,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有效提升群眾居住品質。美麗宜居街區,要推動“圍墻內”私密獨立的居住空間與“圍墻外”多元活力的開放空間充分銜接,打造一批具有生活氣息和發展活力的街區。美麗宜居小城鎮,要加強重點中心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促進産鎮融合,完善城鎮功能;要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各類文化遺存、傳統街巷等特色資源,強化特色風貌塑造。
注重系統化思維,提升綜合效果
江蘇的美麗宜居城市建設分三階段推進。第一階段,充分利用好3年試點期,建成一批美麗宜居城市樣板,積累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試點經驗。第二階段,全面推進美麗宜居城市建設,力爭到2025年,建成更多可觀可感的美麗宜居住區、街區、小城鎮。第三階段,到2035年,全省城市基本達到美麗宜居城市標準,形成一批具有江蘇特色、代表江蘇水準的美麗宜居城市,讓人民群眾明顯感受到城市美麗宜居水準提升所帶來的美好生活。
當前,江蘇美麗宜居城市建設已經進入試點推進階段,系統探索美麗宜居城市建設路徑。
省住建廳廳長周嵐説,試點要注重用系統化思維推動項目集成、資源整合、綜合效果體現。“條”的項目要更加綜合,比如,黑臭水體整治要在完成任務基礎上,推動營造濱水開放空間,打造水清岸綠、富有城市特色的美麗宜居環境;“塊”的項目,要更加集成,比如老舊小區改造要系統考慮地上和地下、室內和室外、環境和配套、硬體和軟體,努力建設成為宜居住區,並探索宜居住區建設和城市街道空間塑造的深度融合。
目前,江蘇積累了關於美麗宜居城市建設的一系列技術研究成果。在總結前期地方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組織編制了《江蘇省美麗宜居城市建設指引》和《美麗宜居城市實踐案例集》,為各地提供技術支撐和工作指導。
我們的家:提檔升級補短板
老舊小區由於存在基礎設施不足、公共服務不完善等短板,嚴重影響著老百姓的居住舒適度。3日,在南京召開的全省美麗宜居城市建設暨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部署會上傳出消息,全省2000年前建成的老舊小區共10411個,涉及居民302萬戶,通過各地多年持續努力,已改善老舊小區6274個,234.3萬戶居民居住環境得到改善。下一步,我省將加大推進力度,對老舊小區進行提檔升級,補齊宜居家園短板。
問需於民,共建共治宜居家園
每個老舊小區,居民改造願望各不相同。如何達成共識、推動居民共建共治,直接影響小區改造效果和後續管理。“2018年,我們就組織開展了城市居民改善住區意願的專題調查。實踐表明,群眾意願了解越充分,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切入點就越精準,實效就越好。”省住建廳廳長周嵐説。
老舊小區改造中,為達成共識、推動居民共建共治,各地進行了很多探索。鹽城市鹽都區潘黃街道酒廠片區建於1995年至2002年,涉及8個老舊小區、18幢多層樓房,總建築面積 59200平方米,共有居民566戶1430人,建築密度較大,人口集聚度高。鹽城市副市長吳本輝説,如果以單個單位改造,必然零散無序、重復投資,而如果集中連片綜合改造,可以提升投入效益、改善整體形象。片區成立了居民議事室,經過與居民代表反復溝通交流,達成了打破原先各自的小圍墻實行集中連片綜合整治的共識。改造後,該片區成了物業統一管理、資源統一共享、居民積極自治的宜居家園。
蘇州打造“蘇”式改造模式。蘇州市副市長吳曉東介紹,蘇州完成了老舊小區基礎數據庫建設,計劃建設城鎮老舊住區改造管理系統,將居民意願作為項目生成的重要指標,通過數據分析安排優先序列,形成年度計劃和中長期規劃。發起“出資‘一塊’錢,‘一塊’來改造”行動,培育居民參與改造的意識和主人翁精神。
直面痛點,“改”到居民心坎上
如何“改”到百姓心坎上,讓老舊小區煥發青春,各地涌現出很多創新做法。南京市副市長邢正軍介紹,為解決居民上下樓難問題,南京摸索總結出一套“業主主導、政府搭臺、專業輔導、市場運作”的有效做法,出臺了《既有住宅增設電梯實施辦法》等文件,截至6月底,該市已加裝並投入使用976部電梯,佔全省加裝電梯總數的82%。南京還把構建老舊小區長效治理機製作為最終目標,整治前便成立管理主體,制定管理方案,介入整治工作管理和監督。
老舊小區管線整治,因涉及不同單位,在推進中常面臨阻力。鹽城在改造酒廠宿舍片區時,由市住建部門牽頭,組織協調供電、供水、電信等部門參與支持,供電部門出資400多萬元實施桿線入地,電信部門將“飛線”全部地埋,供水單位無償改建老舊管道,形成“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良好局面。
停車難也是老舊小區居民的一大痛點。鎮江市積極整合老舊小區周邊資源,利用拆遷閒置地、危房解危騰出地建設停車場,並進行智慧停車管理試點,多措並舉解決停車難題。
政府主導,探索市場化參與機制
錢從哪來,是改造老舊小區首先需直面的問題。據了解,老舊小區改造面廣量大,單純依靠政府投入難以為繼,必須在堅持政府引導的基礎上,引進市場機制,鼓勵居民參與。
蘇州等地已邁出探索步伐。“蘇州引進阿裏菜鳥等旗艦企業參與改造,提升配套服務,首個菜鳥驛站已在昆山中華園小區開業。我們還首創國企、銀行合作方式,中華園改造項目獲建行貸款4500萬元。”吳曉東説,目前,蘇州共有8個改造項目完成金融機構融資計劃3.26億元,發放地方政府專項債7000萬元,突破了一直以來單一依靠財政實施改造的情況,為形成可持續的投入機制創造條件。
張家港市則建立了鄉鎮企業反哺機制,鋼村嘉園小區改造投資約9200萬元,全部來源於當地鄉鎮企業。
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我省要求積極探索市場化參與機制和改造收益讓渡分享機制,吸引電梯、快遞、停車、物業服務等專業機構和社會資本,共同參與各類服務設施的改造、建設和運營;支持以“平臺+創業單元”方式發展養老、托育、家政等社區服務新業態。我省還要求各地整合相關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按照“誰受益、誰出資”的原則,引導居民出資共同參與改造。
周嵐介紹,受疫情影響,截至6月底,省政府明確的今年500個老舊小區改造任務,已有55.4%的項目進場施工,總體進度比較慢。考慮到下半年疫情的不確定性,要求各地務必“趕前不趕後”,加大工作推進力度,列入國家改造計劃的244個項目要逐一銷號按時完成,確保省定500個項目在年底前全面完成。(新華日報 記者 王曉映 白雪 記者 金亦煒)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