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文化引領,打造江蘇“美麗中軸”——我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紀實
圖為江都水利樞紐。新華日報 記者 邵丹 攝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一角。 新華日報 記者 樂濤 攝
6月3日,江蘇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舉行全體會議,要求對照“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的使命要求,推動我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繼續走在前列。
繼形成了在全國具有示範效應的“江蘇樣板”和“江蘇經驗”之後,此次會議是江蘇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一次重集結後再動員、高起點上再出發。會議討論了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等,審議了“十四五”時期和2021年重點項目共169項、總投資超2000億元;鹽城、連雲港被納入江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體系,全省13個設區市全部加入“運河朋友圈”,江蘇成為全國首個大運河文化帶全域覆蓋的省份……
在大運河江蘇段,一條歷史與現代、文化與生態、自然與景觀相得益彰的江蘇“美麗中軸”,正在從藍圖變成現實。
摸清家底劃定紅線,構建保護體系
頂層設計、規劃先行是江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鮮明特徵。近年來,省大運河辦策劃並在全國率先出臺了《江蘇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全國首家編制完成了《江蘇省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已報請國家文化公園領導小組審批),制定印發了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河道水系治理管護、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文化價值闡釋弘揚、現代航運建設發展等6個專項規劃和11個設區市實施規劃,形成了務實有效、相互銜接的“1+1+6+11”規劃體系。
在它們勾勒出的江蘇運河圖景中,保護被作為前提和基礎。其中《江蘇省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傳承規劃》全面摸清河道、水工、制度、聚落、工業文化、農業文化、革命文物、非遺等運河文化遺産的家底,共計不可移動文物2079項、可移動文物28.1萬件,提出實施文化遺産科學管理工程、文化遺産平安工程、大運河考古研究工程、核心文化遺産保護展示工程、關聯文化遺産保護提升工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工程、文化遺産傳承弘揚工程七大工程,構建以價值為引領的遺産保護傳承總體格局。
一條運河,不僅對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意義非凡,也對全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具有先導、示範價值。為了做好保護,江蘇省為大運河文化帶劃定了不可逾越的紅線。
2021年2月,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大運河江蘇段核心監控區國土空間管控暫行辦法》,規定在國土空間準入上,監控核心區內實行正(負)面清單管理制度,除軍事、外交,基礎設施,公共事業,納入國家、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規劃的建設項目,以及國家和省人民政府同意的其他項目外,禁止大規模新建擴建房地産、大型及特大型主題公園,高風險、高污染、高耗水産業和不利於生態環境保護的工礦企業,對大運河沿線生態環境可能産生較大影響或景觀破壞的項目,不符合國家和省關於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生態空間管控區域相關規定以及相關法律和要求的項目。
剛性約束守護著一河清水、千年文脈。新華日報記者從宿遷市了解到,當地陸續拆除和清理非法碼頭20座、砂石堆場59處、違章建築1194處、垃圾及種植養殖場241處,基本實現了“碼頭整治徹底、河道暢通有序、臨岸生態宜人、服務規範提升”的整治目標,讓千年大運河堤岸綠、河水清、航道暢,煥發新生機。
創作精品搭建平臺,書寫傳承華章
2021年4月,省文旅廳組織創作的《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世界文化遺産中國大運河以穿越2500年、縱貫6400里的壯麗景象,“流淌”在國家級的藝術殿堂和公共文化空間裏。
