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直觀中國       |         原創        |        視頻               融播報              房産        
“南京專員”潛入全國百校
2021-05-17 09:47:56來源:新華日報編輯:羅毅責編:周經韜

“南京專員”潛入全國百校

張健 攝

  區域發展呈現百舸爭流、奮楫者先的態勢。在新一輪城市競逐中,對於科創資源和人才的競逐,成為比拼發展實力關鍵一招。每一個懷揣雄心的城市,都保持著“饑餓感”和“緊迫感”。一向科教資源豐沃的南京,看似處變不驚,卻早已佈下一盤大棋。區別於高歌猛進的大手筆,這是一場“錦衣夜行”的低調出擊。

  2019年12月,南京啟動實施“百校對接計劃”,這一計劃實施以來,南京已向全國69家重點高校院所選派科技人才專員106人次,覆蓋全國19個省、22個城市。《南京觀察》記者走近“潛入”校園的科技人才專員們,從他們在全國各地高校院所生活、工作的奔波身影中,可以窺見南京這座創新名城的雄心壯志。

  破冰之舉,摘得硬核項目

  5月12日,南京高新區(浦口園)管委會副主任雍曉峰又一次來到重慶大學。回想18個月前首次踏入這所著名學府,當初的新生入學般的“無所適從”,變成了現在“學業有成”的躊躇滿志。

  他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畢業設計”。2020年12月8日,重慶大學與南京市簽署協議,在浦口共建該校的外地研究院,未來將打造兼具人才培養和成果轉化功能的産學研融合基地。這是“百校對接計劃”啟動以來,南京引進的分量最重的合作項目之一。

  2019年12月,南京市啟動“百校對接計劃”,從全市15個高新園區和相關産業平臺選出首批32名科技人才專員,奔赴省外32家高校院所,他們的使命很明確——深度推進校地合作。

  “這是一次全新的嘗試。‘生根出訪’是面向海外,‘百校對接’是深入國內。”南京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説,兩者構成南京對外吸納科技創新資源的兩大機制。與已經推行10多年的“科技鎮長團”是把學校裏的人引進來呼應,這次是把機關幹部派到校園裏去。

  作為全國知名的科教名城,南京在地高校資源豐厚,是別人眼中的“香餑餑”,為何還要放下身段四處奔走?在新一輪城市競逐中,南京時刻葆有危機感和緊迫感。“南京創新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科技創新和産業發展有高原無高峰,創新能力不適應高品質發展要求……” 南京市委提出,南京要立足更高站位,在提升創新能級上取得新突破,要以江河奔流開新路、層巒聳峙爭高峰的大氣魄、大手筆,奮力實現新突破。記者了解到,“百校對接計劃”從動議提出,到落定啟程僅花了三個月時間。

  “人生地不熟,兩眼一抹黑。”2019年底初到重慶的場景,雍曉峰依然歷歷在目。從沒去過山城的他,懷揣著一張介紹信就被分配到了重慶大學科技處,“人是蒙的,不知道從哪下手,甚至做好了空手而歸的準備。”

  時光不負有心人。在和工作的不斷交流中,雍曉峰敏銳地捕捉到了一個信息——為提升學科水準,引進國際人才,連結産業資源,學校正準備在長三角和珠三角等發達地區佈局一所新的研究院。消息傳回南京,市、區兩級主要領導的意見高度一致——加快對接,必須成功!

  8月,浦口區委書記祁豫瑋帶隊拜訪重慶大學,敲定合作細節;12月,重慶大學黨委書記和校長同赴南京簽約。“重慶大學需要拓展發展空間,南京渴望得到學校的科研資源,雙方可謂一拍即合。”雍曉峰介紹,根據雙方的戰略協議,浦口區將啟動建設高標準現代化的教學科研設施,重慶大學將結合浦口區的主導産業,聚焦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相關學科展開教育教學,導入院士團隊、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科研資源。未來這裡不僅是人才培養的“蓄水池”,也是成果轉化的“孵化器”。

  “開著私家車更加方便,吃住都在武大校園。”六合區科技局高新技術科科長常嶺驅車800公里到武漢珞珈山報到,挂職武漢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産學研合作處主任科員。

  來了才知競爭激烈,全國各地來武大挂職、搞産學研合作的比比皆是。“我來了就是代表南京,不能丟臉。”常嶺迅速進入角色,草擬“武漢大學橫向科研項目管理辦法”初稿,十幾頁的文件,他只用了一週時間。

