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直觀中國       |         原創        |        視頻               融播報       |       輿情智庫            房産        
創新驅動——探索改革科技體制推動創新發展的南京路徑
2020-11-12 09:05:35來源:南京日報編輯:羅毅責編:路晶森

  原標題:創新驅動——探索改革科技體制推動創新發展的南京路徑

創新驅動——探索改革科技體制推動創新發展的南京路徑

中國(南京)軟體谷目前擁有涉軟企業2967家,近30萬“碼農”在此編寫著創新經濟“源代碼”。南報融媒體 記者 馮芃 攝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作為我國的科教重鎮和全國唯一的科技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近年來,南京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啟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121”戰略,即建設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打造綜合性科學中心和科技産業創新中心“兩個中心”、構建一流創新生態體系,開拓了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的新實踐。 

  2020年一季度,南京成為全國“萬億俱樂部”中唯一正增長城市;上半年,南京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總量首次躋身全國十強;三季度,全市地區生産總值同比增長3.3%,繼續穩步走在國內同類城市前列。——成績的背後,是南京通過創新鑄造的強勁動能。 

  世界知識産權組織最新發佈的2020年創新指數顯示,南京綜合排名由2017年的全球第94位躍升到第21位;在科技部的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中,南京在72個城市中位列第四。——數據的背後,是創新正成為南京最鮮明的氣質、最顯著的標識。 

  建設新研機構,探索調動科研人員成果轉化積極性的南京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國一直存在著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不力、不順、不暢的痼疾,其中一個重要癥結就在於科技創新鏈條上存在著諸多體制機制關卡,創新和轉化各個環節銜接不夠緊密。 

  如何打通這些“體制機制關卡”?如何讓創新和轉化環節更加緊密地銜接?南京創造性地探索出獨具特色的新型研發機構,有效地打通了創新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里。

  南京的新研機構最大的特點,是鼓勵科技人員持大股、實行市場化運作和職業經理人管理。以股權激勵為突破口,理順知識産權歸屬、利益分享比例,打破一個個制度障礙、思想障礙,一大批高校院所、科技人員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了起來。

  劍橋大學、斯坦福大學、以色列魏茲曼研究院等一批國際頂級科研機構,圖靈獎得主姚期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王澤山、諾獎得主安德烈·海姆,都在南京參與新研機構建設,形成了顯著的全球影響力和示範帶動力。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設新型研發機構410家,8名諾貝爾獎、圖靈獎得主和115名中外院士等科學家廣泛參與。科技人才團隊平均持有新型研發機構運營公司股份的比例達56%。

  在人才團隊持大股的同時,南京堅持走市場驅動型創新之路,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同時讓科研人員與其他參與方形成牢固的利益聯結機制,再輔之以強有力的金融支持、政策保障,便打造了一個銜接緊密、協同高效的創新共同體。 

  這樣的新型研發機構不僅使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同時也通過市場的需求和反饋提出新的科研方向和命題,推動科研水準的提升,形成了理論與實踐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截至目前,全市新型研發機構已累計孵化和引進企業7248家,申請專利近7900件,引進社會資本超20億元,搭建各類公共平臺近300個。 

  人是生産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如果能像改革開放之初激發農民的積極性一樣,充分激發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必將帶來社會生産力的又一次極大提升。新研機構成功的關鍵,就是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從根本上解決了人的積極性問題。 

  種好“三棵樹”,打造創新主體梯次並進的南京艦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是推動創新創造的生力軍。 

  建設創新名城,必須有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的科創企業隊伍,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強大戰略支撐。推進創新名城建設的過程中,南京始終把培育壯大市場主體作為重中之重,梳理出八條有基礎有優勢的産業鏈,實行以“鏈長制”為牽引的強鏈補鏈專項行動,同時注重培育新産業、發力新經濟,持續做好移大樹、育樹苗、老樹發新芽“三棵樹”文章,厚植一片枝繁葉茂、生機勃勃的“科創森林”。 

  “移大樹”,就是面向全球招引帶動力強、影響力大的龍頭型、旗艦型項目;“育樹苗”,就是孵化培育潛力大、前景好的科創企業,使其儘快長成參天大樹;“老樹發新芽”,就是推動傳統企業轉型升級,使之煥發新的生機活力。 

  全球積體電路製造巨頭臺積電落戶南京,帶動一大批上下游企業入駐,撐起了南京積體電路産業的一片高地。中汽創智、中興通訊濱江智慧製造基地等重大項目最終花落南京,華為、小米、阿裏等行業巨頭在南京成立總部,西門子、LG、福特、格力等世界500強在南京增資擴産。近兩年,南京百億元以上的大項目落地39個,成為經濟高品質增長的強勁動力。 

  既要讓大企業接踵而至,更要讓小企業雨後春筍。而後者往往代表未來。南京先聲藥業建立了開放式雙創平臺“百家匯”,僅一家公司就孵化匯聚科創企業36家;400多家新研機構中,每天都有科技型小企業涌現。三年來,南京的高企數量有望增長3倍,今年預計突破7000家。南京提出在“十四五”期間,力爭高企數量達到2萬家以上,推動發展動能實現根本轉換。 

  南京是央企、國企集聚之地。近年來,乘著信息化的東風,許多傳統企業開啟蝶變之路、實現華麗轉身。有150餘年傳承的南京晨光集團近年來加快由傳統製造向智慧製造轉型,在民品領域做得風生水起。中車浦鎮、南瑞集團等傳統名企不斷推出新産品、開拓新市場。

  保護市場主體就是保護生産力,培育市場主體就是發展生産力。中小科技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獨角獸瞪羚企業、上市企業……強大的“企業雁陣”,正成為南京經濟行穩致遠的主力部隊。 

  抓牢原始創新,作出科技自立自強的南京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作為科教資源富集的城市,如何在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面前擔當作為,為我國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應有貢獻? 

