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直觀中國       |         原創        |        視頻               融播報              房産        
最創新 最精神 最宜居 最未來江北新區 擘畫現代化新主城美好藍圖
2021-06-24 10:41:17來源:南京日報編輯:楊心怡責編:周經韜

最創新 最精神 最宜居 最未來江北新區 擘畫現代化新主城美好藍圖

浦口火車站片區效果圖 

最創新 最精神 最宜居 最未來江北新區 擘畫現代化新主城美好藍圖

南京北站效果圖 

最創新 最精神 最宜居 最未來江北新區 擘畫現代化新主城美好藍圖

綠水灣濕地公園航拍圖 

最創新 最精神 最宜居 最未來江北新區 擘畫現代化新主城美好藍圖

綠水灣濕地公園 

最創新 最精神 最宜居 最未來江北新區 擘畫現代化新主城美好藍圖

王荷波紀念館 

最創新 最精神 最宜居 最未來江北新區 擘畫現代化新主城美好藍圖

江北新區中心區規劃效果圖 

  南京江北新區獲批為國家級新區以來,始終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高點定位、規劃引領、創新驅動,以國際化視野謀劃新區未來發展,以高起點規劃引領南京新主城建設,走出一條具有江北新區特色的高品質發展之路。

  過去六年,江北新區緊密圍繞國家級新區、江蘇自貿試驗區南京片區和現代化新主城建設要求,高標準、高品質推動各項規劃編制工作。

  統籌規劃,長江之濱創見未來

  ——《南京江北新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19-2035年)》

  江北新區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圍繞“創新、産業、生態、開放、宜居”5大關鍵詞,開展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工作,拉開現代化新主城建設大框架。一座綠色之城、創新之城、開放之城、宜居之城正崛起于長江之濱。

  推動綠色轉型,築牢生態江北

  江北新區枕山擁江,是我國為數不多的濱江國家級新區,肩負長江經濟帶綠色轉型發展的重要使命。規劃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正確把握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破除舊動能和培育新動能、自身發展和協同發展的關係,積極探索協同推進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新路徑,將長江江北段建設成為綠色生態帶、轉型發展帶和人文景觀帶。

  優化産業空間,佈局創新江北

  江北新區立足創新驅動,以産業佈局優化促進城市創新發展。一方面,江北新區加快推進産業結構優化,通過增加高新技術産業、高端服務業,降低重化産業、一般製造業,構建“3+X”現代産業集群。另一方面,江北新區提出創新産業空間佈局優化策略,通過預留本土優質創新型龍頭企業承載空間,提高自主創新策源能力;增加新型産業用地、提高傳統産業用地相容性,滿足就近創新轉化需求;劃定産業園區保護線、城市型産業社區保護線,保障優質産業空間。

  升級平臺樞紐,建設開放江北

  建設全面開放、服務創新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充分發揮江北新區“雙區”疊加後的制度耦合、催化作用,形成政策高地,聚焦創新産業、金融法務、對外開放、人才服務等領域進行制度創新與先行先試。

  建設連結區域、創新先導的高鐵樞紐經濟區。加快北站樞紐建設,打造南京北部新門戶。站前片區以高鐵樞紐經濟為引領,吸引優質創新要素資源集聚,凸顯長三角同城化企業總部特色,協同老山打造“山-站-産-城”融合的城市新客廳。

  建設江海聯運、雙向開放的海港樞紐經濟區。依託深水航道貫通,提升西壩港樞紐能級;整合水、鐵、公、管道資源,提升西壩港交通集疏運條件;加強港區及港後腹地開發,推進西壩“四港一區”功能建設。

  提升城市功能,打造宜居江北

  江北新區錨定建設高品質現代化新主城,聚焦公共服務、交通效率、形象魅力、城市管理實現全面提升。

  提升公共服務水準。規劃構建“城市級中心——城市級副中心——地區級中心——社區級中心——基層社區級中心”五級中心體系,構建城市社區生活圈、鄉村社區生活圈、産業社區服務圈和創新社區服務圈。