這幅作品長135米、高3米,上卷通過春秋爭霸、雄才大略、汴河暢通、一統天下4個歷史畫面,講述了大運河開鑿、發展、西進、完成的歷史;下卷則分別由北國瑞雪、冀魯高秋、江淮綠野、吳越花雨4個章節表現運河兩岸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致及改革開放以來的新風貌、新氣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協名譽主席馮遠盛讚:“用藝術表現大運河的歷史價值和當代意義,正是這部史詩圖卷立得住、留得下、傳得遠的根基。”
大運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鮮明標誌之一,作為開鑿最早、文化遺産最豐厚、流經城市最多、綜合利用最好、品牌效應最高的省份,我省把傳承弘揚大運河文化視作應有的責任擔當。我省近年創作了歌劇《運之河》、大型交響合唱《大運河》、舞劇《千年運河》、實景演出《運河四季》等文藝精品,打響江蘇的運河品牌。
打造運河主題品牌活動,江蘇省于2019年起創辦全國首個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2020年累計有10萬人走進運博會現場,線上受眾突破2億人次。
順流而動,跨國界交流,揚州的世界運河城市論壇正在構建世界運河城市命運共同體。在2020年度的論壇上,WCCO(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名譽主席、美國商務部前部長卡洛斯在視頻中説:“運河文化展現了人類自古以來對物質交流和精神交流的渴望……我們比以往更加清楚,在全球危機面前只有齊心協力、勠力同心才能共克時艱。”在他看來,運河精神對於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世界尤其重要,“我認為在一切重要議題面前,我們應該始終銘記運河精神。”
繼在全國首先組建省級重點高端智庫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之後,省大運河辦、揚州市加快籌建中國大運河學會,得到中宣部、文旅部批復支持。
全省各地也在創新傳承弘揚模式。蘇州集中推出“運河十景”,無錫加快推進數字運河建設,常州擦亮運河工業遺産活化利用名片,鎮江著力打造“江河交匯·山水名城”,南京加快推進胭脂河、胥河等融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今天的運河已經成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翻開了時代新篇章。
清水北上流金淌銀,實現永續利用
5月20日,江蘇南水北調年度任務完成,自2020年12月23日以來共經過大運河調水出省6.74億立方米。大運河江蘇段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主通道,水利部網站報道稱,江蘇自2013年以來“累計向省外調水約54億立方米,有效緩解了北方水資源的短缺狀況”。
江都水利樞紐,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源頭。從這裡經運河由徐州出省的每一滴水都要經過9級16座泵站被抬升31米高,相當於11層樓。為了保證“一江清水向北送”,我省大力開展生態修復,2015年至2020年運河沿線省考及以上斷面優於Ⅲ類水比例從59.5%上升到86.8%,農藥、化肥施用量分別減少16.35%及12.17%,在全國率先研發成功內河船舶生活污水處理裝置,船舶改造數量居全國第一……
如今,江蘇正投身於南水北調東線二期工程的規劃建設,為京杭大運河與雄安新區水系連通及白洋淀生態修復提供水資源保障,服務好雄安新區建設千年大計。
大運河江蘇段還是全國內河僅次於長江的黃金水道,687公里航道全年通航,佔全線通航里程的78%。2020年江蘇段貨運量約5.3億噸,相當於8條京滬高速公路貨運量,比巴拿馬運河還多出0.5億噸;與公路或鐵路運輸相比,可節約燃料70萬噸、污染成本240億元,為江蘇的節能減排、綠色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如今,江蘇省正構建以京杭運河本體為主軸,聯通航道為網絡,沿線八市城鎮段為重點,沿線船閘、港口為節點的“一軸一網八核多節點”的空間格局,實現“一條主軸引領全網發展,多點聯動煥發蓬勃生機,點核輝映繁榮運河本體,網軸交織彰顯文化特色”現代航運體系,通過5G、北斗、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構建全省港航智慧應用體系,搭建航運智聯網,建成幹線航道運行監測與調試系統。
運河沿線還是江蘇的發展重地和創新高地。沿線常住人口占全省85%,經濟總量佔全省91%,大運河串聯起9座國家創新型城市、38個國省級開發區,沿線分佈著54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
放眼全國,大運河江蘇段不僅串聯起揚子江城市群、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海經濟區,輻射到沿海經濟帶,而且與“一帶一路”倡議以及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交匯。
以文化為引領,江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正在跨區域文化交流、生態環境共保、旅遊品牌聯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等方面發揮江蘇力量、貢獻江蘇智慧,奮力譜寫“千年運河”現代化新篇章。(新華日報 記者 王宏偉)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