  “不為六合請來教授團隊、成果轉化項目決不罷休。”處裏同事的一次串門,印證了常嶺的決心。除了從南京帶來的鋪蓋,他還自掏腰包買齊了洗衣機、電視機等家電。“這明顯是要紮下根打‘持久戰’啊。”自此同事們對他刮目相看。

  春節前回寧後,武漢因疫情封城。“困在南京”的常嶺“急得睡不好覺”,繼續通過雲端方式與武大保持聯絡,視頻會議一開就是一兩個小時,先後談判磋商超10輪。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GIS工程中心朱欣焰主任被打動了。他率領的人才團隊與六合區政府等共同投資成立的新型研發機構“南京北斗創新應用研究院”落戶六合。目前已孵化企業3家,涵蓋智慧駕駛、智慧城市等領域。

  沉浸其中,開啟招才引智新模式

  在杭州工作生活了一年,時任鼓樓高新區管委會經濟運行部部長馮磊換了一種忙法。身處這一互聯網經濟的浪尖城市,他每天都被這裡的年輕活力所感染。

  每天出入在浙江大學各個學院和部門的辦公室、會議室,向形形色色的人遞上名片。杭州的大小二十余個園區,他決心全部走一遍。提著公文包擠地鐵去企業看項目,一年六七百元的地鐵票,見證了他的努力。一年間攢下了上百張寧杭城際高鐵票,這背後是他積攢下的一次次洽談的機會。

  唯有沉浸其中,才能發現機會。馮磊在一次次“陌生拜訪”中對“漣漪效應”有了更切身的感受。“造訪A學院時,聊著聊著就會被引薦到B學院,以此不斷延展觸角,結識更多人,發現更多機會。”挂職的浙江大學工業技術轉化研究院每週例會,一個部門負責人提到一家名叫賽伯樂的投資基金公司,最近在投資一家名為旭航網絡科技的杭州本土企業,這家企業專長于新媒體策劃和行銷,曾經主導策劃了青島啤酒節、西安大唐不夜城等熱門城市IP。

  馮磊越聽越興奮:老城鼓樓,不正需要這樣有活力有創意的互聯網企業嗎?會後坐著地鐵去拜訪公司宣講南京政策,寧杭線上幾番來回後促成合作。由鼓樓高科集團注資900萬元,旭航網絡科技投資2000萬元,雙方將在鼓樓區設立子公司,該公司將在鼓樓國際服務外包大廈拿下半層樓的辦公空間,從事最拿手的新媒體策劃。

  2020年12月21日,南京市召開“百校對接計劃”輪換工作部署會。盤點此前一年成果,落地和在談新型研發機構達49個,引進高層次人才(團隊)近400人,共建校地、校企合作聯盟和實習基地57個,落地轉化科技成果210多項,合同金額8億元。全年共開展校地互訪150次,舉辦政策宣講等活動220多場,簽訂長效合作協議80份。隨後,第二批72名專員也將奔赴全國68所高校院所履職。

  “第一批對接是規定動作多,我們先梳理A+學科,瞄準知名專家教授和科研成果,匹配南京各板塊主導産業,確定各板塊對接的高校。第二批,更多的是各板塊主動提出對接目標,大家積極性很高,有的區自我加壓,一下子增加了三四家對接高校。”南京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

  “到了現場才真切感受到,他們在技術研發上確實很強,但受制于理念、制度、資源,産業化有待更多支持。”2020年12月,作為第二批科技人才專員,南京濱江科創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焱挂職成都理工大學。他在行前做足了功課,專門梳理了園區十家企業的技術難點,希望在最短時間匹配到最佳資源。

  2021年3月份,一場為成都理工大學“量身定制”的産學研交流會舉辦,濱江開發區三家企業老總“現身説法”,為有創業想法卻遲遲邁不出第一步的高校人才“指點迷津”。一場會下來,雙方感情升溫不説,幾名老師當場表態,要來南京、來江寧創新創業!