  提高交通出行效率。規劃構建以軌道交通為主體的城市交通體系,提高公交站點覆蓋率;構建“快速路為主骨架,主幹路成網、次支路補充”路網模式,發展各具特色的道路系統;織密過江通道,促進擁江發展。

  彰顯歷史文化魅力。加強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彰顯濱江(河)築城、鐵路開埠、工業發展和紅色革新的文化特色,構建“一帶、兩廊、八區”的魅力體系。

  強化智慧城市管理。建設智慧信息基礎設施,包括同步搭建全域覆蓋的感知體系,超前建設高速的通信網絡,統籌構建數據驅動的智慧中樞。構建全域智慧化環境,包括建設城市智慧運行模式,構建城市智慧治理體系,健全城市智慧民生服務。

  城市更新,百年老站煥發新顏

  ——《南京浦口火車站片區城市更新項目城市設計》

  濃縮著南京近代史的“百年老站”浦口火車站,是江北新區唯一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江北新區通過對浦口火車站片區文化內涵、區位條件、人群需求的再認識,以城市更新方式,彰顯鐵路文化品牌,凸顯濱江形象價值,提升社區生活品質。

  保護優先,凸顯津浦鐵路文化特色。在嚴格保護歷史風貌區和各級文保單位、延續歷史脈絡的基礎上,植入文化休閒旅遊、創新創意産業,重現老浦口百年火車站的發展活力和新地標形象,開創揚子江沿岸後工業化活化改造時代典範,打造江北新區最響亮的文創品牌。

  重塑價值,構建濱江活力綜合組團。強調歷史文化傳承、復興與現代功能有機結合,依託江北CBD新金融産業延伸與津浦鐵路文化價值輻射兩大優勢,打造商業商務、文化休閒、品質宜居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綜合組團,聚焦科技金融、數字金融、綠色金融等新産業,建設鐵路文化公園,構建南京獨具特色的濱江創意先鋒區,實現更綜合的城市更新發展。

  以人為本,塑造城市樂活新社區。隨著新興産業功能的植入,浦口火車站片區將吸引更多元、更高端的人群入駐。規劃著重織補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包括在新馬路地鐵站周邊植入大型商業設施,填補幼兒園、中小學教育設施;同步構建藍綠網絡,貫通河道水系,打造通江親水的城市綠地及開敞空間。

  凝練特色,紅色文化精彩傳承

  ——《江北新區直管區紅色文化資源梳理及空間管控專項規劃》

  “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江北新區率先在南京開展區級紅色文化專項規劃編制工作,把黨中央、南京市各項部署落到實處,充分踐行部門行政管理工作職責。

  深挖掘、重梳理,建立資源庫與凝練價值特色。通過研習史料、走訪座談,詳細梳理了江北新區紅色文化資源,建立紅色文化資源庫,將核心價值凝練為“南京紅色起點、江淮工運旗幟”的品牌定位。

  優評價、抓重點,實現整體保護與分級分類共同管控。規劃以“保護優先、展示與宣傳教育相結合、兼顧資源整合與開發利用”為出發點,綜合考慮歷史文化價值、精神傳承價值、資源本體條件、區位環境條件四大因素,劃分資源等級,確定紅色文化保護利用與傳承彰顯的重點空間,並提出具體管控和引導要求。

  強整合、多聯動,實施多元文化協同與分層系統規劃並舉。直管區層面打造由“一軸、一帶、一片、一點”空間結構組成的紅色景區,集中彰顯津浦鐵路和濱江沿線重要資源價值,推出工人運動和黨史教育2條精品路線,打造浦鎮片區、永利铔廠節點2個重點項目。區域層面與浦口、六合相串聯,共同構建“一橫兩縱、四片多點”的大江北紅色文化發展格局。

  講品質、微設計,推進空間場所設計與規劃校核管控相融合。通過周邊用地優化、功能提升、環境美化、景觀標誌引導、相關配套設施等的一體化整合,突出景觀風貌、三維空間與文化意向的形象展示。通過校核各類相關規劃,劃定資源點保護範圍,提出管控要求,明確紅色文化資源的展陳與活化利用措施,並對相關規劃進行反饋。

