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8日開始,南京迎來了本世紀最長的梅雨季。
43天的時間裏,雨水連綿,平均降雨量達到了660毫米,堪比往年大半年的降雨量。
雨水“超長待機”,南京雨花臺區雨花新村的居民,心情卻沒有因此“泡湯”。
往年的雨花新村,幾乎逢雨必澇,如今,因為雨污分流、管網改造到位,小區告別了雨季“水漫金山”。有居民笑著感嘆:“出門不用挽褲腳了,真好啊!”
自2016年起,建成30多年的雨花新村片區開始改造出新,基礎設施陳舊、公共服務缺失等老舊小區的共性難題被一一破解。
通過4年時間的努力,雨花新村“改”出了幸福感,“造”出了滿意度,成為雨花臺區打造了城市精細化建設管理的精品工程。
80年代的“金花”
20世紀80年代,南京市住宅小區建設中,有“五朵金花”熠熠生輝,它分別是南湖、雨花、後宰門、中山東路、鎖金村5個大型住宅區。
其中,雨花新村于1986年建成,是當年南京全市唯一竣工的小區,也是雨花臺區第一個擁有規範配套的小區。
雨花新村竣工典禮
“雨花小區有住宅21個單位83幢,劃分為5個生活村,共設計建造有36個配套項目。”解美川曾任南京市城鎮建設綜合開發公司第三處主任,主持小區建設。
據解美川介紹,雨花新村在建設初期舉行公開招標,共有27個單位拿出設計方案參與競標,通過層層評選,才確定了最終方案。
“我們現在回過頭去看,依然可以看到小區在設計上的許多用心之處。” 解美川一邊看著小區平面圖,一邊説道:“小區住宅採用了點狀建築和條狀建築相結合的佈置手法,這樣就使得小區大部分住宅是南偏東的朝向,保證了良好的日照、通風和採光。”
在相當長的時期裏,在雨花新村裏擁有一套房,曾經是很多人的夢想。
然而,歲月易逝,不饒人也不饒小區。當年的明星片區,在歷經30多年的風雨後,成了雨花臺區面積最大的開放式老舊小區群。
片區分為共青團路社區、普德村社區、能仁裏社區和雨花臺社區,常住居民1萬多戶,以拆遷安置居民、改制國企職工、低收入困難家庭為主;建築陳舊、私搭違建多、管理難度大,居民對佔道經營和環境衛生等問題的投訴居高不下。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自2016年起,雨花臺區雨花街道開始實施“雨花新村整治出新計劃”。
老小區“大變臉”
共青團路社區位於南京雨花颱風景區西側,範圍包括雨花新村的一村、三村、四村和五村。
出新改造後,小區面貌煥然一新。原本開放式的小區有了門禁和監控探頭,規範管理的同時提升了居民的安全感;樓房外立面刷上了暖色調的咖啡色或米黃色,簡潔中帶著溫馨;道路平坦通暢,車輛停放有序;綠化成片,精心修建的小公園,成了居民休閒健身的好去處。
小區居民們紛紛表示,這次改造真正改到心坎上了。
共青團路社區書記趙化珍
共青團路社區書記趙化珍介紹,高滿意度的背後秘訣,就是尊重居民意願,引導居民積極參與。“小區的出新改造,是一項民生實事。在實施過程中,我們讓居民也參與進來,充分徵求居民的意見。”
小區住房原本建有垃圾通道,居民的生活垃圾都是通過樓道間的垃圾通道直接往下倒,再由環衛工人在樓房下面的垃圾出口清運。
這樣的倒垃圾方式雖然方便,卻有很多弊端。“根據居民反映,垃圾通道經常堵塞,容易招老鼠和蚊蟲,特別是到了夏天,通口口散發的臭味讓人難以忍受。”趙化珍説道,“垃圾通道原本不在小區改造範疇之內,在聽取居民意見後,垃圾通道在改造中也被封堵。”