  “百校對接計劃”將會對南京市的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工作産生化學反應式的推動。多位科技人才專員表示,相比於以往常規的政策推薦、招商大會,這次大家不再是“單打獨鬥”“點到即止”,而是網絡狀鋪開,花時間全身心投入其中,真正把南京創新名城的政策優勢、城市的發展優勢、以及招攬人才的誠意,面對面地傳播了出去。

  第二批對接高校名單中,出現了不少省內高校的名字。“不在於地理距離的遠近。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里’,往往是最長的一段路,需要企業需求與高校老師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南京經開區科技人才局副局長盧文俊,2020年底挂職南京工程學院科技與産業黨工委副書記、科技與産業處副處長。先在園區各大産業鏈企業中,摸排出電力系統、智慧製造領域12條技術需求清單,然後在南京工程學院內網張榜公佈,目前已有5條需求被大學老師“揭榜”。

  5月14日,南京經開區與南京工程學院專門就“百校對接”進行階段總結,南京工程學院分別與白雲電氣、泰普森、浦和數據、華格電汽、合信自動化5家園區企業達成合作協議,5名專家教授成為企業技術顧問聘書,5家企業負責人成為學院客座教授。南京工程學院“技術轉移分中心”“大學生就業創業基地”在園區正式揭牌成立。

  出乎其外,深耕校地合作“大後方”

  “不能總在辦公室呆著,必須多跑平臺和企業,結交朋友面對面地聊,才能把南京的政策優勢宣傳出去,把秦淮和白下高新的誠意展現出來。” 白下高新區秦淮硅巷部副部長童兵挂職中南大學。他給自己劃了一個更大的“勢力範圍”,立足中南,覆蓋整個長沙地區的高校和科研院所。

  工作日在長沙廣交朋友,週末回南京洽談項目,他的“雙城記”日程排得滿滿的,目前已經有10幾個項目正在洽談中,謀劃已久的中南大學江蘇校友會6月將在秦淮硅巷落戶。

  對於更多高校而言,“南京客人”的到訪,的確帶來了不一樣的東西。雨花臺區科技局高新科科長於安印象深刻,當他在西安交通大學第一次宣介創新名城“一號文”時,對面的一排人,從校領導到學院教授都是“兩眼放光”,“他們對南京、對政策幾乎一無所知,很多人都表現出了詫異,説‘南京的創新體系超乎想像’。”

  打開“缺口”,乘勝追擊——以駐點院校西安交大為原點,於安將對接對象輻散至西北地區其他重點高校院所、創新機構,主動赴西北工業大學、蘭州大學、中科院西安分院等區域重點高校院所及西安交大大學科技園、1896孵化器等創新孵化機構開展深度對接。2020年,雨花臺區與首批2所對接高校緊密合作,合作完成校地科技成果轉化6項,引進30名來自高校的創業人才。

  挂職吉林大學科技開發中心副主任,時任高淳經開區科技人才局副局長翟斌感覺很有壓力,他是唯一一位在“東北三省”的挂職幹部,他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實現吉林省內“雙一流建設”高校對接、吉林省內與高淳主導産業發展“吻合”的高校對接“兩個全覆蓋”。

  東北高校對於來寧表示了濃厚的興趣,延邊大學校領導主動派出學校成果轉化科博士科長來淳挂任科技鎮長團團員,吉林農業大學、東北師大校領導明確要求與南京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國務院特殊津貼教授王戈、歸國博士張岳、細胞領域專家向亮、上市企業迪瑞醫療等與高淳合作之旅也即將開啟。

  “通過實施‘百校對接計劃’,就是填補南京尚未建立深度合作關係的省外高校院所空白,推動南京與國內重點‘雙一流’高校以及大院大所的全面對接,實現‘兩落地一融合’向縱深發展。”科技人才專員赴任之時,南京市領導叮囑,希望大家要迅速進入三個“角色”——宣傳員、播種機和參謀長,將南京打造全球創新名城的決心宣傳出去,把共創共贏的種子播種在科學家朋友的心中,為校地雙方的共創共研共發展出謀劃策。

  “‘手握’南京一號文、江北新區積體電路人才試驗區政策等重磅砝碼,我們很有自信。” 江北新區産業技術研創園辦公室投資促進和科技創新部副部長王靜説,她挂職在此前未與南京有交集的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南京打造積體電路産業地標,江北新區建設“晶片之城”,産業方向與這所頂尖大所的專長精準匹配。

  “園區已集聚了積體電路全産業鏈相關企業,但在封裝、測試等領域,我們還有一些需要填補的空白,而這正是半導體研究所的優勢所在。”短短幾個月,王靜不僅跑遍了中科院半導體所旗下單位和實驗室,還拜訪了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研發及産業聯盟、清華大學微波與數字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天津大學等多所高校科研院所。

  “不局限于北京,如果我們園區有企業提出一些需求,是可以對接其他城市高校院所的,我也會與那裏的科技專員互動搭橋。”王靜認為,“百校對接計劃”是建立了一種機制,擴大南京招攬人才、技術等科技創新資源的視野。