  網絡通信與安全紫金山實驗室是南京重點打造的服務國家重大科技戰略的科研平臺,主要面向網絡作業系統、毫米波晶片和內生安全等一批“命門”技術實施科研任務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啟動建設兩年來已取得一系列重大技術突破。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韻潔領銜研發的大網級作業系統CNOS在這裡正式發佈,對國家網絡安全和産業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江興創立的擬態防禦技術在這裡向全球駭客發出邀請,全新的網絡防禦系統在290萬次的高強度自由攻擊下,依然固若金湯; 

  東南大學教授尤肖虎團隊在這裡研發完全自主可控、成本超低的大規模毫米波相控陣晶片,突破了毫米波通信技術商用的主要障礙,並率先啟動6G移動通信先期研究。 

  2019年1月揭牌的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則重點圍繞解決重化圍江、長江生態修復、綠色産業發展等關鍵問題,構建“政産學研用金介”深度融合的高水準科技創新平臺,用科技力量支撐長江大保護和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 

  在創新名城建設中,南京用好科教資源,抓牢原始創新,以“一室一中心”為核心,建設麒麟科技城和紫金山科技城兩大基礎研究高地,加快組建綜合交通等領域重大研發平臺,打造全鏈條的原始創新平臺體系,加強技術攻關和源頭創新,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強化頂層設計,彰顯組織推動創新的南京力度

  建設創新名城,是南京順應大勢、立足實際作出的戰略選擇。 

  作為我國重要的科教中心城市,南京有53所高校、大量的高水準科研院所,有80多萬大學生、80多名“兩院”院士和數量龐大的科研人員大軍。如何將豐富的科教資源優勢、大量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産業勃興和城市增長的動力,是南京必須長期探索的重大課題。 

  2018年1月3日,南京市委市政府召開新年第一會——創新名城建設動員大會,旗幟鮮明地提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並進行全面動員:“南京要發展,必須抓創新;南京抓創新,必須爭一流。” 

  做好一切工作,必須首先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市委專門成立“創新委員會”,實行實體化運作,專班推進、定期調度、專項督查、專門考核,突出黨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職責,改變了以往僅由科技部門抓創新的局面,切實解決創新“腳踩西瓜皮,滑到哪兒算哪兒”的問題。 

  抓創新成為南京各級各部門最主要的一項工作。市委把全面創新牢牢抓在手上,研究重大問題,推動重點工作;各板塊各部門樹立強烈的創新意識,推動智慧和力量向創新匯聚、資源和要素向創新集中,社會各界的力量通過各種渠道匯入創新大潮,矢志爭當新時代創新驅動發展的排頭兵。 

  聚焦創新的新年第一會,已經持續開了三年。以創新為主題的市委“一號文”,已經連續出了三份。三年來,南京創新工作從“舉措創新”到“制度創新”,從“科技創新”到“全面創新”,從“對標創新”到“引領創新”,創新正成為推動南京高品質發展的強大引擎。 

  建設都市園區和活力硅巷,塑造創新生態的南京品牌 

  創新動能的生長,離不開良好的生態,離不開肥沃的土壤。 

  南京通過持續深化改革創新、優化政策供給,培育了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生態和創新沃土。 

  建設創新載體,將全市83個科技園區整合成為15個都市型“無邊界”高新園區,建立高新區管委會總部和“1+N”管理體系,全面實行“去行政化”改革;充分利用主城區的老校區、老廠區和傳統街區等,建成90萬平方米城市硅巷,打造高校創新港、紫東科創大走廊,形成創新創業的活力中心。 

  優化人才政策,實施一系列引才聚才計劃,出臺人才特區、個稅獎勵、購房安居、非共識性人才“舉薦制”等舉措,今年還應對疫情影響推出20萬高校畢業生就業崗和10萬研究生見習崗。 

  強化要素支持,出臺扶持股權投資機構發展的“股權十條”,建設全週期創新投融資服務鏈條;市政府成立創新産品推廣辦公室,大規模為新研機構提供應用場景,解決首購首用等難題。 

  優化政務服務,出臺兩個“100條”,形成不見面審批、“寧滿意”“企業家服務日”等品牌,建立中國(南京)知識産權保護中心,為創新創造保駕護航。 

  打造品牌活動,連續舉辦南京創新周、世界智慧製造大會、軟博會等重大活動,南京創新名城建設的世界影響力不斷提升。 

  突出開放合作,對內實施“百校對接”、面向國內各大高校派遣科技專員,對外開展“生根出訪”、與23個國家建立穩定合作關係,佈局建立28家海外協同創新中心,面向全球集聚創新資源。 

  “十四五”是推動創新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期。南京的創新已經到了成效初顯、再加把勁就能取得突破性成果的關鍵階段。新發展階段,南京將更加自覺貫徹新思想、踐行新理念,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堅定不移深化創新名城建設,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驅動力的增長方式,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應有的責任和擔當。(南報融媒體 記者 毛慶)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