作為老舊小區,共青團路社區的居民中,老年人佔了大多數。為此,小區在改造過程中更注重“宜居”性的打造,並結合了“適老化”的理念。
小區的出入口進行了無障礙化改造;小區地勢起伏較大,許多道路上設有階梯,這次改造特意在兩邊加裝了扶手;為提升環境,增加老年人的活動空間,小區在改造過程中,利用幾塊小型空地,建起了小小的“口袋公園”。
“我給自己養老選了個的好地方啊!”83歲的邵省三是共青團路社區的新居民,2018年入住雨花新村三村後,恰好遇上了小區出新改造。如今,便捷的生活,舒適宜居的小區環境,完全滿足了邵省三對晚年生活的期待。
“刷新”居民幸福生活
雨花新村的改造出新,帶給居民最大的感受就是住老舊小區,一樣能過上幸福生活了。
“做夢都沒想到,小區能變這麼好!”72歲的姚玉華1987年就住進了雨花新村,見證了小區的變遷,“剛搬進來的時候,路邊的樹才一人高。一群人搬完家想吃頓飯,都要走路到中華門去。”
而在30多年後的今天,邵玉華已經能在家門口逛商場了。
花鄰裡薈生活中心
2020年元旦,佔地1.5萬平方米雨花鄰裡薈生活中心在雨花新村隆重開業,這是雨花街道斥資1億多元打造的社區服務中心,並引進了專業社區商業運營機構。
購物、餐飲、社區服務中心、社區文體中心等在這裡融為一體,居民實現了足不出小區,一站式解決生活所需。
2019年以前,共青團路四村有一個主城極為“罕見”的露天菜場,百米長的小區消防通道,連著400多平方米的空地,被近200個攤位擠得滿滿噹噹,地面坑洼、污水四溢……
在2019年的小區出新改造中,菜場取締、攤販遷走、千余平方米的違建被拆除,一座健身遊園在原址嶄新亮相,成了居民散步休憩和文藝隊排練的好去處。
在雨花新村北邊,共青團路附近的普德村路,全長不到200米,路幅平均只有5米,沿線卻有3個老舊小區、1所小學、1所幼兒園,機動車亂停放導致的擁堵,是“老大難”問題。
南京首個立體停車場
2017年10月26日,南京首個立體停車場普德村路122號落成。每個立體停車庫佔地36平方米,能停12輛車。停車場內共設有5組,共可停下60輛轎車,大大節約了空間。
如今,這裡已建成兩處“摩天輪”立體停車場,加上地面停車位,可供四五百輛汽車停放,“搶車位”徹底成了過去式。
“走心”的改造,不僅“改”出了新面貌,還“造”出了新生活,居民的幸福感也愈來愈強。
管理“保鮮”改造成果
改造只是第一步,老舊小區改造後如何長效管理、持續更新?
雨花街道在啟動片區綜合整治之前,就制定了“改造一片、出新一片、物管跟進一片”原則。出新後,雨花新村片區啟動了封閉式物業管理。
實現精細化管控,社區是第一“責任人”。趙化珍介紹説:“社區旁的市第一醫院南院,最初沒有開急診,為滿足居民有時緊急就診的需求,我們積極協調,如今,南院急診已經開診;社區門前行人車輛多,街道、社區就協調交管部門,新增了斑馬線和紅綠燈。”
2020年5月份,共青團路社區還專門牽頭成立了慈善基金會,向居民、駐地企業等募集到的善款,將全部用於幫扶社區內的孤寡老人和困難戶。
隨著小區環境變好,生活品質提高,居民也積極參與到社區的管理工作中來。今年疫情期間,小區居民爭當志願者,積極投身社區防疫工作,為小區的“零感染”盡心盡力。
以“新”換“心”,共管共治,改造設施和持續完善服務的相結合,換來了居民持久的滿意與放心。
雨花新村片區的“80後”小區,迎來了幸福升級。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