  比較之下,亟待構築新優勢

  “杭州的人才願意來南京創業的並不多,因為杭州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創業首選地之一。”馮磊坦言,阿裏係、騰訊係、浙大系企業以及像海康威視這樣的生態鏈企業,撐起了杭州城市經濟的四梁八柱。自帶年輕屬性的互聯網行業,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在這一方面,杭州略勝南京一籌。他注意到很多創業創新的力量都是來自民間的自發行為,一旦做出點苗頭,政府馬上去投資支持,並且敢於承受一定的容錯成本,使得整座城市的創新創業一直很有活力。

  “長沙是一座比較宜居的城市,新消費做得很紅火,房價不高,對年輕人也很有吸引力。”童兵發現,也有南京人才“流失”到長沙的,一問緣由往往是説“南京生活壓力大,長沙的節奏沒有那麼快”。如何更加精準地從高校招才引智,看項目要看是否符合主導産業政策,引進人才則看是否與江蘇有較深淵源,從長遠看,構築廣納人才的比較優勢,需要人才安居工程更加給力,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

  走出去,見識更多不一樣的風景。比較之間,方能構築自己的新優勢。

  在西安交通大學有國家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動輒幾億、幾十億甚至幾百億的科技成果轉化,都不足為奇。於安調研後發現了關鍵因素——“因為中心裏有幾名全國聞名的‘職業經理人’。”科技成果轉化的前提是摸清兩端需求,南京要招引培養更多掌握多方資源的“職業經理人”。

  “南京更大力度支持推動科技應用示範場景建設,讓更多前沿的科技成果在落地轉化實戰中不斷提升和完善。”挂職中國農業大學社會服務處的溧水區白馬鎮宣傳委員、統戰委員傅明發現,北京各區不約而同地在大力推動開放應用場景,為創新企業拓展市場提供新的實驗空間。

  南京孜孜以求的,是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必須放在更大的視野下審視,才能保持清醒、贏回自信。

  “團隊持大股,往往最後在學校那邊過不了關。”多位科技人才專員交流,南京鼓勵發展新型研發機構政策很先進,很受教授團隊的歡迎,但對於一些中西部高校而言,思想還沒有那麼開放,還是有一道難於逾越的“政策紅線”。

  “與北京上海深圳相比,南京支持創新創業的風投機構偏少。這是亟待補上的短板。”一科技專員介紹,在他挂職期間,曾有一家新研機構洽談到了關鍵階段,最終沒有對接成功。“企業認為,在南京很難找到風投機構融資,如果政府不承諾進行採購,企業資金鏈可能會面臨風險。”

  北京高校老師願意到南京創新創業的並不多。建鄴區生態科技島經開區陳慧挂職北京交通大學科技處,今年學校出臺一項政策,老師創業必須脫産並進入人事備案,幾乎“堵”上了在校老師外地創業的可能性。“我們另辟蹊徑,積極拓展北交大校友資源。”他介紹,在科技人才專員的協調下,北交大江蘇校友會已落地南京。通過深挖校友資源,為區域導入一批北交大校友人才已經來到建鄴完成公司註冊並申報紫金山人才先鋒計劃。

  不為高校院墻所囿,大力發掘校友經濟,已成為多位科技人才專員的共識。秦淮區正攜手中南大學江蘇校友會,打造校友經濟雙創示範基地。通過校友會給政策,提供拎包入駐的創業場地;發動校友企業成立雙創基金,扶持校友創業,實現以商引商。作為中科院、江蘇省共建的南京綜合性科學中心核心區和區域創新高地,麒麟科創園瞄準中科院係發力,通過校友的校友牽線搭橋,落戶訊騰雲創(南京)軟體設計研究院等一大批項目。在雨花臺區,由中國(南京)軟體谷作為産業一線載體,與西安交大南京校友會合作共建的“西安交通大學全球校友(南京)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已經落地。

  用三年時間,向全國100所理工科院校和重點院所派出科技人才專員,從而形成一種穩固的合作雙贏關係,最後達成的“百校對接”目標,加上此前大力推行的“生根出訪”計劃,放眼國內外,校友遍天下,將有力支撐南京這座創新名城再啟宏圖。(新華日報 記者 仇惠棟 盛文虎 董翔 李凱 許雯斐 鹿琳 朱泉 見習記者 周敏)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