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打造弘揚大運河文化的傳世之作——大運河文化發展論壇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建成開放活動側記
6月15日,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華燈璀璨,與三灣生態濕地景觀交相輝映。新華日報 記者 余萍 攝
6月16日,位於揚州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的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正式建成開放。同日,大運河文化發展論壇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隆重舉行。在大運河原點城市揚州,舉辦大運河文化發展論壇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建成開放活動,為傳承運河文明、講好運河故事、傳播運河文化、造福沿線人民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唐風古韻,氣勢恢弘,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錦秋設計的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宛若一艘大船在運河上揚帆遠航,乘風破浪。“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瀕臨古運河,唐代的揚州曾是僅次於長安、洛陽的中國第三大城市,因此我在設計時吸取了唐代建築多元、開放、包容的精神,展現了大氣質樸、飄逸舒展的唐風。”大運河文化發展論壇上,85歲的張錦秋院士如此闡釋自己在設計中傾注的匠心和創意。
凡有運河處,盡向此中來。走進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內,“大運河——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産”“因運而生——大運河街肆印象”2個基本陳列和“運河上的舟楫”“世界運河與運河城市”等9個專題展覽,生動展現了中國大運河在國家治理、文化融合、對外交往、河工技術、交通運輸等方面的智慧,令每一位參觀者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我們用全流域、全時段、全方位的展陳方式,來展現中國大運河的歷史文化。”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館長鄭晶介紹,“全流域”指的是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運河;“全時段”是指從春秋時期開鑿邗溝開始,直到今天運河給人帶來的美好生活;“全方位”是指通過常設展覽和臨時展覽,反映大運河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方方面面。
目前,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已擁有反映運河主題的古籍文獻、書畫、碑刻、陶瓷器、金屬器、雜項等各類文物展品1萬多件(套)。這些藏品來之不易,負責博物館展陳和運營的南京博物院在兩年多時間裏,從“零藏品”“零展品”起步,通過考古發掘、收購、接受捐贈、友情製作、模型複製等方式,積累起了相對可觀的館藏。
建成開放儀式上,有關方面和文藝界人士向博物館捐贈了百米長卷美術精品《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中國畫《揚州勝跡圖》、書法長卷《運河頌》等珍貴藏品。“沒有大運河,哪有江南的繁榮富庶?運河給中國帶來持久的太平和安寧,作為一位書法家,我唯有用一筆一畫來讚頌大運河。”向館方捐贈書法長卷《運河頌》的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孫曉雲動情地説。
6月16日上午的大運河文化發展論壇上,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北京大學歷史地理與古地圖研究中心主任李孝聰、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設計者張錦秋,分別圍繞和運河相關的命題作主旨發言;6月16日下午的“大運河文化與中華文明”“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大運河博物館的運營管理”兩個分論壇上,來自國內各大博物館的館長、文博學者們,各自闡發觀點,縱論如何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建成,堪稱大運河畔的文化奇跡。”單霽翔認為,揚州是大運河的“原點城市”“主場城市”,他在新作《大運河漂來紫禁城》中用相當篇幅介紹揚州的運河歷史文化印記。單霽翔注意到,揚州牽頭中國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産成功後,每年依然會舉辦眾多和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大運河文化推廣傳播相關的活動,在國內和國際上産生了重要影響;參與主編《中國運河志》的李孝聰教授則建議,在大運河文化帶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要注重保護運河舊跡,維護運河水質,傳承運河文化,發揮運河功能。”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正式開放,也成為揚州全城矚目的一件文化盛事。6月16日下午2點,博物館門前,市民和遊客排起了兩百多米長的隊伍,有序地等待進入館內參觀。開放的第一個半天,這座剛剛誕生的博物館就迎來了5000名參觀者。
“揚州人都是喝著運河水長大的,這座博物館猶如一本大書,讓我們更加了解身邊這條古老的大運河。”人群中,揚州市大運河保護志願者總隊的志願者丁東民難掩激動心情。在揚州,從小學生到退休老人,都將守護運河生態、傳承運河文化視為自己應盡的責任。“我就住在大運河邊的東關街,運河塑造了我們揚州的城市性格,書寫了揚州的城市文化。”21歲的揚州大學廣陵學院學生李科揚希望自己能成為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第一批志願者。
作為我國首座集文物保護、科研展陳、社會教育為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性運河主題博物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也將成為講好中國運河故事的一扇重要窗口,向世界宣傳中國形象、展示中華文明、彰顯文化自信。
在韓國駐滬總領事金勝鎬看來,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建成意義重大,“中國大運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這説明大運河不僅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長期以來,中國人民完好守護著這一世界文化遺産,對於全世界歷史文化的傳承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揚州大學中國大運河研究院副院長黃傑認為,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應多發揮“國家館”的作用,多多與國內外高校和科研院所聯繫,加強對全世界運河文物的研究,以一流科研成果服務社會教育、文化傳承和國際傳播。
早在開館之前,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就已經入選國家文物局選定的全國15家世界一流博物館備選名單,這為博物館的運營團隊增添了信心。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表示,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將在3年實現年接待觀眾150萬人,其中70%為外地遊客,“我們將充分發揮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在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擴大大運河遺産價值、文化價值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旅遊貢獻度,使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成為大運河文化帶的新地標,打造弘揚大運河文化的傳世之作和精品之作。”(新華日報 記者 于鋒)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