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直觀中國       |         原創        |        視頻               融播報              房産        
南京校地合作打造重大創新平臺
2020-12-09 09:36:41來源:南京日報編輯:楊心怡責編:周經韜

  原標題:加快創新名城建設,我市又出臺務實舉措——校地合作打造重大創新平臺

南京校地合作打造重大創新平臺

科研人員在網絡通信與安全紫金山實驗室的微波暗室內工作。 南報融媒體 記者 馮芃 攝

  南京與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分別簽署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網絡通信與安全紫金山實驗室依託共建協議;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網絡通信與安全紫金山實驗室分別發佈重大原創科技成果;南京與重慶大學簽署共建重慶大學南京研究(生)院框架協議,不僅培養專業人才,還致力於搭建高水準科技創新平臺。 

  12月8日,共建重大創新平臺、推動科技自立自強推進會在寧舉行。這是南京市委市政府聚焦校地合作、深化校地融合、助推校地發展,全面加快創新名城建設的又一務實舉措。 

  校地合作,融合共贏。 南大東大深度融入南京創新名城建設

  近年來,南京聚力推動創新名城建設,而在融入創新名城建設的高校中,南大和東大表現搶眼,在重大平臺建設、新研機構發展、人才培養、科技體制改革等方面發揮了重要引領作用。 

  除了高品質組建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外,南京市與南京大學簽署共建南京教育高品質發展創新示範區協議,首批重點事項合作計劃已經正式啟動;“江寧區環東南大學知識創新圈”“東南大學玄武設計産業園”“東南大學江北新區創新研究院”等“一圈一園一院”正穩步推進,為南京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持續後勁和動力。 

  南京大學黨委書記胡金波、東南大學黨委書記左惟表示,南大、東大一直積極參與南京創新名城建設,此次推進會的召開,標誌著南京與南大、東大的深入合作又開啟了新的篇章。 

  接下來,南大和東大將繼續集成優質資源力量,共建重大創新平臺,加強名城、名校、名師的聯合攻關,持續探索科技創新、組織創新,努力打造國際領先的研發基地,為南京創新名城建設貢獻力量。 

  推進會上,網絡通信與安全紫金山實驗室首席科學家、副主任尤肖虎發佈東南大學與紫金山實驗室聯合創新重大成果:5G/B5G基帶電路自動生成軟體系統。

  尤肖虎介紹,5G移動通信系統具備“大頻寬、大連接、高可靠與低時延”等技術能力,正與工業互聯網、車聯網等垂直行業應用深度融合,具備向各行各業深度滲透的巨大潛力,已成為國家新型基礎設施的核心組成部分。東南大學與紫金山實驗室聯合團隊,依託前期5G無線傳輸技術及AI技術等方面的長期積累,開創性地研製出5G/B5G基帶電路自動生成軟體系統,為5G垂直行業應用定制化發展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自主可控電子設計自動化(EDA)工具。該軟體系統可根據5G客戶在技術指標、成本和功耗等方面的關鍵需求,自動生成客戶所需的5G基帶電路,從而使客戶能夠快速、敏捷地完成5G基站或終端基帶處理晶片的定制化研發。該成果為移動通信領域EDA發展開闢了一條新的技術途徑,是我國在EDA基礎技術方面的重要突破。 

  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副主任李愛民發佈南京大學與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聯合創新重大成果。

  其中,微介面強化反應技術,利用微米級高能氣、液渦流能量轉換將大規模多相工業反應器內毫—釐米尺度的傳質介面高效調控為微米尺度,實現反應壓力減半、排放減半、投資減半、成本減半和效率倍增,推動綠色化學製造。該技術已申請專利500余件,達國際領先水準,已在煉油、石化、制藥、環境治理等多個領域推廣應用50余項,合同額超億元。eDNA精準生物監測技術,打破傳統以生物個體為主的監測模式,通過監測生物釋放在環境中的基因信息,僅需一杯水等少量環境介質,即可準確、快速識別環境中的生物多樣性,實現監測數字化、智慧化和自動化,較傳統生物監測技術準確性提高50%、工作量下降90%、效率提高3倍,現已推廣應用於長江、太湖、淮河等中外30多個重大應用場景。 

  重慶大學與南京探索跨區域校地融合

  這次推進會上,南京與重慶大學簽署共建重慶大學南京研究(生)院框架協議。與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相比,重慶大學是個新面孔。 

  南京日報記者梳理髮現,南京和重大已有多項合作,而且推進力度非常快。重大與50多家在寧企業開展了科研項目合作,組建了南京可信機器人研究院等一批“重大系”新研機構,在創新名城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與以往校地合作項目不同,此次重慶大學南京研究(生)院是雙方共同探索的跨區域校地融合創新實踐。 

  重慶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院長、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院長朱才朝介紹,重慶大學南京研究(生)院選址位於浦口區南京高新區(浦口園)範圍內,將重點建設重慶大學南京研究生院、重慶大學南京研究院,培養一批專業學位研究生人才,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團隊,搭建一批高水準的科技創新平臺,形成一批引領産業發展的關鍵性、共性技術成果,規劃用地約145畝。 

  研究生院建成後將以研究生教育為主,培養培訓各類國際化適用型人才為輔,5年內逐步達到1000人研究生培養規模。除了教書育人,南京和重慶大學還將以研究生院為載體,共同探索跨區域校地融合創新實踐,包括技術研發、成果轉化、企業孵化、人才培養四個方面,構建具有戰略性和可持續發展性的創新型校企(地)合作模式。 

  加強校地合作,堅持“三個導向”做到“四個共同” 

  南京日報記者獲悉,下一步為加強校地合作,南京市將著眼高品質、對照高標準、實現高水準,堅持“三個導向”、做到“四個共同”。 

  工作思路上,要堅持“三個導向”:堅持目標導向,提升發展追求。紫金山實驗室要瞄準國家實驗室定位,在攻關前沿技術方面取得更多突破;揚子江中心要緊盯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重大戰略需求,加快打造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生態文明實踐中心和美麗中國展示中心;重慶大學南京研究(生)院要努力打造跨區域合作創新實踐的樣板項目。堅持協同導向,促進優勢互補。擴大創新名城和“雙一流”高校建設的交融點,通過科研人員“雙聘制”、專業技術職稱代評、科技設備資源共享等舉措,放大資源疊加效應,打造創新共同體。南京將為高校和平臺營造更優創新生態和産業化環境;高校要把人才集聚培養、優勢學科建設的力量向平臺集中;平臺要提升整合應用的能力,聚集資源為我所用。堅持改革導向,增強機制活力。在任務凝練、人才培養、運行模式、評價考核、開放合作等方面拿出更多走在前列的探索舉措,搶佔國家重大科技佈局調整的先發優勢。 

  運行機制上,要做到“四個共同”:日常運作要共同協商。建立常態化會商機制,加強高校、實驗室、理事成員的互動交流。當前,要做好加強“十四五”規劃編制的銜接。政策資源要共同爭取。校地雙方要立足各自條線,積極主動向上彙報溝通,爭取承接更多國家級的重大任務和龍頭項目。支持舉措要共同保障。南京市科技、財政、人社等部門和相關板塊要在平臺建設、人才安居、教育醫療等方面全力支持。希望高校充分發揮學科人才資源和科技管理服務等方面的優勢,加快形成科研要素雙向流動、良性互動格局。收益成果要共同享有。完善知識産權和科研成果確權和收益分配機制,在科技獎勵、學術論文、專利著作等成果共享方面探索拿出更多制度性辦法。(南報融媒體 記者 毛慶)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