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江蘇—美國能源轉型綠色發展創新合作座談會在寧舉行 建言“碳達峰”“碳中和”,加速綠色轉型
7月5日,由江蘇省商務廳和中國機電産品進出口商會共同組織的“江蘇-美國能源轉型綠色發展創新合作座談會”在南京舉行。與會嘉賓熱議江蘇與美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深化雙向合作,為江蘇率先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建言獻策。
應對氣候變化,中美合作空間大
江蘇作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省,是全國碳減排的重點區域和潛力地區。省商務廳副廳長孫津表示,“江蘇的‘十四五’規劃提出,要加快建設‘一中心、一基地、一樞紐’,核心是加快高品質發展,産業轉型和能源轉型是題中之義,我們需要和包括美國企業在內的各國企業加強合作。”
省商務廳合作處一級調研員范志剛介紹,“江蘇正大力發展13個先進製造業集群,著力培育50條重點産業鏈。我們將依託中美應對氣候危機合作框架,深度參與中美省州經貿合作機制,聚焦産業集群,聚焦産業鏈,推動綠色發展和創新合作。”
據介紹,江蘇與美國近年來經貿合作成績優異:在貨物貿易方面,美國是江蘇第二大貿易夥伴,2021年1-5月,江蘇與美國進出口總額403億美元,同比增長32%;在吸引外資方面,美國是江蘇第六大投資來源地,截至2021年5月,美資企業在江蘇累計投資192億美元。
“江蘇是全國天然氣消費第一大省,在綠色能源轉型方面一直走在前列,我仔細翻閱了江蘇省‘十四五’規劃內容,了解到江蘇在清潔能源産業鏈的發展上作出了重要部署。”美國康菲石油業務發展和政府事務副總裁楊玉民表示,希望進一步了解合作的機會,為中國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作出貢獻。
“雙碳”達標,我國預計投資將達138萬億
“江蘇把推動能源轉型作為主攻方向,能源生産、消費結構同步優化。2020年全省一次能源消費總量中,天然氣消費佔比達到11.3%,利用量位居全國第一。2020年電力交易電量近3000億千瓦時,交易規模位居全國第一。”省發改委電力處副處長盧先率列出一組數據並表示,到2025年,力爭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費佔比達到18%,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6500萬千瓦左右,佔比提高到35%。
省生態環境廳應對氣候變化處處長王華介紹,2021年將推進關停整合蘇南地區20萬千瓦及以上熱電聯産機組供熱半徑30公里範圍內燃煤鍋爐和落後燃煤機組;在全省開展涉VOCs企業集群排查整治,推進焦化、石化、水泥、玻璃等重點涉工業爐窯企業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或深度治理、清潔能源替代;制訂《江蘇省省級以上工業園區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規劃環評審批要點》《江蘇省碳達峰碳中和試點示範申報指南》等方案。
“實現‘雙碳’目標對於中國而言,是一個廣泛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長三角碳中和戰略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吳炎引用權威機構預測數據表示,如果“雙碳”目標達成的話,中國累計新增投資約138萬億元,其中僅可再生能源等7個領域的新增投資就達70萬億元。“江蘇是中國的經濟大省、外貿大省,市場空間巨大,在這一領域美國企業可以加大對中國以及江蘇投資,積極開展合作。”
2021年以來,康菲石油、切尼爾能源、貝克休斯等公司均在積極尋求和江蘇在新能源領域的合作。“基於之前江蘇與美國的經貿合作往來,江蘇是我們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調研的第一站,尋求合作的機遇。”中美能源合作項目(ECP)執行主任馬莉介紹。
探索“江蘇經驗”,加速綠色轉型
中國機電産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劉春認為,無論是落實巴黎協定還是應對氣候危機,實現“碳中和”,加速綠色轉型,中美兩國有著很多共同的利益。“希望江蘇能夠探索出一條促進中美在綠色低碳領域合作的穩定路徑,形成‘江蘇經驗’。”
“技術合作是應對氣候挑戰的重點,特別是在電力、工業、建築、交通四大排放領域急需先進的‘雙碳’技術,通過技術開放可以實現雙方的共贏。”吳炎表示,江蘇具備科教人才優勢,期待與美方的社會組織、智庫等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加強合作交流,聯合培養優秀的青年人才,積極發揮民間力量在“氣候外交”中的作用,幫助更多的企業解決綠色轉型的壓力。
“我們將以綠色低碳技術的創新、綠色低碳産業的發展為牽引,開展各項工作,包括碳監測、碳諮詢、碳技術儲備、碳金融等。”江蘇省環保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許峰説,“對於碳資産管理,我們將在核算、交易等方面提供服務性的支撐。希望通過産業投資、技術孵化或者産業基金的方式,來做碳技術方面的儲備。”
在交通領域如何實現綠色發展?蘇交科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生態文明研究促進會理事、綠色交通分會副會長吳曉明説,調整運輸結構,將部分大宗貨物運輸由公路運輸轉為鐵路運輸,同時充分利用江蘇發達的內河航道優勢,將部分集裝箱公路運輸轉變為水路運輸。“我們將開展純電動和氫燃料電池技術、船舶節能技術等的應用,持續推進綠色交通基礎設施的設計建設,全過程實現能耗的管控。”
常州濱江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趙文君表示,截至目前,常州濱江經濟開發區已退出47家化工企業,廢水、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排放釋放出足夠的空間,為下一步新動能的培育提供了強有力的基礎支撐。未來將結合整個沿江地區特色,圍繞新能源節能、儲能方面,與ECP機構進行更多合作嘗試。(新華日報 記者 丁茜茜 田墨池)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