  促參與、重宣傳,引領公眾參與和宣傳教育同步展開。規劃強調通過基於大數據、問卷調查等公眾參與方式,以服務公眾為出發點,融合紅色文化與江北新區其他文商旅産資源,策劃“紅色文化+”新功能,繪製紅色地圖,引導紅色文化創新發展。

  靶向施策,交通路網外聯內暢

  ——《南京江北新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19-2035年)》——綜合交通專項規劃

  綜合交通是城市空間佈局的骨架和要素流動的血脈。江北新區結合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開展綜合交通專項規劃研究工作,圍繞“通達開放的國際與區域綜合交通樞紐、多網融合的軌道交通高效暢達新區、健康安全的智慧交通出行新區”發展目標,構築現代化的綜合交通體系。

  打造門戶樞紐,構築通達便捷多層次區域交通運輸體系。以綜合樞紐為支點,建成面向長三角的一體化區域交通運輸體系,實現江北新區至長三角中心城市2小時直達、都市圈各城市1小時聯通。高標準打造南京北站樞紐,升級西壩和七壩港口樞紐能級,推進馬鞍機場民用功能。

  築強雙快骨架,強化沿江軸向組團快速聯繫和垂江方向聯通。加快城市軌道建設,完善對外軌道快線體系,支撐組團發展互聯互通。構建全域可達、全程覆蓋、全民樂乘的“三全”公共交通體系,完善公交樞紐場站佈局,支持江北新區綠色健康發展。

  營造品質交通,構建宜行、宜居、宜業示範新區。推動鐵路、公路、城市道路、城市軌道等多種類型的過江通道建設;構建集約型發展的道路網絡;構建完整連續、安全安心、優美宜人的日常與休閒慢行網絡體系;全面建立差別化的停車供應與管理政策;建設高效完善的貨運網絡。

  提供智慧服務,構建綜合交通大數據體系。推進高科技的智慧交通體系構建,打造綜合交通運輸信息化管理平臺。推進智慧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智慧基礎設施網絡化運營管理,建設西壩智慧港口,加快智慧物流綜合服務平臺建設。

  綠意共享,濕地涵養生態環境

  ——《江蘇南京長江綠水灣省級濕地公園總體規劃修編》

  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位於江北新區直管區東部的江蘇南京長江綠水灣省級濕地公園,是江蘇省第一家以洲灘濕地為主的省級濕地公園,也是南京市第一家省級濕地公園。

  綠水灣濕地公園生態價值重要,囊括了永久性河流、洪泛平原濕地、草本沼澤、森林沼澤、庫塘等濕地類型,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完整、功能完善。據多次生物調查數據統計,濕地公園範圍內共有高等維管植物191種,脊椎動物204種,其中包括哺乳類11種、鳥類150種,兩棲類6種、爬行類12種,魚類25種,是南京市洲灘濕地中水鳥種類最多的區域、南京市絕佳的觀鳥勝地。

  以“生態保護”為中心,開展多方面研究。規劃堅持“全面保護、科學修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方針,重點開展濕地保護(恢復)、科普教育、科研檢測、合理利用、基礎設施、保護管理等多個方面的規劃研究,更好保護洲灘濕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珍稀瀕危物種和野生動物棲息地。

  集“多種功能”于一體,實施分區管理。將濕地公園分為保育區、恢復重建區、合理利用區三大功能區,實施分區管理。總體規劃以保護濕地景觀、洲灘濕地生態系統風貌、野生動物棲息地和生物多樣性為重點,在原有基底上恢復多種濕地類型,形成系列濕地微生境,為水鳥、魚類和其他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和繁衍場所,提高區域生物多樣性。在保護恢復的基礎上,規劃整合濕地景觀、水系、野生動物棲息地等多種要素,建設集保育、科普、休閒等多種功能于一體,蘊藏一定文化和美學價值的省級濕地公園。

  南京市江北新區管理委員會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江北新區規劃國土發展中心 供稿、供圖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